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大东村人 2019-12-19

原创 收藏家杂志 2019-12-03 10:23:00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唯一带款识的苏汉臣作品

张珩《南宋名画册》精选全国各大博物馆收藏的60幅宋人名画册页,其中,天津博物馆选有4幅,即宋扬无咎《墨梅图》、宋苏汉臣《婴戏图》以及宋《金明池争标图》和宋《月下把盃图》。原天津市艺术博物馆馆长崔锦说:这四开册页是韩慎先(著名书画鉴定家,曾任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副馆长)在1959年工业抗旱时购自张叔诚(注:工业抗旱对文博界来说就是号召收藏家出售家藏文物,再拿出售文物的钱投资工业建设)。原册页有三本,真伪混杂,除以上四开册页外,还有两开南宋册页,没入选张珩编著的《南宋名画册》。

《图绘宝鉴》中说苏汉臣是开封人,宋宣和(宋徽宗年号)年间画院待诏,师法刘宗古。释道人物具臻妙,尤擅画婴儿。绍兴间(南宋高宗赵构年号)复官。孝宗隆兴年间(1164 ~1165)画佛像,受皇帝赏识,被授予承信郎。他的老师刘宗古也是开封人,亦是宣和画院待诏。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苏汉臣 婴戏图

《婴戏图》页,高18.3、宽23厘米。描绘两个幼童扑蝶的情景,一童微微猫着腰,双手前伸,小心翼翼地要捕捉一只落在花上的蝴蝶。而另一小童手持一扇,坐在地上,似乎是刚扑蝶时扑了个空,跌倒在地上的样子。两个童子的眼神都在专注地盯着那只蝶。作者画两童子并不是“施朱傅粉,绿金佩玉,以锦为工”的样子,而是写二童扑蝶时形神之态,表现了二童子的可爱。

工笔画即如同写楷书一样,“求端庄不难,而难求活”,此图二童子的纱质衣服可以看到肌肉,尤其是倒地的小童,其红色裤子,薄如蝉翼。朱砂为实色,此图渲染技艺高超,成功地表现了纱的透明感,大大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被视为苏汉臣作品还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双孩玩枣图》《婴戏图》等,但皆无款识。张珩认为“不能定其为汉臣之笔”,只是因为这些作品“传世即久,世亦无异辞”而被认为是苏汉臣之作。而天津博物馆藏《婴戏图》上有款识“苏汉臣”三字,张珩认为“此图款写非出后人添署”,应该是苏汉臣真迹。

扬无咎创画梅新法

扬无咎(1097~1169),字补之,别号逃禅老人。自称是汉代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扬雄的后代,所以他的姓从才而不从木。扬雄是成都人,传至扬无咎已迁居江西省清江。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以“不直秦桧,累征不起”(《图绘宝鉴》卷4),又自号清夷长者。扬无咎善画水墨人物,学李公麟(1049~1104),尤擅画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闲雅,为世一绝。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扬无咎 墨梅图

墨笔画梅的技法出自于北宋晚期的释仲仁,扬无咎学仲仁而又有所发展,变水墨点瓣为白描圈线、再点花蕊的技法,因此成为一时风尚。天津博物馆藏《墨梅图》页(高22.7、宽24厘米)即用此法。同时此图还以墨色的深浅表示梅枝的远近,色深者为近枝,色浅者为远枝,层次感异常分明。

《墨梅人名录》转记《洞天清录》中说:扬无咎“游临江城中,作折枝梅于乐工矮壁”,“士大夫多往视之”,看来,扬无咎画的梅花成了招揽顾客的最好手段了。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扬无咎 四梅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墨梅人名录》中记解缙《春雨集》中说:扬补之所居之地“有梅树大如数间屋,苍皮藓斑,繁花如簇,补之日临画之,大得其趣,以进之徽庙(即宋徽宗),徽庙戏曰‘村梅’”,因此,扬无咎自署“奉勅村梅”。扬无咎对花写生,创造了新的画梅方法,但宋徽宗却没把此法看作是对画梅技法的发展,而视之为不入时流的“村梅”。看来,这位画了一辈子画的皇帝当年并没有看懂扬无咎的画梅技艺。《春雨集》中还说,南宋时,“宫中以其梅张之壁间,有蜂蝶集其上”,因此,宫中上下惊异,想找补之再画,但这时扬无咎已经去世了。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扬无咎《雪梅图》

扬无咎之子扬季衡、甥汤正仲,皆得其画梅技法,尤其是汤正仲,与扬无咎被后人合称之为“扬汤”。汤正仲字叔雅,江西人,后居黄岩,号闲菴。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南宋 赵孟坚 岁寒三友图

扬无咎的画法对南宋赵孟坚影响很大。赵孟坚的弟弟赵孟淳说,“幼侍兄游,见其得逃禅(扬元咎)小轴及闲(汤正仲)宝卷,坐卧未尝去手,是以得扬汤之妙。”上海博物馆藏赵孟坚《岁寒三友图》体现的正是“从头总是扬汤法”。

《盥手观花图》及其收藏者的故事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盥手观花图

周叔弢1961年将《盥手观花图》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此图绢本,纵30.3、横32.5厘米,描绘了古代一位富家女子在两位侍女服侍下,在幽静的庭院欣赏花卉。

画面之中,女主人身后是一块绿色的幔帐,幔帐上方露出后面茂密竹林。女主人穿着粉色绣花上衣、白色长裙,正一边洗手,一边侧身扭头看向正前方。捧水盆的侍女着蓝衣,另一位绿衣侍女手持绘满花卉的巨扇侍立主人身后。女主人身旁的绣墩上绣着花团锦簇。面前的桌上放着镜台、粉盒,还有一小瓶插花。桌前几上置一大瓶盛开的各色花朵。桌右侧的高几上放一盆绿色的花卉。桌的前面是灵石花卉。女主人左侧是巨石梅花,花或正在怒放,或含苞待放。整幅作品用笔工整细腻,色彩丰富而不凌乱,描绘了女主人优雅闲逸之态。此图的人物形象为摹仿唐或五代人物画的风格,灵石等物却稍逊一筹,因而天津博物馆定其为南宋画家仿品。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宋 盥手观花图

该图右下角有一“竹窗”阳文印。竹窗是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书画收藏家高士奇的号。高士奇(1645~1703)字谵人,号瓶庐,又号江邨。曾任内庭供奉、礼部侍郎。康熙二十八年(1689)随康熙皇帝南巡,至杭州,康熙书写“竹窗”赐予高士奇,高遂以竹窗为号。高士奇曾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整理其收藏出版《江邨销夏录》。书中将藏品分九类,各注真赝,以赝而廉者为进呈和赠送之用。俞剑华由此言其人心术本不正,故有此欺罔之行为。

两宋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不单单是技法层面,更是精神层面的。两宋艺术引导了整个中国艺术史的走向,为后世艺术精神里注入了“中和”之美。

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8期《方寸菁华——天津博物馆藏南宋精品册页解读》

作者:武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