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银行纸币(图)

 李平东方明珠 2019-12-19
图一:大清银行兑换券   



大清银行纸币是中国第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在中国货币史上有重要地位。   




一、大清银行的产生及简要历程  大清银行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国银行入侵中国,无视中国法令,大量发行钞票,有的当时还可兑现,有的在本地不兑现,但可汇出,有的根本不兑现。他们的目的就是控制中国经济,掠夺中国财富,使中国永远成为他们的殖民地。在国内,各省为了增强自身财力,都办起了官银钱局发行官钱票,民间也开办钱庄、票号。有的准备金很少,而发出的钱票很多,形成钱少票多的“虚票”。各种钞票、钱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金融秩序十分混乱。清廷有识之士见此状况,认为这不仅影响财政,而且会动摇政权,为了挽救危局,必须整顿金融币制,于是建议清廷开办国家银行统一发行纸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派振贝子、那桐、张允言三人到日本考察财政币制金融情况,研究筹设银行发行纸币。光绪三十年正月二十八日(1904年3月14日)户部(财政部)向皇上奏报试办银行,奏曰:“……现当整齐币制之际,亟赖设有银行为推行枢纽。臣等再三筹商,现拟先由户部设立,筹集股本,采取各国银行章程,斟酌损益,迅即试办银行,以为财币流转总汇之所。其详细章程,另由户部妥拟奏明办理。”不久,户部拟订了试办章程,恭呈御览。清廷见奏,当即批准了这个章程。



光绪三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1905年9月27日)大清户部银行总行在北京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中央银行。光绪三十二年春户部改称度支部,光绪三十四年五月度支部奏请将大清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同年7月1日起,大清户部银行总、分行一律改名为大清银行。



大清银行资本由原大清户部银行的400万两增至为1000万两,分为10万股,官、商各半,不准招他国人入股,性质为股份有限公司。



大清银行分支机构遍设各省府厅州县及沿江、海贸易繁盛之处。至宣统三年,共设分行21处,分号30余处。大清银行除经营短期拆息,各种期票之贴现或卖出,买卖生金银,汇兑划拨公私款项及货物押汇,代为收取公司、银行、商家所发票据,收存各种款项及保管紧要贵重物件,放出款项及发行各种票据等外,还经理国库、国债及国家一切款项,代表国家发行纸币。上述这些业务,大清银行一直经营至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之际。  



1911年11月18日,大清银行为了抵制民军,成立了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以保护行产为名,大搞阴谋活动,隐匿清廷官存款278万两。中华民国成立后,大清银行商股股东们又极力要求将大清银行商股转为中国银行股份,以继续中央银行权利。1912年5月18日民国北洋政府财政部决定,大清银行商股股金一律发还,另筹款项设立新行,大清集团要求进入中国银行的企图遭到失败。同年7月1日,大清银行停止一切业务,成立大清银行清理处。1912年9月23日,由中国银行根据国家预算,向大清银行所有商股股东发给足额股金的支取凭证,大清银行经营中的亏损,未在商股中分摊,全由北洋政府承担,至此大清银行及大清银行股东联合会随之消失。  



二、大清银行纸币的发行与回


收    



清廷设立大清银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它代表国家发行纸币,务求统一币制。在大清户部银行成立当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就发行纸币,先是发行银两票,光绪三十二年起既发银两票又发银元票,先期几年银两票比银元票发行量要多,后几年银元票比银两票发行量要多,其意图是逐渐过渡到以“元”单位为主。银两票和银元票都是兑换券,可换纸币上等数的银两或银元。    



大清银行银两票,主要有1两、5两、10两、50两、100两5种。也有个别分行发行过其他面额的,例如陕西分行发行过1、2、3、4、5、10、20、30、40、50、100两等11种面额。银两票大部分是直式单面印,有存根、骑缝编号、发行行名、日期等。由于各地通行的平色(即银的成色)不同,所以各地分行发行的银两票不仅都印上地名,还印上该地名内通行的平色标准,如北京为“京平足银”,开封为“汴平足银”等。但印就的银两票不能包括所有各地的平色,因此另印一种特字票,由当地的分行发行时临时填上平色。由于银两票跟随发行当地平色习惯,所以有不同平色的银两票达上百种。    大清银行发行的银元票有1元、5元、10元、50元、100元5种。在一些习用小银元的地区还印有小银元票。如大清银行吉林分行印发过伍拾角、壹佰角、贰佰角、伍佰角、壹仟角5种小银元票。银元票由于部分地方银元的规格及成色标准的不同,也只能在银元规格和成色统一的地方行用,进入银元成色不同的地区也要进行换算。银元票有直式、横式两种,有单面印也有双面印,印刷质量渐趋精美,具有当时国际上纸币的一般特征。    大清银行钞票大部分是委托商务印书馆选员至北京印造。宣统元年(1909年)大清银行委托美国钞票公司印造正面左侧印有李鸿章像的钢板银元票100万张,面额有1、5、10、50、100元5种,合共1000万银元。宣统三年(1911年)度支部印制局本拟印宣统像的钞票,因那时宣统年幼,“御容”幼稚,故改印宣统之父——摄政王载沣像的钞票,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100元4种,该票未及发行清朝覆灭。  大清银行前后7年(含户部银行)共发行银两票16884730余两,银元票28652684元,但未包括随时填写的特字票和个别行发行的少量钱票。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于1912年7月1日宣布大清银行停止一切业务,并成立了大清银行清理处,制订了清理章程和细则,对大清银行总、分行、分号所发行的各种纸币一律限于1912年12月底照纸币面值兑现收回。后在此期限内未及兑现者大清银行清理处再次组织收兑。总之,民国北洋政府对大清银行纸币的收兑是比较认真和彻底的,故现存世的大清银行纸币极少。   ■2005年1期《收藏》推介文章(节选)<='' 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