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蜀国贫弱的根本原因:客居士族与本土士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今古言堂 2019-12-17

公元263年,背负盛名的蜀汉政权终于轰然倒塌。是年,司马昭命大将钟会统领十八万魏军从剑阁强攻蜀汉,蜀国分身无术。

可就在这时候,和钟会齐名,堪称三国时期魏国后期双子星中的另一位将领——邓艾,又提出了带兵偷渡阴平,绕开剑阁,直入蜀中腹地的奇谋。这一计谋的实施无疑是让蜀国雪上加霜,姜维根本就无法分兵阻拦。如果姜维胆敢分兵阻拦,本就岌岌可危的剑阁必然墙倒屋榻;而他如果不分兵阻拦,邓艾便可自取蜀国都城——成都。

当时的蜀国大将军姜维正以蜀国举国精锐于剑阁艰难抵挡钟会大军,在邓艾偷渡阴平时竟然无人前往阻拦。直到邓艾成功达到绵竹之后,才遭到了此次行军的唯一一次阻拦:蜀国前丞相、武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着蜀国的最后“精锐”御林军和其他地方临时征召起来的部队,组成了七万大军,于绵竹和邓艾展开了一场关乎蜀国最后存亡的生死战。

这一场绵竹之战,堪称是蜀国生死防卫战,胜则蜀国在,败则蜀国亡。但诸葛瞻显然没有其父亲诸葛亮的军事实力,最后的精锐蜀国御林军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强的战斗力。蜀国七万大军败于魏国明面上的“两千”残兵,诸葛瞻父子随军同赴黄泉。之后邓艾兵临成都脚下,蜀国君主刘禅已再无心力,也无能力抵挡魏国大军,只得听从宦官黄权和谯周等人的建议,率蜀国文武,举国投降。至此,三国乱世仅剩其二,而吴国也已经独木难支,在不久的将来,相继被灭。

蜀国疲敝而走向覆灭的根本原因:内部士族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很多人都说,蜀汉灭亡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部客居士族与本土士族之间内斗。正是因为内部士族团体的矛盾不可调和,才导致曾经如日中天的蜀汉政权,实力一日不如一日。所以才有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益州疲弊

而蜀国之所以一年不如一年,内部实力越加空虚,最根本的原因,除了夷陵之败外,就是内部的客居士族与本土士族之间的斗争了。最后在内部势力的明争暗斗之下,才导致原本还有余力向外北进的蜀国,彻底成了“疲敝之国”。

益州的内部矛盾其实很好理解,刘备虽然为益州之主,但是他却并非益州人士。东汉末年的地方势力其实全部掌握在地方的门阀士族手中。而刘备作为一个外来者,他的到来无疑大大侵害了本土士族的利益。

其实当时各个地方的本土士族都不大欢迎外来者入主,就拿荆州来说。当时荆州前刺史王叡被孙坚所杀,朝廷短时间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能够接任。因为荆州本土的士族实力过于强大,他们派出外来者,因为外来者当权必然会损害他们的权利。万不得已之下,才派了当时虽然有名,却并没有什么后台势力的刘表前往。

刘表前往荆州时也根本不敢带着其他人,生怕激起本土士族的不满。他是到了荆州之后,立马去联系了荆州最大的士族之一——蔡家,然后和蔡家联姻,依靠着蔡家的实力才站稳了脚跟。而且他之所以能够稳定荆州,还有一个不可复制的原因,那就是刘表这个人在荆州士族看来,比较和善,更加容易控制,不会太过损害他们的利益,且刘表也没有带来他原本的亲信。也就是说刘表如果要重用什么人,也只会是荆州本土的人,这样一来,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是刘备不一样,刘备入主益州,是带着大量原本亲信去的。所以刘备重用的人,也一直都是原本身边的元老——张飞、关羽、赵云等人,和荆州一派相对于益州更加亲密的人——诸葛亮、魏延、马良等人。蜀汉的国策一直都是荆州派等外来人士为主,益州本土士族为辅。

从东汉末年开始,益州的势力结构一直就是错综复杂的,先来有两批外来者入主。第一次就是刘焉,第二次自然就是刘备了。关键这两个大佬在入主益州之前,都已经有了庞大的势力派系和足够的实力,都是以铁血之姿强势入主益州的。他们不同于前文说的刘表,不仅仅是自己本人去了,还带了一大批“跟班”随同而去。

而到了一个新的,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有人可用的情况下,优先重用的肯定是自己带来的亲信,刘焉如是,刘备亦如是。东汉末年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而有资格向朝廷推荐官员的就是当地的士族,所以当时的形成了一个风气——举贤要举亲,导致各个地方的官职几乎都被当地门阀士族给垄断了。

然而,新的主子来了,直接就要夺走本土士族手里的官职,这样自然就极大的触及了本土士族的原有权利。常言说得好,“强龙不压地头蛇”,本土士族不满外来当权者和外来士族,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此一来,自然大大损害了益州本土士族的利益,自然会激励他们的强烈不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益州本土豪强自然少不了要和荆州等外来士族争斗。

客居士族与本土士族的实力结构

士族,其实就是东汉年间到西晋时期真正掌握权柄的人,在主公(皇帝)之下,真正控制各地民生以及官职的,就是各大门阀士族。

字面意思,原本非益州的人士,后来却因为各种原因而迁入了益州,这一部分士族,就是客居士族。而本土士族自然就是原本就是益州的士族门阀势力,他们不仅在外主入驻之前牢牢地把持着本土的官职,而且对于当地的百姓也控制得极为稳固。

1,益州本土士族的结构和实力

益州本路士族其实就是我们时常提到的益州派,他们在益州当地人数最多,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也最大。但是无论是刘焉还是刘备,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都没有重用过他们,导致他们在官僚圈子里的地位最低。他们自刘备占领益州开始,一直都没有进入蜀汉的核心领导圈子,反倒是成了其他外来派系联合打压的对象。

这一批人里面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如谯周、周舒、杜琼等人,虽然有才,却一直都被晾着,张翼、张嶷、马忠等本土将领虽然不至于被晾着,但也都是担当毕竟极低的将官,难以上升。

2,益州客居士族的结构和实力

益州的客居士族就是前前后后由外部进入的势力组织,一共可以细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最著名的荆州派,这一部分的士族在客居士族的结构里,实力可谓最为强大,一直以来也牢牢地把握这蜀汉集团的权力核心。

代表人物有:诸葛亮、马良、马谡、杨仪、蒋琬、费祎、黄忠、魏延、庞统等人,全都是蜀国政治核心的人物,蜀汉的几任丞相也全都是出自其中。

第二部分,就是更早之前跟随刘焉进入益州的一批人,一般被称呼为东州派。这一批人其实介于本土士族和客居士族之间。他们在益州已经生存了很多年,早已经在益州扎根了。他们虽然对本土百姓的影响不如正统的益州本土势力,但也极强了,所以他们也一直都是荆州派拉拢的对象。

代表人物有:许靖、黄权、刘巴、孟达、董和、董允等人,也都受到了刘备的重用。

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的人虽然很少,都每一个都是刘备真正的心腹,是跟随刘备最久的人,最晚的也是从徐州开始,就开始跟随刘备了,我们可以暂且称呼他们为元老派。

代表人物有:张飞、关羽、赵云、糜竺、糜芳、简雍、孙乾等人。元老派的人数虽然(毕竟刘备前期那么惨,愿意一直跟随他就很难得了,有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但几乎全都身居要职,就算是闲职也是地位极高的闲职。

第四部分,这一部分的人算是一个小派系,一直以来都是属于不温不火的存在。虽然个人实力极为突出,极个别的也比较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但总体上,他们一直都在谨慎求存。

这一部分人,主要是以马超、马岱为代表的一批凉州降将,以及后来的王平、夏侯霸、姜维等降将。可能也就是因为姜维降将的身份,所以尽管诸葛亮传衣钵于他,在蜀汉内却也一直被人所打压。

两大派系的权益斗争,最后逼得刘禅不得不降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内忧不除,如何一致对外抗击强敌?当初诸葛亮之所以力排众议也要力主北伐,除了迫切的想要北上中原恢复汉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助外部的压力,使得蜀汉内部能够勠力同心,一致对外。

但诸葛亮的想法虽好,但结果却强差人意。他生前和李严的政权,已经很明显地暴露了蜀汉内部的派系斗争之强烈,他在的时候还好,还勉强能强制压住内部的矛盾。诸葛亮一死,这些矛盾就再无任何限制了,直接全面地爆发了。

杨仪和魏延角斗,魏延败亡;蒋琬、费祎、诸葛瞻等人限制打压姜维,姜维难以真正掌握兵权,从而不能尽功。

益州本土士族和外来派系的矛盾则更加严重,他们本来就因为刘备入蜀重用客居士族而轻视他们,表现出不满。之后诸葛亮北伐,又大都是“搜刮”的他们的财务以作军资(蜀国本土的土地及财力,一直以来都掌握在当地的士族手中。其实自东汉开始,每一个地方的当地百姓都逐渐依附于当地士族,所以征调民夫和百姓的财富,其实就是损害士族的权益),他们对劳民伤财的北伐已经是深恶痛绝,因为蜀国的做法已经动摇了他们的根基,所以在北伐事业中,他们也一直在拖诸葛亮的后腿。

相似于曹操南下时,江东的士族都主张投降一样。曹魏最后大举进攻蜀国的时候,益州本土士族因为害怕真正动摇自己家族的根据,不仅几乎全部主降,甚至还争先恐后地做魏国的带路党。其实谁当益州之主和他们关系不大,东汉末年的门阀士族本就更加看重自己家族的利益,反倒是曹魏打下益州之下,不会像蜀汉集团这样能够在眼前打压他们、限制他们。

如此一来,最后的蜀国已经没有能力在阻拦曹魏大军了,刘禅的投降也是无奈之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