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17

学中医难吗?这是最近很多人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中医类别的职业医师,我的回答是学习中医入门不难,但是学好了很难,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师更是难上加难。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听我具体分析一下。

中医学入门不难,因为中医的一些基础理论都很浅显易懂,比如阴阳五行学说,比如经络学说,又比如一些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这些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也因为如此,很多喜爱中医,热爱中医的普通人也开始学起了中医,甚至很多人通过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开一些中药治疗某些常见病,应该说很了不起。但是对于更多的普通人而言,如果没有人带领,想系统性的把中医学好,并且做到能治疗日常疾病的程度还是很难的,究其原因就在于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缺少必要的实践。

前两天我在头条上发了一个关于《伤寒论》学习的视频,短短的两三天时间内有数以千计的网友给我留下私信,索要学习材料,这是我在发视频之初始料未及的。我发视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跟那些喜爱中医学的普通人分享一下中医经典,因为最近我身边总有几个朋友在问我关于中医学习的很多问题,我是被他们的热情所打动才有了这样的行动,我更没想到原来除了他们几个之外还有那么多人跟他们有着一样的期待。在网友们的留言中,很多人有着一样的困扰,那就是明明已经学习了很久却还是总觉得对中医学摸不着头脑,这几乎成了自学中医的那些朋友一个共性的问题。我思考了一番之后觉得其原因应该还是学习本身的问题,具体说就是朋友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方法不对,没能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走入中医学或许是最大的问题。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二十年前我在进入医学院的时候,学校明确地排出了各种中医科目的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比如大一的时候我们先学了医学史,对世界医学,特别是中医学有了一个大体上的认识,比如它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到什么时候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著名的中医大家和中医理论都有哪些,它成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等,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事先要拿出地图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大体位置才不至于在大方向上跑偏一样。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之后我们马上了学习中医基础,这个非常重要,像盖房子的一砖一瓦,你要想把房子盖好,盖得漂亮实用,必须要先知道这块砖是干嘛用的,哪块瓦的用处在哪里,它应该怎么使用。

研究中医不能光凭热情,更要实干,学习基础就是实干。也许有些人追随了很多年中医,却连“五脏属阴,六腑属阳”这样的基础都不知道,也有人只知道五行,却不知道对应的五脏之间如何生化制约,连疾病最基本的传变规律都不懂,更有甚者甚至不知道中西医所说的“肝、心、脾、肺、肾”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还有我们总说经络,经络到底是什么?它们与脏腑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也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是学习的人不够努力、不够热情吗?非也,只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老人们常说“一定要先学会走再想着跑”,这话一点不假,先把基础理论搞清楚对于学医的人尤其重要。

有人会问,我学习了中医基础之后呢?学习了基础之后就可以开始学习诊断,试着诊断疾病了。中医诊断不像西医诊断学包含的内容那么多,西医的诊断里面除了体格检查还要背诵各种化验单检查单的标准值,而中医不需要背这些。中医诊断包括四诊“望闻问切”,每一项又能涉及到很多内容,简单的一个望诊就有很多学问,怎么望,望什么,出现什么样的面色都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这都是大学问。脉象就更难了, 我们常见的脉象就有十几二十种,每种脉象代表什么,不光需要记住,更需要实践,不实践学得再好也没用。

等你学完中医基础懂得了阴阳学说,又学过了中医诊断,懂得了各种症候和舌苔脉象。那么就可以实践了,比如现在你面前有一个病人,他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象洪大,这是阴证还是阳证呢?不用多想你也能看出来这是实热证,是阳证,因为你思路明确了,也有了一定得基础了,再诊断更复杂的证型也会容易许多。

再往下走我们就可以考虑治疗一些简单的疾病了。但是治病必须要有载体,就像做手术要用各种手术刀具一样。我们中医治病用的最多的当然是中药,所以学习中药和方剂知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分性味归经,比如黄连,它性寒味苦归心、肝、大肠经,那么上面我们举例的那个实热证患者,如果是心经实热就可以考虑用黄连治疗,但是只用黄连一种药能行吗?会不会它太寒了伤到阳气,是不是还需要加用别的药配合、缓解一下黄连的作用,就像打仗派出去一个将军还有配备许多参谋和副将一样,它也需要很多其它药协助共同治病,这样一来就构成了方剂。

学中医难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学不好?

方剂这个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中医师的水平,有时候只差一两味药,有时候只是剂量上稍有偏差治疗效果就会大不相同。学习方剂建议大家先从经典方开始学习,经典方中君、臣、佐、使各种中药配伍合理,互相协调,独到好处。什么是经典方呢?经典方有很多,比如我们学习的《伤寒论》里面的“桂枝汤”就是经典方,这是张仲景大叔的方子,人家是“医圣”啊,又是专门研究伤寒的,“桂枝汤”又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你说经典不经典?另外大家常吃的六味地黄丸也是经典方,为啥它能流传这么多年呢,你说经典不经典?

这些都掌握的差不多之后你离一名中医的距离也就迈近了一大步,剩下的最主要的就是实践了。其实实践是最难的,就像我一开始说的,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很难,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更是难上加难,这个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你会觉得理论与现实出现矛盾,继而是无比的迷茫,但是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气馁,要坚持下去,除非你并不是真的热爱中医。

我在临床工作了十几年,到今天有许多急诊患者只要简单问诊和查体就基本能确诊是什么疾病,算是个还算凑合的急诊医生(原谅我有点不谦虚)。之所以能到这种程度就是靠的反复实践和不断学习,不会不要紧,可以查资料,问老师,而谁是最好的老师呢?那就是患者,患者永远都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多看书,勤思考,多掌握一点患者的病情,该问的问到,该查的查到,很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老人不是常说 “困难像弹簧,你若它就强” 么?学习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谁坚持到最后了,谁就能取得成功。

说了这么多我必须得声明一下,虽然我是个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但是我所从事的专业一直都是急诊医学,这些年在中医方面的实践并不多。之所以要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最近我被许多人学习中医学的热情所深深打动,他们对祖国医学的激情甚至让我有点惭愧。尽管我并不能在中医专业方面为大家讲授什么,因为我确实没有那么高的水平,但是我可以为大家指明一个大体的学习方向、方法,这样或者可以让一部分坚持自己学习的人少走一些弯路,我想也是有好处的。

《伤寒论》的视频我还会继续发,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如果您是个正在自学中医的新人,那么在看完我上面写的这些之后再重新去学习《伤寒论》会不会有一点点新的启示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