分享

唐代人是怎么喝茶的丨从历代名画看茶事变迁

 虚无的图书馆 2019-12-17

小伙伴们,又回到茶叶历史部分了。我们知道自陆羽《茶经》之后,天下益知饮茶。那么茶在唐代究竟有多流行呢?唐代茶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通过两幅唐代画家的作品来看看唐代人究竟是如何喝茶的。一幅是《调琴啜茗图》,为唐代画家周昉所作;另一幅是《萧翼赚兰亭图》,相传为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现存的史册中,能够查到为数不多的与茶有关的早期绘画中,唐代的《调琴啜茗图》是其中不能错过的一幅。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画家周昉出身于官宦之家,对宫廷的生活方式很熟悉。这幅画表现的即是唐代宫廷妇女悠闲品茗听琴的生活场景。

古时弹奏古琴乃是上层阶级所为,是上层高雅生活的标志之一。画中饮茶与听琴融为一体,表明茶饮在当时已有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据说在唐代科举现场,为了使考生有良好的精神状态,考场会供应瓜果和茶水。

《唐宫仕女图》

茶事兴盛,自然带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白居易《琵琶行》中写到: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这里的浮梁,在今日江西景德镇;江口,指的是九江的长江口。茶商把妻子留在九江船上,自己到景德镇去收购茶叶。当时的江西景德镇已是唐代东南的最大茶叶集散地。

这是南方的情况。实际上不产茶叶的北方饮茶也是蔚然成风。唐代吏部郎中封演记在《封氏闻见记》中写道: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这表明从山东经河北到长安,一路全是卖茶的茶铺,而且茶馆中的茶叶堆得跟小山似的,说明茶馆生意非常红火。那唐朝人是如何饮茶的呢?我们看下一幅图《萧翼赚兰亭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萧翼赚兰亭图》反映的是唐太宗为得王羲之《兰亭序》之真迹,派出监察御史萧翼,从越州僧人辩才手中骗得真品的故事。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在画面上,有两个烹茶之人,比较老的那人手里拿着火箸,少的一方正俯身手拿茶碗。毫无疑问,此时茶香正浓,他们这是在准备盛茶待客。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说过,因为茶有醒神除睡的功效,因此寺院中的僧人常常吃茶来加长修行的时间。禅寺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责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凡是喝茶有关的事情都是他掌管。禅林茶事的流行,这幅画是一个侧面的印证。

宋末元初·钱选·《萧翼赚兰亭图》

当然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印证了“客来敬茶”的习俗至少在唐代已经形成,二是反映了唐代的煮茶之法,尤其是禅门茶饮之法。

唐人的饮茶方式为末茶法,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喝茶的人数取出适量的茶饼,将茶饼稍微烤一烤,然后把茶饼碾压成茶末或细米状;

→然后等水煮沸后,往锅中放入茶米/茶末,稍微搅动(此时也可加入调味一类的东西)。

→等水再开时,倒入一碗温水,称为“育华救沸”,大概类似我们今天煮饺子/煮生面时的加水的情况。

→茶水煮好后,分入茶碗中,趁热饮用。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茶碗是很大的,不是我们今天的茶杯。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的茶杯的出现有一个演化过程。以后我们还会讲茶器的进化史。


结语:从这两幅画(《调琴啜茗图》与《萧翼赚兰亭图》),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茶事的几个特点:①饮茶方式为末茶法,将茶直接放入水中煮,然后吃茶;②贵族饮茶之风兴盛,茶饮在唐代已是生活之雅事;③茶饮在禅门修行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并且有“客来敬茶”之俗。

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还会谈到宋代、明代、近现代的情况。小小期待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