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和苏轼:才情满天下,千古叹人生

 tng1959 2019-12-17

中国古代的文学大家里,李白和苏轼是不可绕过的人物,他们宛若两座高峰,千百年来让人抬头仰望。无论是黄口稚子还是耄耋老人,也许对此二人的生平履历不甚了解,但对他们的作品可谓是熟之又熟。从小到大,我们寒窗苦读之时,每每遇到李白或苏轼的诗词作品,便会从苦闷的学习状态中寻得乐趣,仿佛看到了鲜衣怒马的少年亦或看透世情的长者,在时光的恍惚中向我们展示着唐宋的繁华与才情。

李白和苏轼两个人在生长空间上相隔三百年,却在冥冥中有着相似的命运。纸间的字墨好似一道时光之门,让我们在书籍的芳香中领略着他们的才华横溢,也感慨着这两位才子的人生。

梦里相隔三百年的天才,一出蜀地便惊艳了千年

李白的出生地至今尚未有明确的说法,大家普遍认为他是出生在四川境内。说不清的家世让李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让我们觉得这位天才更像是在浪漫中横空出世,为了文学而生。

一代女皇武则天去世那年,李白五岁,开蒙读书,及至十五岁就颇有才名。这时的李白,不仅诗赋过人,更是研道法,好剑术,喜任侠。天才的少年总是让人艳羡的,李白也是如此。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似乎预示着这个少年似锦的前程。从史书记载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李白的家庭是不错的,起码可以保证他衣食无忧的不用考虑温饱,把注意力放在习读书籍上面。

李白成长的时期正值盛唐,中原王朝以广博的胸怀容纳着各方文化,经济的发展和军事上强盛使得大唐的子民们经历着封建社会中难得的安稳岁月,不管今人以何样的论调来形容唐朝并不如表面看上去的那样繁华,它依然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封建王朝,没有之一。

少年的李白,在偏隅一方的蜀地上四处游历,广袤的山河、温润的空气无限的激发了这个年轻人的豪气。相对于大唐的疆土来讲,四川毕竟是个小地方,放不下李白的志向,二十四岁那年,踌躇满志的李白背起包裹,拿着佩剑,毅然出川,去广阔的天地中寻求心中的理想。也正是这一走,走出了大唐的千古浪漫。

蜀地因为李白有了最为世人熟知的文化光芒,这道光闪耀了三百一十三年。当它正要黯淡下去的时候,另一个天才也来到人间,刹那间,蜀地再次流光溢彩。

更确切的说,是一家子的天才。

年少时浪荡不羁的苏老泉二十五岁方知读书,虽然屡试不第,但是其子苏轼苏辙相继出生,似乎是上天对这位大器即将完成的文人眷顾了一丝安慰。此时谁也没有料到,这父子三人会在二十年后誉满天下,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佳话。

三苏当中,以苏轼才名最著。北宋,尤其是宋仁宗统治时期,是被无数文人墨客怀念至今的古代文学的黄金时代。虽然宋朝自开朝以来内忧外患不断,但其对文人的宽容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艺术文化领域的高峰。

苏轼的先祖唐朝宰相苏味道乃赵州人士,也是一位诗人,但其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在他死后,一子留居眉山,书香门第百年传承至三苏崛起,也算是光耀门楣了。

史书中对苏轼少年事迹记载寥寥,但是以他后来的发展来推断,在四川时期的苏轼应该是在为应试做着准备。想想也是必然,有着一个突然发奋的老子苏老泉,儿子必然躲不过寒窗苦读的命运,也不晓得,孩子心性的苏轼读书时会不会抱怨苏老泉:老爹你倒是玩够了,非要拉着我们一起读书,真是不公平啊。

苏轼是北宋豪放派诗词的代表,其心胸必然有着和谦和书生不一样的式样。也许是四川的山河从年少时便铸就了他广博的情怀,也许是先祖残留下来的燕赵慷慨豪迈遇到蜀地的山山水水发酵成了雄浑,又也许是蜀道的艰难磨砺了苏轼的性情。不管怎样,苏轼和李白一样,在家乡无拘成长做好了准备,去迎接属于他们的未来。

苏轼二十一岁时,和老爹苏老泉、弟弟苏辙出川应举,开始了他真正的人生。

李白的人生起伏和苏轼的宦海沉浮

不知道李白的家世对他有怎样的拖累,他不能参加科举,只能走另一条出仕之路:干谒。简单来讲,就是依附高人,来获得入仕推荐。

李白想做官。在古代,文人想要实现理想和抱负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做官。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李白的志向,也不能因此给他戴上一个贪恋名利的头衔。李白无法逃脱那个封建时代的桎梏,就像他无法逃脱自己的命运。

李白一生官运不旺,如何以他的才名来对比,简直就是悲催。我们常言某某先贤宦海沉浮,然后怎样怎样,谈及李白,他倒霉的官运连个宦海沉浮也当不起,只能算作人生的起伏。

李白出川后,一路未曾停下脚步,一来这符合他不甘寂寞的性情,二来可以宣扬才名,以谋求朝廷的认可。一路走来,李白先后依附多人,每当有了机会就差临门一脚时,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未尝如愿。以李白桀骜的心性,在多次打击之后心灰意懒,他在三十岁长安留居期间,混迹坊间,交往市井无赖以求慰藉。好在,李白终究是李白,在一段时间自暴自弃后,幡然悔悟,离开长安继续他的路途。

待到李白四十二岁时,他已经围着长安转了无数圈,期间几进几出,均无机缘。直到玉真公主和贺知章在唐玄宗李隆基面前推荐李白的诗赋后,李白才终于走进皇宫,如愿以偿的面见了皇帝,才名传扬天下。第二年,李白诏翰林院。

翰林院的活计李白干的很不爽。这是个讨皇帝开心的机会,李白开始时以知遇之恩报圣上,干着干着发现圣上好像只把他当做炫耀大唐文风的幸臣,恃才傲物的李白干了一件流传千古的事:借着酒劲让权臣高力士当众为他脱鞋。虽然宦官高力士干的就是伺候人的事,可人家伺候的是皇上,让一个官职不显的李白羞辱,就此结下了梁子。对高力士尚且如此,对别人更不必讲。众人诋毁之下,李白失去玄宗宠信。

前半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就此破灭,李白玩起了“仙儿”。皇帝召见可以不去,遇到知交好友不能不玩。最有名的事迹就是李白和杜甫这一对忘年好友一同寻道寻仙。两位唐朝最出彩的诗人,在虚幻的仙道上面寻求解脱,唐朝的盛世也到了尽头。

安史之乱起,李白避居庐山,本来已经对朝廷失望的李白没有选择隐居,反而走上了拯救大唐的道路。当然,他一介书生无权无兵,只能出谋划策,可惜遇人不淑,投靠的皇子永王争斗失败,李白受到牵连。几年之后,李白在窘困中病逝,终年六十二岁。

起伏的人生经历,让我们得到了一位大诗人李白,但就他个人而言,终归是场悲剧。后人言李白于政治一途颇为幼稚,没有成大事者的谋虑,此语不论对错,也算是对李白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概语。李白为了理想奔波一生,源自他内心对天下的责任,虽失败,亦无悔。

李白把人生活成了诗歌。

相比李白,苏轼的宦途就顺利的多了。

苏轼出川后应举考试,并由此得到了文坛大家欧阳修和梅尧臣的青睐,一时声名大噪、风头无两。几年后在制科考试中,苏轼毫无意外的应中,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高开却没有高走。苏轼任官仅仅几年后,苏老泉病逝。苏轼还乡守孝三年,还朝时,王安石变法开始了。对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褒贬不一。老实来讲,变法的初衷是好的,只是王安石的手段和做法纰漏太多,变法到后期成为了党争,苏轼因为提了些意见,不容于王安石,自请出京而去。

苏轼出京之后辗转多地任职,颇有政绩。由此可见,苏轼的诗词虽然以豪放著称,但他为官还是有些心得的。他不似李白那般,以诗词来表达不满,而是用诗词来宣泄胸中愤懑,看上去手法高明,结果一不小心卷进了“乌台诗案”,小命悬于一线。在多方解救之下,苏轼被贬黄州。困居黄州之时,苏轼写下了多篇千古名作,也算是官场失意下的以外收获。

苏轼的政治主张比较公允,他以事论事,不夹杂个人情感。可正是如此,导致了在新党眼中他算旧党,在旧党眼中他又是新党。几番沉浮下来,苏轼在六十五岁时病逝于常州。

苏轼的一生看上去没有李白丰富,基本上就是在官场中浮沉。但是他和李白心心相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正是有了这种热爱,让他们能够在人生逆旅上始终保持着敏锐的情感,创作出了无数千古名篇。

落日下的余晖

之所以把李白和苏轼放在一起来写,不仅是因为他们性情相仿,最主要的是他们的诗词情感上的相通。

李白过后,盛唐转衰;苏轼之后,北宋覆灭。两个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封建王朝中,李白和苏轼仿佛是落日下的余晖,以文字之美让我们感受着短暂的风华绝代。

诗人是敏感的,虽然李白和苏轼对身后事无法进行预测,但是他们的诗词在豪迈间间杂着伤感,于细腻处流露出无奈,潇洒时不小心带出了愤慨。他们身处不同的时代,都是活在当下的人,红尘世事定然了熟于胸,人情世故定也看的通透,可天才的弱点就是任何事情都明白,还天真的幻想凭借一己之力改变现实,在封建社会中这样的做法无异于以卵击石,终归无用。

不知道李白和苏轼临终时,会不会忆起在蜀地无忧的那个少年,他是那样的才华横溢,那样的志向高远,那样的把山河铸在心间。

少年微笑着转身而去,白衣胜雪,留下了优美的文字,让我们品味千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