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黄金屋3399 2019-12-18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最近热播一部电视剧《庆余年》,剧中新颖的情节设定,有趣的台词,和饱满的人物特征都吸引了我的注意。

尤其是剧里面的男主人公范闲,因写了首杜甫的《登高》而名满京都,难道这首诗真的这么有魅力吗?

清代的杨伦在《杜诗镜铨》中笺注,杜甫的《登高》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虽然说,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有的人读了一首诗,感觉它用词考究、对仗工整或者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就喜欢的不得了,奉其为心中的第一,这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若是得到历代众多古诗评论家的推崇,并且被很多文人雅士夸赞,那就一定是诗中的难得的精品了。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诗:

登高

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了解古诗的意思有利于更好的欣赏古诗。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释义: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五岁时的重阳节独自登高所作。

它是杜甫集中最有名的篇章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悲秋的典范。

秋风萧瑟,天空高远。猿猴的啼叫声凄厉又悲凉。

水中的小洲白沙闪闪,鸟儿在低空飞舞盘旋。

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飘落,一望无际。江水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常年漂泊在外的异乡客,悲秋多愁绪。人到暮年,疾病缠身,独自登上高台。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时世艰难,遗憾颇多,鬓发如雪,每日剧增。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

困顿潦倒,衰老多病,重阳节本应登高饮酒,但由于肺病严重,只能戒酒。

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

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赏析:

这首诗杜甫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重阳节。

当安史之乱结束以后,杜甫入仕的想法彻底破灭,一路颠沛流离来到了四川。

几年来,贫寒的杜甫一直待在成都草堂,并且经常面临断炊的窘境。

恰好,高适在此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不断地接济和照顾杜甫。这段时间,杜甫过的还算安逸。

直到高适离职,严武接替高适。杜甫本想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谁知没过多久,严武病逝了。

严武的去世,使杜甫在成都失去了经济依靠,只好离开住了五六年的杜甫草堂,南下来到夔州。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在夔州,杜甫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多亏当地都督的照顾,他才得以安定下来,并且一住就是三年。

有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百感交集。望着萧瑟的秋景,感慨自己身世飘零,以及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五十五岁的老诗人杜甫,在病魔缠身、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首”的《登高》。

这首《登高》到底高深在哪里呢?

学过写诗的人都知道,律诗是一种非常难写的体裁,分为首、颔、颈、尾四联。全诗严格押韵,讲究平仄,中间两联还必须对仗。

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而且是八句皆对。这是杜甫的首创,就连诗仙李白都写不出来。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主要写夔州的秋景,“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还有句中自对。

景色描写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并且有颜色,有声音,遣词精妙,无一虚设,给人以空旷奇幻的感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望着无边无际的落叶,和滔滔不绝的江水,诗人壮志难舒,悲凉郁闷的心情展露无遗。落叶“窸窣”地声音和气势磅礴的江水形成了鲜明对比。

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壮阔而萧瑟的秋景。急风震撼,猿猴哀鸣,渚清白沙,飞鸟之影,落叶纷纷,江水奔腾,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这两联虽未点明登高,确是登高的见闻。

《庆余年》中范闲用杜甫的《登高》闻名京都,为何这诗不寻常?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写出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并揭晓了前四句写景的意义。读了这两句,仿佛看到了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登上白帝城外高台的情景。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再次说到自己的哀愁和病痛。各种哀愁和苦闷已经让诗人两鬓斑白,想借酒消愁,却因为身体的病痛,而不得不戒酒。连这点愿望都不能实现,更增添了悲凉之感。

这首诗写的情感复杂,动人心弦,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运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在明代诗评家胡应麟的著作《诗薮》中,对《登高》有这样的描述:

全诗“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