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肤施古城

 nygf 2019-12-17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陕北高原中部延河之滨,周围凤凰山、清凉山、宝塔山三面环抱,是陕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在春秋时期,这里是北狄部落的居住区。秦朝时属上郡,隋朝大业三年(607)设肤施县及延安郡,以延水取名为延安郡,明清称延安府。延安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边境要塞,但它闻名中外是21世纪 30年代中共中央进驻延安以后的事。肤施、清凉有缘由  延安古称肤施,肤施一名还有个令人感动的传说。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曾孙尸毗,选中延安城东北的太和山上为修炼地。有一天,尸毗见一只大鹰正在追捕一只小白鸽,尸毗眼急手快,一把抓住白鸽揣进袈裟底下。饿鹰见到嘴的肥肉落了空,不甘心地在尸毗头上盘旋,发出凄厉的叫声。尸毗见那大鹰也实在是饿得慌,就在自己的腿肚子上割下一块肉,喂食饿鹰。尸毗跑到山间的一眼泉水洗濯伤口,伤口立时止血,很快结了痂。原来这两只鸟是两位仙人的化身,他们为尸毗的善良和虔诚所感动,不久就让尸毗在山中的一个岩上坐化成佛。  为了纪念尸毗割肤饲鹰的自我牺性精神,人们便把山下的这座城市命名为肤施;太和山也改名为清凉山,因为应验了佛教要求从世俗轮回中解脱,才可到清凉安住的理想境界中去的主张。山中那眼神奇的泉水,被叫做定痂泉。清凉山仙人洞下、延惠渠东边石崖下的泉水据传即为此定痂泉。宝塔山范公留遗迹  宝塔山位于延安市东,因山上建有宝塔而得名。古称嘉岭山,又有丰林山之称。延安宝塔始建于唐代,据《延安府志》载,唐、宋皆建有宝塔。现所见宝塔建于明代,清代曾多次重修,故外檐全为清代风格。塔高44米,共九层,一层南北二门额上分别刻有'俯视红尘'和'高超碧落'的字样。塔旁有一口明崇祯元年 1628)所铸铁钟。宝塔山是延安市地势最高处,登塔顶可尽览全城。  古代的延安,从西汉至唐、宋,一直是屏障中原、抵御北方民族的军事重镇。宋仁宗时,范仲淹曾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据《延安府志》记载,范仲淹镇守延安时,曾在宝塔山上安营筑寨、屯兵凿井,防止西夏进攻,因而留下不少遗迹。  宝塔山半山坡的岩石上刻有 '嘉岭山'三个大字,为范仲淹所题,现在所见为明初重刻。在宝塔山北麓延河之滨,有一眼'范公井',为当年范仲淹镇守延安时,为方便取水所凿。此井为通河井,井深24米,往下凿石直通延水。山顶有摘星楼台基遗址。摘星楼为范仲淹所修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用来登临眺望,观察敌情,故也称望寇台。范仲淹还曾在宝塔山上建有嘉岭书院。据宝塔之东山上所立乾隆十六年 (1751)《重修嘉岭书院记石碑》载,'宋时范文正公以斯文为己任,立书院于山之中峰'。  塔旁有大铁钟,钟的上端有精美的佛教莲花纹饰,下部则是道教的,八卦图饰。这种独特的亦佛亦道的图案设计,正是中国佛道合一的一个物证。佛教初传入中国时,不得不借用一些道家字义和词汇,如佛教开始叫做'浮屠道'。后来佛教兴盛之后,道教又反过来模仿佛教,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二教在长期的矛盾斗争中,互相渗透、融合,唐宋以后,出现了佛道 '合一'的趋势。在寺院宫观中菩萨、神仙同处一室,建筑式洋或图案纹饰亦佛亦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