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叶前传丨你所认为的茶道可能都是伪茶道

 虚无的图书馆 2019-12-17

前两篇“前传”说的大概是如何“吃”茶,今天看看人们究竟是如何“品”茶的。

茶禅一味

如今若说到品茶,大概是绕不过“茶禅一味”这四个字的。甚至“茶禅一味”就几乎等同于所谓的茶道了,市场上各种自我标榜为懂茶的人,常常矫揉造作,神神秘秘,以茶禅、禅茶自我包装。我曾参加过一些所谓的茶道会。通常情况下,不念几遍《心经》,不数几十次呼吸,不传递几轮茶杯,不战战兢兢,不等茶水全凉的都称不上“正宗”。

每每如此,总想愤而离席:能不能好好喝杯茶!

而真正的茶与禅的关系究竟如何?今日回看历史,恰是正本清源。

在历史上,茶的发展与禅寺的兴起密切相关。因为茶有醒神除睡的功效,因此寺院中的僧人常常吃茶来加长修行的时间。吃茶这件事情在禅宗的修行里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以前的佛教丛林中,特别是禅寺都设有“茶头”,就是掌管喝茶的人,他的职责包括佛前献茶、众中供茶,或客来飨茶——凡是喝茶有关的事情都是他掌管。

老树画画

茶在禅寺如此重要,以致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赵州禅师的“吃茶去”。

赵州禅师每当有新到的僧人,他会问“之前来过这里吗?”

僧人说来过,他就会说“吃茶去”。僧人说第一次来,他还是说“吃茶去”。

寺院的院主(又说是站在一旁的寺院里的弟子)大惑不解,说,为何来过夜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

赵州禅师于是叫院主名字,院主答声。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赵州禅师每当有新到的僧人,他会问“之前来过这里吗?”

僧人说来过,他就会说“吃茶去”。僧人说第一次来,他还是说“吃茶去”。

寺院的院主(又说是站在一旁的寺院里的弟子)大惑不解,说,为何来过夜吃茶去,没来过也吃茶去?

赵州禅师于是叫院主名字,院主答声。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喝茶是禅修一个很重要的法门,但绝不是今日身着华丽古服,嘴里念念有词的版本。

现在流行茶道中的禅修大多是从日本学习过来的。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数茶道,更多是得其形未得其旨。我们在茶作为一味药材的文章中,提到日本茶祖-荣西即是一位禅师。日本茶道的根基自那以后都是禅修行。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毫无疑问是茶道大师千利休。

电影《寻访千利休》剧照

有人问千利休茶道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他回答道:“把水烧开,加进茶叶,再以适当的方式喝茶,除此之外,茶一无所有。”

茶道的根本宗旨就是好好煮茶,好好喝茶。我们应该记住这句话。

天人合一

茶道之始,始于好好煮茶,好好喝茶。茶道之终,终于何处?

说到中国文人品茶,我们常想到的,就是他们对于茶叶秉性的附会,然后借此标榜自身追求的品格。

如唐·陆羽《茶经》所说的;“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又如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所言:“茶之为物……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冲淡简洁,韵高致静,则非惶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他认为茶的修身之用并不是一般人可轻易明知,茶那种冲淡简洁的品性也不是附庸风雅之人可以品味得出的。

清朝的张英在其家训《聪训斋语》中有言:“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芥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候。芥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说的也是喝茶的修身之用。

然而品格的附会并不高明,如是,茶,成为另一种约束,成为伦常的附庸。茶,应当是这种约束的超脱,是对各种条条框框的反叛。

“茶”字,意为“人在草木中”,因此茶的境界就在自然之中,在人伦之外。也因此,茶才成为文人心中之好。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是“身居庙堂之高,心处江湖之远”。中国文人画相似, 茶是士大夫在生活中寄情于山水,寻找日常生活的另一番天地的媒介,人以此得以悠游天地间。“草木英华信有神”(曾巩)、“忽听松风翻蟹眼,却疑春雪落寒江”(刘著)、“梦惊松雪落空岩”(苏轼)都是在煮茶中体味自然之趣。

而我最喜欢的是陈与义的《玉楼春》和陆游的《雪后煎茶》,里面有清雅的诗情,更有迷人的超脱。

《玉楼春·青镇僧舍作》

宋丨陈与义

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

一阮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

《雪后煎茶》

南宋丨陆游

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

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

茶道之始,始于好好煮茶,好好喝茶。茶道之终,终于何处?终于一片茶叶所生长之自然,终于人生的天地境界。

图片丨网络

撰文丨鼹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