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蕴藏着中国历史文化,虽已发现120年,但仍有大部,尚未破译。 一、何为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大部分指,乌龟肚子,背甲很少;兽骨,指牛肩胛骨。两者相加,龟甲兽骨即甲骨,上面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甲骨卜辞”,是商朝人占卜,刻写在甲骨上的。 世界几大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字,世界最早,是泥板文书,楔形文字。稍晚一点,古埃及文字,比甲骨文早一些,公元前3000多年前即有。还有印度的哈拉帕文字。但这些文字,早已不用。只有甲骨文,从3000多年前开始使用,一直到今天。 2017年10月30日,中国申报的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二、发现是何人 甲骨文,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先发现。这位金石学家生病,药方中有“龙骨”,觉得名字奇怪,派人到药店买回,没被捣碎的“龙骨”,发现上面有,许多奇异的纹路。 经过观察,王懿荣认为,这些龙骨,是年代久远的兽骨遗留,上面的“画纹符号”,不同于青铜器上的铭文,便高价大量收购带字的甲骨,甚至不惜为此散尽家财。 王懿荣对照典籍文献,推测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产物。他离世后,其收藏的千余片甲骨,由好友、《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收购。1903年,刘鹗将甲骨选拓1058片,编写成《铁云藏龟》一书,是中国著录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 此后,王国维等一大批学者,对带文字甲骨,收藏和研究。不仅辨识出一批甲骨上的文字,还通过这些文字,考证出史书中关于商朝的记载。 三、破译难得很 破译甲骨文,使用“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方法。比如“鱼”字,就是象形字,与“鱼”的实体,很是相象。比如“雨”字,上面好像“山”字倒着写,表示“天空”,下面三点,表示下雨。这就是会意字。比如“彭”字,一侧是三撇。表示敲鼓的“嘭嘭嘭”声,这是形声字。 用这种方法,认出很多字。比如一片“王其田”,就是国王去田猎打猎,占卜“会不会顺利”。即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字,不能破译。 学者编纂的甲骨文字典,收字已有4300多个,其中2000多字有人进行研究,但取得共识的破译字仅1300多个,一大半字还不认识,只能放在字典附录,存疑待考。 2016年,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悬赏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经专家委员会鉴定并通过,单字奖励10万元;对存争议甲骨文,做出新的释读,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单字奖励5万元,真可谓“一字千金”。 四、凝结民族魂 1917年,甲骨学认字突破,学者王国维,认出很多商朝国王名字。他将这些名字串起,与司马迁《史记》所载,商王朝国王序列一致,这就更加证明,它是商王朝的文字。 甲骨文所写内容丰富,大多数跟祭祀、战争、狩猎有关,包括祭祀卜辞、战争卜辞、狩猎卜辞,还有旬夕卜辞。 旬夕卜辞是,商朝一个月三旬,所以经常会问,下一旬做什么事情,会不会顺利,下一旬会不会下雨。 甲骨文背后,历史和文化非常丰富。例如,农业,今天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经济形态,那时占卜,很多都与农业有关。能够看出,那时重视农业,商朝主要经济形式还是农业。 还有生活方式。比如桌子,高椅子是很晚的东西,三千年前没有。三千年前是很小很矮的案,比如石俎。看到那时生活方式,可以想起日本。 此外,甲骨文还提供大量鲜活人物资料,比如妇好。挖一个墓,凭着墓葬里出土文物,说这个墓主人叫妇好,因为有甲骨文记载。现在发现的妇好甲骨片,有200多片,能够知道,妇好生前做过什么事。 2019-10-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