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古稀老人赵 2019-12-17

写在文章前面的话: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这是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指出了李商隐诗风精严、华丽、深邃优点,同时也对其诗隐晦、难索、无法得知其诗意等弱点,而缺少诗评者作出符合其原意的笺注而表示了遗憾。义山诗难懂莫过于《无题》以及如《锦瑟》《一片》《碧城》和《当句有对》等类似无题的诗,不但诗中意象和所表感情众说纷纭,就连诗的主旨都是莫衷一是。余平生最喜义山诗,少时便欲为西昆作笺,义山所传世之诗500余首,余阅读过半,能背诵者亦有近百首。且在个人习作上也多效樊南生笔法,市面义山传记也粗读过若干版本,加之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录制后,幸得几位名家指点,亦结交如燕园刘师譞哲等义山同好不辍日之讨论交流,加之对义山生涯和诗句不辍之研学,稍有个人心得体会。余恐年岁渐长而记忆渐退,使得今日之感悟因非付诸于笔尖而流逝于时光,故作《西昆笺系列》解读义山之难解之诗,因恐才力之不逮,在解释中多援引义山年表,义山其他相关诗作以及诸家论点来作佐证,结合训诂学和意境分析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来解读义山诗,同时以独到视角来将这位千古伤心之人与百代至情之诗结合来解读,尽所能来还原义山诗本来的面貌。


《无题 八岁偷照镜》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未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由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十五泣春风 背面秋千下

《无题 八岁偷照镜》是李商隐无题诗系列中比较特殊的一首,从体裁上看,不是我们熟悉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的无题诗中成就最高的七律,也不是“紫府仙人号宝灯”的七绝,这是十六首无题诗中,少有的五言古体诗。而从描写的手法来看,这也是无题中唯一一首大量使用白描手法的诗篇,似乎不似“春蚕到死丝方尽”那般情深,也不似“偷看吴王苑内花”一般充满着艳情。但对这首诗的理解却与其他无题诗的解读一样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是一首表达人才不受重视,自身政治不得志的讽谕诗,还有观点认为这是义山写自己初恋的爱情诗,还有观点认为这是义山少年时情窦初开所作的爱情诗,各类观点林林总总,似乎都有道理,也似乎都不能完全讲清楚,或许这就是义山诗的魅力所在。既然是《西昆笺》,今天在这我们就用解剖的方式来分析这首特别的无题诗。


一,从主旨看:爱情诗 or 讽谕诗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这是一首爱情诗还是所谓的政治讽喻诗。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李商隐小像

认为这首诗政治讽喻诗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李商隐的自述上,五岁读诗书,七岁弄笔砚,十六用古文著论。而这首诗是从八岁写到十五岁的。把八岁能画长眉比作天赋异禀,十岁芙蓉裙衩比作妙笔生花,十二学筝未卸银甲表示努力用功,十四藏六亲用待字闺中表示自己才能出色,准备货与帝王家,而十五岁还没有人欣赏他,所以泣于秋千下。这正好和十六岁对接上。然后武断的认为这首诗应该写于他十五岁到十六岁时候的作品...

对于这种解释,我不能同意,从对李商隐作品和人生经历来看,不但是这首诗,李义山整个无题系列应当全部都属于爱情诗,而并不是类似屈子香草美人的政治讽喻诗。

从客观上来看,香草美人的政治讽谕诗的风格和无题诗的风格并不相同,典型的用香草美人作比的政治诗只须用美人意象来体现不得重用之人才华洋溢即可,如“越女新妆出镜心”“早被婵娟误 欲妆临镜慵”。其中并不会有如泣血肠断式的深情描写,如“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寸相思一寸灰”,也不会有如本诗中对每个年龄时期的具体事件详尽的叙述。

再从李商隐自己诗作上来看,李商隐的诗作主要分为咏物、咏史和无题三类,他的政治讽喻诗,基本集中在咏史诗,这些诗的讽刺很直接辛辣,比如《北齐二首》“晋阳已陷休回顾,更请君王猎一围”还有《汉宫词》讽刺唐武宗求仙“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无题诗的中爱情美人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充当李商隐政治讽喻诗的题材和内容。

而从现实来看,李商隐自己也对他包括无题诗等,爱情诗作过辩白。为此还自比宋玉,特地作了一首诗:“非关宋玉有微辞,却是襄王梦觉迟。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难道《高唐赋》出来之后,所有的艳情都和政治有关了吗?这些晚唐文坛评论家,把内向的义山逼成什么样,义山才会写出这样的诗。综上认为八岁偷照镜为政治讽喻诗的基本为穿凿。


二,从主体来看,自己的爱情 or 他人的爱情

在确认这是一首爱情诗之后,那么这首诗写得又是谁的爱情,这段泣春风的感情主体又是谁呢?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十岁去踏青 芙蓉作裙衩

有种观点认为是义山在写他的初恋,而且这种观点推翻了女冠子宋华阳是义山初恋的传统观点。此观点称义山在少时有一位青梅竹马的女子,曾经相爱却未能在一起。他是通过对方女子的角度来写自己的初恋的失败。

这样的观点是另一种极端,不止是这一首无题诗,他们普遍认为,李义山的无题诗都是在写自己的爱情。我虽然与这种观点在主旨上保持一致,但是具体到是谁的爱情,在我看来却是没有那么具体。

从李义山的权威史料和个人传记来看,暂时没有发现所谓的少年初恋的记载。从历史和义山传记上来看不能认定诗中的这位女子,是李商隐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邻家女孩。

再从李商隐其他的无题诗来看,事实上并不是每一首无题诗中,都有明确的指向义山自己的爱情,我们来看看其他的无题诗,如“何处哀筝随急管”写的一位大龄剩女的故事,“白道萦回入暮霞”写的是一位绝色娇艳且雍容华贵的女子。所以至少从上述两首无题可以得出,无题系列是爱情诗,但不是所有的都是李商隐自己所亲身体验的爱情,这一类诗中并不完全是义山在写自己和爱人的故事,同样也有他将眼见耳听的爱情故事,并故事中为情所困的人,通过无题诗表现出来。或许他们的故事曾让义山这位情深之人感动,或许是令他伤怀,所以有了李义山再无题诗中描写他人具体的爱情故事,并用诗将具象化的爱情入境为诗的意象。

那么根据这个思路,八岁偷照镜很有可能是李义山在先看到或者听说这位诗中女主人公“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之后,倒过来再对她的从前的爱情故事进行了解,后以时间为线索的正叙方式写下了这位十五岁怀春少女的爱情经历。为什么她会十五岁时背面秋千下呢?根据诗句,原因正是“十四藏六亲”。所谓藏六亲,是古代的一种习俗,女子要准备出嫁时,家里有亲戚关系的男子都不能轻易相见。藏六亲是待嫁,准备嫁人时为什么会哭呢?可能是没有嫁给自己深爱的人,没有嫁给自己心爱的人诗句中为什么要强调藏六亲,又因藏六亲而泣春风呢?说明这位女子深爱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与他有亲戚关系的男子,一般来说古代最有可能的就是表哥。

而这位男子爱不爱她呢?他是同样深爱于她,“悬知犹未嫁”,藏六亲已知未嫁,女子父母没有必要再去用悬知。用“悬”字说明了有人在关心这件事,谁关心呢?是女孩自己么?不必用“悬”,是诗人本人么?不必用“犹”。一定是与女子出嫁这件事休戚相关的“六亲”中的人,这可能就是对他念兹在兹的表哥啊。

那么看来这首诗是李义山得知两位相爱的少男少女,因女子打算另许他人而不能在一起,感慨之后挥毫写下这首《无题 八岁偷照镜》,用白描的方式作起兴,从女子的美丽外貌(画长眉)、开朗性格(去踏青)、出众才艺(学弹筝)、执着性格(银甲未曾卸),刻画了一位近乎完美的少女。而从“十四藏六亲”处忽然一转,一位美丽开朗有才的女子转入悲伤和哭泣,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自己所追求的爱情和所深爱的爱人永远的失去。综述这首无题和《无题 何处哀筝随急管》一样,并非义山自己的爱情,而为目睹他人之爱情悲剧而作。



三,创作时间:少年时期 or 中年时期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这首诗是义山什么时期如何创作的呢?这个很重要么?——很重要,它关乎到李义山整个无题诗系列的创作习惯以及他的人生经历。

有种观点是认为这是李义山十七八岁的早期作品,在有的传记里也是这样认为,认为他不像李义山后期的作品一样词句绮丽隐晦,用典艰深繁复,尤其是形式上不用七律而作古诗。多数认为这是李商隐从师令狐楚学习骈文和近体诗之前的作品。不仅如此,这种观点将李义山的其他无题诗也作为20岁之前的作品,像“相见时难别亦难”“来是空言去绝踪”“凤尾香罗薄几重”还有“飒飒东风细雨来”等等。

这个观点我仍然不能同意,首先我要谈到是人生阅历对作品的影响,郦波老师曾在最美情诗解读时的一段话我认为用在反驳上述观点时颇为受用,郦波老师的观点是李义山的无题诗之所以流传千古,感动一代又一代的人,这里固然有他的才力使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的阅历,他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活、爱情、事业上的变故和磨难,让他对人生和爱情的感悟更为深刻,这些感动化为了他无题诗中华丽的词句和丰富的意象,更源于中晚唐时期大环境和他人生际遇对文学作品带来的影响。所以我无法相信对爱情有如此深刻认知的无题诗,是李义山十七八岁的作品。因为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根本不懂爱情,不懂爱情就不会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么,不会明白“梦为远行啼难唤”是有多痛,也不会有“未妨惆怅是清狂”的释然,也就更不能写出将心比心的去与他人产生共鸣的“背面秋千下”。所以认为二十岁以前写出这些诗的,似乎他已经完全和人类正常的情感经历和认知规律背道而驰了。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那么这些无题诗会是义山什么时期的作品呢?这个难解,我们先来看看他什么时候可能会去写爱情。从李商隐一生经历的爱情来看,他是一位深情而不滥情的男子,往往在一个人生时段内,他的爱情都在一个女子的身上。比如修道时期的宋华阳,还有与他有缘无份的柳枝,还有就是他的妻子王氏。几乎每一次爱情他都用尽全部感情,但几乎都以悲剧收场,宋华阳随玉真公主回京,进京赶考后柳枝嫁为人妇,妻子王氏的英年早逝。在妻子死后,李商隐似乎心如死灰的进入了爱情的空窗期。而人到中年也会陷入回忆年少往事的棋局中,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应该满眼尽是对未来的无限畅想,这个年龄段的人是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所以总体而言,无题诗在李商隐生命中开始时间并不会很早,而是有一定经历和阅历之后对爱情发出的心声。

清代大诗人黄景仁曾在二十六岁时,仿照李商隐的无题诗,连续创作十六首七律——《绮怀十六首》,来怀念他的初恋爱情,在诗句中大量化用李义山的诗句及常用意象,如我们最熟悉的“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那么他所仿效的无题诗的创作会不会李商隐是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创作的呢?

从创作习惯风格和描写内容的分析,从无题诗在律诗、绝句、五古、七古等各种诗体的切换,很难如黄仲则般的十六首七律一挥而就。更重要的理由是义山对十六首无题诗的分组,虽然这些都是无题诗,也都是写爱情的,但这些诗中有一些是他以同一件事或者同一种情致感发而写作而后编为一组,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和“闻道阊门萼绿华”是一组被称作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和“重帷深下莫愁堂”是一组无题二首,而“来是空言去绝踪”“飒飒东风细雨来”“含情春晼晚”和“何处哀筝随急管”是一组无题四首,而“八岁偷照镜”则和“幽人不倦赏”是一组无题二首,这些内容和表达风格都不尽相同。当然其他还有如“相见时难别亦难”“照梁初有情”“近知名阿侯”“紫府仙人号宝灯”和“白道萦回入暮霞”“万里风波一叶舟”都是独立成篇的,这些内容和感情也都有所区别。所以从这些题材和内容上看无题诗应该不会是义山集中创作的。

不是少年所作,也不是集中创作,或许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试探性的结论,这是义山在中年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创作的。那么本篇八岁偷照镜是李商隐哪个具体时间的作品呢?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他采访了一位泣春风的少女,写写下了他的故事,但并没有在诗中提及自己,所以我们无法从《八岁偷照镜》中看李商隐的年龄。所以我们试试在和同组的第二首无题诗“幽人不倦赏”中寻找答案。全诗是: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这首诗就明显出现了诗人自己,他自己就是诗中的幽人,什么是幽人呢?就是隐居之人。但是李商隐却从来没有隐居过,但是却有过滞留异乡的端居生涯,诗人自己也有《端居》一首: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前者秋暑相邀,后者空床素秋,时间仿佛是对上了,而这首《端居》是在大中二年李商隐入郑亚幕府时,困在巴蜀时没事作又思念家乡妻子所作。如果还不能说明问题,那么再选择一首似乎也是同时期的诗,这首诗我们可能更为熟悉《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西昆笺系列1:漫谈《无题八岁偷照镜》

巴山夜雨

这里除了秋天,《无题 幽人不倦赏》中的眼前景也有一个同样的景物——秋池。如再加上“露花终裛湿”的联想,是否会想到老杜“花重锦官城”的巴蜀风光,诗人在虽然有左右修竹,有山有水,有花有蝶的地方,但是一个人的寂寥和寂寞终是令他无法排遣,《端居》《巴山夜雨》也是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这种感情是思乡,思念爱人的感情。但是这首无题与端居和巴山夜雨在情感之外又多了一层纠结,这也是幽人不倦赏之所以为无题诗的特点,端居和巴山夜雨是恨到归时方始休,可这首无题诗却是“此地若携手,兼君不自聊。”反其意,不说自己归来,而是说即便是心爱之人来了,我也不能开心。为什么?这是《幽人不倦赏》之所以为本组无题二首的第二首的缘故,它的答案在第一首中,李义山听了那位女子的被情所伤的故事,义山想起曾经的爱情,为他人悲,为自己悲从而久久不能释怀。哪怕是即便是爱人在身边,李商隐仍为那位“十五泣春风”的女子感到悲伤。综上,此诗很有可能是义山在巴山蜀水凄凉地端居时所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