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是在想,到底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言谈举止,是知识?是智商?还是情商?而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真正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因为每个人的格局和高度的不同,从而造就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导致了不同的行为模式,形成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思维方式就像是一段程序,我们怎么编写,它就怎么运行。所以如果想要改变命运,改变自己,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清晨伴随着铃声一觉醒来,打开手机,各种订阅号和资讯APP向我们推送的都是“90后一年赚100万,我行你也行”之类屌丝逆袭的文章。 工作之余,翻翻朋友圈,曾经的同学朋友都在晒着自己多么努力地工作,以及潇洒自如的生活。 想想自己,还有几个五年、十年....还是一无所有,下个月的房租都快交不起了,顿时浓浓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如同大海上的热浪般奔袭而来。 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很容易窥见他人的成长和成功,同事也为自己的普通而焦虑。 害怕一辈子庸庸碌碌,白活一场。想要改变,却不知道如何突围。深知肯定的是,呢些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他们之所以优秀,并非仅仅是因为所谓的幸运。 世界著名实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曾提出一个公式:人生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他说:“若你选择好的思维方式,乘积结果就会变大,表示人生成功美满。” 这个“能力”和“努力”分别可以从0分到100分打分,两者相乘。这样的话,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热情的人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事业成果。 在这之上,在乘上“思维方式”。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从-100分到+100分打分。因为是相乘关系,稍稍负面的“思维方式”,就会带来负的人生结果。 所以,在“人生·工作的方程式”中,能力和努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所谓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思考“作为人,何谓正确。” 哲学的根本就在于“作为人,何谓正确”这一句话。 “要正直”“不可撒谎”“不可骗人”“要信守承诺”“要关爱他人”,等等,这是孩童时代,父母和老师教给我们的最朴实的道德观。 大家会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但实际上,恐怕没有人百分之百地实践了这些道德观吧。 不断地用“作为人,何谓正确”来扪心自问,拿出勇气,把正确的事情贯彻到底。这一点非常重要。 导致人类成功的是一颗好心,这颗好心用“爱”“真诚”及“和谐”这些词汇来表达。 我们人类在灵魂深处本来就拥有这样的好心。 所谓爱之心,就是把别人的欢乐视为自己的欢乐; 所谓真诚之心,就是总想着为社会、为别人做些什么; 所谓和谐之心,就是不仅希望自己,同时也希望身边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幸福。 从爱、真诚及和谐之心中产生的思想,就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础。 想法决定做法,做法决定活法。人生与人生的不同,说白了还是取决于思维和认知的不同。 真正优秀的人,很少是急功近利的,他们擅于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背后的本质,选择更具长远意义的事情做。 著名的作家舒尔茨在《像成功者一样思考》中说:“你比那些优秀的人,差的其实就是思维。” 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会消极的说:“唉!怎么只剩半杯水了呀。“而有的人会乐观的说:”呀!还剩半杯水呢。“ 同样排队买东西,有的人埋怨排队浪费时间,而有的人积极寻找生意火爆背后的商业规律; 同样做一件工作,有的人习惯按部就班,而有的人却努力思考如何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自媒体时代,很多人满足于每天阅读各种各样的文章,而有些人却将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下笔成文,转而成为了撰稿人; ........ 第二种人也被因此称为”“具备生产者思维的人。” 最大的竞争差异在于认知。只要能突破思维障碍和思维边界,就能够变成不一样的人。一个人只有拥有了正确的思维,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方向,然后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最终收获的将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