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贵州遵义务川仡佬族传统婚俗(图)

 智能人做超人 2019-12-19

    贵州遵义地区的仡佬族旧时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多为一夫一妻制,也有豪富者抛妻再聚或重婚纳妾。可与其他民族通婚,但同姓不婚,韩何二姓不婚,邓家坝一带张邓二姓不婚。姑表、姨表互为烟亲较为常见,有“亲上加亲”、“舅家要,隔河叫”之说。结婚年龄一般在16~20岁,亦有家贫将未成年女子送往男家作童养媳的,称“闲帮姑”、“闲帮媳妇”。

贵州仡佬族民居

     男到女家为婚者称“纳婿”。男丧偶可再聚;女丧偶可再嫁,嫁与夫弟者叫“转房”,招人入赘称“上门”或“抚力”。解放后,贯彻《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废除包办强迫和买卖婚姻,禁止童养媳、重婚和纳妾。男女青年可相互往来,谈情说爱,但婚事仍多由父母作主。甚至于女十来岁即为之订婚,时过境迁,往往因升学、招工、招干、参军等海婚,或因彩礼过多不能退偿,造成女方痛苦。韩河二姓、张邓二姓已有通婚。始表、姨表通婚者大为减少。

贵州仡佬族代表性女装



    旧时婚嫁礼俗,男方选中某家女子,即请媒往女家“提亲”,女家认可即“放活”,以示订婚。之后,还要“交小礼”、“烧香”,男方具礼物较前渐重。有的地方“交小礼”即为纳聘,男家须具“聘书”,女家回“允书”。大多数地方“烧香”才为纳聘,故“烧香”礼节双方极其注重,有“三桂香,两律磐,犹如生铁凝”之说。此后还有“开庚”、“报(婚)期”等程序。“迎娶”,男方须备彩礼、花轿、彩旗、鼓乐,由“押礼书班”(亦称“押礼先生”)带领轿夫往女家,送交“书帖”,点清彩礼,称“过礼”。新娘离嫁前一二月即停止农活,忙“针线”,称“赶嫁”。嫁前三五日必“哭嫁”,先父母家人,后尊亲外戚。亲友必以钱物相赠,称'’包礼”。

贵州遵义仡佬族服饰



     出嫁时辰,由亲族妇女搀扶拜辞祖宗、父母、尊长后,“踩斗撒花”(掷一把筷子,以示不再依靠娘家吃饭),再由亲族长辈或兄长扶入花轿,称“出阁”,并由亲兄妹“送亲”。轿至男方堂前院坝停落,陈酒脯奠神,称“还车马”。之后,由福寿双全的夫妇男燃香烛,女扶新娘至堂,举行婚礼,称“周堂”、“拜堂”。新郎揭新娘“盖头帕子”,同入洞房,饮“交杯酒”。

务川县城全景

     宾客入新房“闹房”,索糖食、葵花子逗趣。次日“复筵清拜”,新郎新娘复至堂前,参拜祖宗,聆听父母尊长训示祝福,并请族戚尊长受礼。第三日,新婚夫妇备礼同往女家拜父母,称“回门”。亦有家境清寒,两家自愿,礼仪从简。建县后,个别城镇化佬族青年,自由恋爱,文明结婚。解放初,改革传统婚俗,不坐花轿,不索彩礼,不大宴宾客。机关职工结婚,多在节日举行,仪简意浓。柳年代初,农村婚俗复旧。

遵义平正仡佬族乡风景/摄影:黔北萧一蒗



     “文化大革命”中,在毛泽东主席像前举行婚礼。

     进入80年代后。农村除不坐花轿外,多复旧规,彩礼耗资,今胜于昔。旧城区部分乡村,仅“交小礼”增至三次。桃源一带,“烧香”仅“肉溜子”需百余条。”蟋溪、洗溪一带,衣料需二三十件。从提亲至结婚,耗资多达一二千元。

     机关职工结婚,多无繁文得节,亲友往祝,款以烟、茶、糖果。但也有以电视机、收录机、电风扇、电冰箱及成套家具齐备为结婚条件者。或按农村风俗,专车迎送,大讲排场。城乡婚宴,少则三五十桌,多则百余桌,糜费资财。送礼者,少则三五元,多则一二百元。城镇少于十元不能出手,互相攀比,多达两三百元亦不少见。每遇多起结婚,被请者颇感难于筹措。机关职工偶有旅游结婚者,礼仪从简。

务川县山谷风景/贵州省务川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