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彝族美女拒绝县城工作,回母校留守深山,忙到没时间谈恋爱

 博采简纳 2019-12-19

在四川省凉山州礼州镇的一座山脚下,一个农村小学,每日清晨传来的朗朗读书声,让当地人感慨万分。在教育资源高度集中,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的今天,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更让人感到惊喜的是,这个小学,是一所民营小学,建校16年以来,从2名教师2间小茅屋发展到如今35名老师19间教室。因为爱心和坚持,一批一批的彝族孩子从这里走出大山。还有一些孩子,从这里走出去,因为割舍不断的情感,又回到了家乡。

今年25岁的彝族女孩阿尔五各,是李子乡爱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她是李子乡爱心小学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在这里教学3年。李子乡爱心小学是民办非营利学校,全校都是彝族学生。每个学生一学期只象征性地收取200元钱,贫困生分文不取,被称为“凉山州收费最少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李子乡唯一一个没有艾滋病的学校”、“凉山州少有的民办学校” ,但在阿尔五各看来,李子乡小学是当地无数彝族孩子改变命运的阶梯。

这些孩子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其中留守儿童达360余人,单亲72人,孤儿13人,他们的父母不重视教育,孩子除了回家喂猪养鸡,每日上学往返还要走3、4个小时的山路,还有一些孩子随时面临着辍学的可能。这一切,都让有着相同成长经历的阿尔五各,感到揪心不已。

3年前,阿尔五各从师范专业毕业,选择回到李子乡爱心小学,成为一位民办教师,这一切都源于她的对母校的情感。2003年9月,9岁的阿尔五各来到李子乡爱心中学,开始了小学一年级的生活,学校是由村民的废弃房屋改造的土坯教室,整个学校只分为一年级和四年级,有2位老师和73名学生。“那时学校刚刚建立,很多家长都觉得读书没用,尤其是女孩,所以和大多数人相比我是幸运的。”

阿尔五各说道:“虽然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但父母还是让我读了小学,其实他们也是希望我能认识点字,然后外出打工。”在阿尔五各小学毕业时,父母便希望她休学,但被校长罗承业和陈晓莉劝住了,第二次在初二,因家境贫寒,父母再次提出休学打工的想法,也是校长找了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每月200元的资助,让阿尔五各坚持到了初中毕业。

每当回忆起两次差点辍学的经历,阿尔五各总是心怀感激“如果当年不是校长,我可能早就辍学打工了。”这两次的经历,让阿尔五各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同时也深知,这贫穷的大山让许多孩子求学梦破碎。初中毕业后,阿尔五各选择去师专,并决定以后要当一名老师,帮助更多孩子。因为家庭条件艰苦,阿尔五各在求学期间,坚持勤工俭学,寒暑假也会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学业和生活。

师范专业毕业的阿尔五各,原本有一个很好的就业机会,去县里考公办教师。然而阿尔五各却放弃了教师编制和五险一金的待遇,毅然决然回到大山里,回到母校。“我希望能为母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让大山的孩子能读书,有学上。”如今在学校已经教学3年的阿尔五各,见证了母校各种令人欣喜的改变。

2016年,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学校多了一幢新的教学楼,从2间民房教室,变成了19间教室,从她入学时的2名老师73名学生,发展到现在35名老师1119名学生。

回忆起建校时,校长罗承业思绪万千。2003年,他多方贷款,建起了这所民办小学,旧校舍距离现在的新学校仅隔几百米,破旧低矮的2间小平房,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罗承业校长建校的不易,孩子们上学环境的艰难。每次阿尔五各走过她当年读书的小学课堂时,总忍不住回忆起来。她说:“以前我们读书是老师去家里请,然后家里的父母会给老师脸色看,现在的家长都愿意自己把孩子送到这里来读书。”

阿尔五各是三年级二班的语文老师。在这里,每个班级都有两位老师负责,一位教语文,一位教数学。但专业的美术、音乐老师很缺乏,只能由其他老师兼任。阿尔五各说自己和孩子在一起也不觉得累。“课堂上讲课时,我是严肃的老师样子。但课后我其实不像个老师,更像一个孩子王,经常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学前班的王琼老师在课间和孩子们一起愉快地打乒乓球。学校里这张唯一的乒乓球台是由公益组织捐赠的,总是被孩子们围住抢着打球,乒乓球成为了他们日常最火热的运动项目。

29岁的安强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同时带着五年级学生的课程。课间,他经常和孩子们在操场上聊天说笑。安强的叔叔安瑞,也是当年学校建立时的两位老师之一,在教了一年书之后,便外出打工了。

放学后,阿尔五各经常会安排家访工作,她和几个孩子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现在学校里还有许多学生,他们的家距离学校很远,和阿尔五各当年一样,仍然在深山里。孩子们每天翻山越岭、徒步上学,许多孩子上学的单程就需要两三个小时。

阿尔五各说,每次和这些孩子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能想起自己小时候,那时的她从日暮走到天黑。“孩子们都知道我很怕狗,因为小时候放学路上我被狗抓过。每次家访和孩子们一起走山路时,他们都一边笑话我怕狗,一边走在四周帮我赶狗。”

阿尔五各打算去家访的这名孩子,名叫吉克五各,她拿着手电筒走在前边,一路小跑着。吉克五各是一个怕黑的彝族小姑娘,她每天总是快速小跑着上下学。从她家到学校,要翻过三座山头,单程就要两小时左右。

阿尔五各和赶回家过彝族新年的吉克五各的妈妈正在聊天。吉克五各的父亲早年因病离世,妈妈在外地的电子加工厂打工,每月工资能拿到2000-3000元。家里平时由外公外婆照料着阿尔五各四个兄弟姐妹的生活。家里只有一盏昏暗的吊灯。因为经常电压不稳,这盏灯忽明忽暗的。然而每天晚上,吉克五各都在这样的灯光下写好作业。

乡村是中国教育的最后一公里,2015年,马云注意到了这群大山里的教师和学生。2年前,校长罗承业入选首届马云乡村校长奖。而今年,阿尔五各也入围了最新一期马云乡村教师奖。从80后罗承业到90后阿尔五各,这是属于大凉山这所民办小学的薪火传承。罗承业笑道:“我只希望能帮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凉山,学到本事回来建设家乡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