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城,崇祯帝自缢身亡,至此大明结束。而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王朝,至1644年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享国祚276年。就如中国历史上众多封建王朝一般,大明王朝亦是没能够超过300年国祚关口,而关于明亡的原因则是莫衷一是,各执己见。 作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的张居正,历嘉靖帝、万历帝两朝。而在嘉靖帝去世之后,他也成为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并在辅政的十年间开始了张居正变法,试图改变大明王朝的积弊。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措施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巩固了明朝政权,但是就在他死后,变法措施也因为反对改革的人士以及万历帝本人而沦为空谈,连他的亲故家人都因此牵连,抄没流放。最终也有了史学家们如黄仁宇先生等人的看法:明之亡,始亡于万历。 事实上,这个始亡于更是像是一个悖论。当王朝建立,而在私有制、家天下的传承之下,社会生产资料的一步步集中,矛盾更像是质变到量变一般,是在不断积累的。而大明王朝自然也是概莫能外,而对于这种矛盾,作为当事人,作为改革家张居正早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时,向嘉靖帝上奏的一封奏章中便已经指出了这种矛盾以及会导致的可怕后果(明朝灭亡)。 张居正,出身并不高贵,父亲张文明也只是一个秀才。而也正是这样的身份,能够让他了解到民间疾苦,而作为出仕的必要条件,他本人亦是天资聪颖,即便是在偌大的中国封建史上也是屈指可数。7岁便能通晓六经,而在12岁时这个少年便已经考取秀才,而在与老师徐阶的言语中一句“王谢子弟,或杂在庸流,而韦布阎巷之士,化为望族”也成为了他希冀实现从“寒门”到“望族”转变的自信的体现。 但就在13岁,他参加乡试时锋芒毕露的他却落榜了。而原因是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顾璘认为张居正年龄太小,若是现在高中会影响他日后的发展。在此后几经波折,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高中进士。依据明朝传统,在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后,虽为闲职,但张居正并未懈怠而是钻研朝章国故。 但当时的朝堂之上内阁之间争斗激烈,夏言、严嵩之间更是为了内阁首辅之位,互相攻讦,大有你方唱罢我放登台的意思。而经过几年的钻研国事与切身体验,就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拿出了《论时政疏》。 在《论时政疏》中,他系统的阐述了大明王朝存在的弊端。其中既有“观国朝之所待宗室者,礼亲甚隆”这样直叱明朝对待皇室宗室封赏太甚;又有“庶官疾旷、吏治因循”这样对官僚太多、吏治因循守旧之过失的指责;而在边疆地区,大明王朝亦是“边备未修”有俺答汗、鞑靼、日本倭寇袭扰;财政上的也是“财用大亏”,入不敷出。 事实上,这样一份奏疏已经完美的为我们概括了明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当然作为明臣张居正想到的自然是如何化解危机。但就是这样一份奏疏的上陈,却并未引起嘉靖帝的重视,反而让张居正处境尴尬,因为这些措施的提出指向了皇室、朝臣,最终张居正只得以病为由回到故乡,而在家之时,他亦是积极发现问题,并暗中积蓄,而在回朝后,他终于学会了老师徐阶的内抱不群,伺机而动。 而在成为朱载垕的侍读之后,等待他的自然就是飞黄腾达。先是在高拱下台后,张居正掌翰林院事,而后又进入内阁,最终在朱载垕上位后,他成为内阁首辅,而掌握了大权之后,主上万历帝又年幼,这些才能够保证他变法的实施。 但就是这样一场成效卓著的变法,却在他死后,万历帝亲政后被废止。而也就在张居正提出明朝积弊的 不足百年间,就在他去世的62年后,大明王朝这座危楼轰然倒塌。 从感情上而言,人们对于崇祯帝这位明朝末帝多有怜悯之意,他一生勤勉,而对于天子守国门的传统又是相当恪守。但对于历史周期律中的封建社会而言,当社会土地兼并,生产资料高度集中,而伴随着明皇室多达百万的族群数量、高昂的财政支出;官吏之间又有东林党这样自诩清流,却成为固化的代表 地主利益的团体;边疆地区,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满清的一步步崛起;财政上在消灭了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之后,再也聚敛不起有效的财政收入,再加之以小冰河时期,干旱、灾害等极端天气的出现,明朝之亡恰如其分的都被张居正概括在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