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

 天宇楼33 2019-12-19

张伯驹的鼎鼎大名

在收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堪称民间收藏第一人

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

近一半为他所捐

但他的一生

却比所捐文物惊心动魄

他的品格与情怀

与国宝一样珍贵!

人物简介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

 ——张伯驹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他是河南项城人,项城历史上出过舜和项羽,太史公说,他们都是“重瞳子”(有两个瞳孔,异人异相异秉)。出于对乡土历史名人的仰慕,张伯驹常自谓“重瞳乡人”。

他是“民国四公子”之一

才高情妙却倾心于青楼女子

他年轻时富贵无双、一掷千金

后散尽家财、收藏古书字画

经他手收藏的中国顶级历代顶级书画名迹多达118件

他将其全部收藏捐献给国家

晚年却过得凄风苦雨、落魄不安

▲”民国四公子“

收藏壮举

平复帖

《平复帖》乃西晋陆机真迹,
距今已经1700年,比王羲之手迹还早七八十年,
是中国已见最古老的书道瑰宝,
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
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又是汉隶过渡到章草的最初形态。
上面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
由此被收藏界尊为“中华第一帖”。
也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平复帖

1937年,张伯驹得知溥儒有《平复帖》后,从此寝食难安。溥儒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奕之孙。此前,溥儒将唐代韩干《照夜白图》卖于他人,致使这件国宝从此流失海外。张伯驹深恐《平复帖》蹈此覆辙。

▲平复帖(局部)

张伯驹委托中间人向溥儒求购,溥儒回答:可以,20万大洋。张伯驹很沮丧:“没这么钱。”随后,张伯驹又请张大千说合:愿出6万大洋。但溥儒回答:20万不少。1937年底,溥儒母亲项夫人过世。张伯驹得知溥儒急需用钱,想借机求购《平复帖》。但他又觉得这是乘人之危,开不了口。便请教育总长傅增湘出面:“我先借他一万元。”

▲平复帖(局部)

回到北平的第二天,傅增湘就把《平复帖》抱来了,说要价4万大洋,张伯驹立刻买下。张伯驹刚把《平复帖》拿到手里,就有人找到了溥儒,愿以20万大洋求购,好险!
随后日本人找到张伯驹愿以20万求购。如果真的成交,张伯驹翻手就可以白得16万!但他断然拒绝,严词道:“黄金易得,绝品难求!”

上海第一绑架案

1941年,张伯驹去上海处理银行事务。途经培福里时,突然冲出三个大汉,持枪将张伯驹挟持,然后驾车而去。
第二天,绑匪通知张伯驹夫人潘素,“交上两百根金条,否则就撕票。”潘素急得直抓头发:“哪里去找这么多金条啊?”想来想去,觉得只有“卖画”。于是潘素要求:想见伯驹一面。待潘素见到伯驹时,他已多日不食、憔悴不堪。
张伯驹斩钉截铁地对潘素说:我收藏的那些书画,必须给我保护好。别为了赎我而卖掉,否则我宁死也不出去!”

▲潘素

万般无奈,潘素只好求助于张伯驹多年前的旧交,大汉奸周佛海的秘书孙耀东。孙曜东一打听,原来是汪伪“七十六号”特务组织干的。特务知道孙曜东大有来头,自己占不到便宜,便把人质送给了伪军浦东头目林之江。孙曜东随即与林之江联系:愿出20根金条,林之江同意了。张伯驹这才得以恢复自由身。
在伯驹眼里,这些字画的价值,远超过自己的生命。”潘素说。

游春图

《游春图》乃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
距今1400多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画作
运笔精到,意趣无限
有“天下第一画卷”之称
被书画界奉为“国宝中的国宝”
是故宫镇馆之宝

▲游春图

1946年,北平古董商人马巨川搜罗了一批珍贵古画,包括《游春图》,打算转手卖给洋人。张伯驹获知后,连夜赶到马宅单刀直入要收购。此画马巨川本以数两金子购得,此刻张口却要八百两黄金,想要吓退张伯驹。张气得拍案说:“马老板,此卷我收定了!不得闪失!”

▲游春图(局部)

可张伯驹哪有这么多钱!于是他报告故宫博物院马叔平院长,希望收归国有,并建议古玩商会,不准此卷出境。故宫博物院回话无力收购。张伯驹急了,托请墨宝斋的马宝山、崇古斋的李卓卿出面与马巨川洽商。马见事情闹得满城风雨,怕不好收场,几经磋商,同意降价以二百二十两黄金转让。

▲游春图(局部)

张伯驹既兴奋又着急,为揽住这件国宝,他毅然下定决心忍痛割爱,将已寓居多年的弓弦胡同豪宅(原清宫太监李莲英的旧墅)出卖。北平辅仁大学出价二点一万美金买下。张将美金兑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可商人唯利是图,马老板刁难黄金成色不好,需追加二十两。
张伯驹无奈,只好回家和潘素商量,“你卖件首饰给我凑足这20两吧!”潘素不肯,张伯驹就躺在地上耍赖,潘素哭笑不得,只好答应。张伯驹顿时欢欣鼓舞。

无偿捐献

1956年,视书画重于性命的张伯驹,毅然将8件最顶级的书画捐献给了故宫。无偿捐献后,政府欲奖励其20万元,但张伯驹婉言相拒,分文未取。文化部只好给他颁发了一张褒奖令。
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耗尽家业收藏,为何又无偿捐之?”后来,张伯驹对一位至交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再后来,张伯驹将余下所藏书画,分批捐献给了故宫和吉林博物馆。张伯驹保护下来的顶级书画,随便留下一幅就够子孙后代生活无虞,但他终究还是倾囊而出无所保留。“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他在《春游琐谈》里记录了这种心情:“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人物评价

▲张伯驹书法作品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启功

“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刘海粟

“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周汝昌

“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千家驹

“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宋振庭

▲张伯驹字画

视功勋如糟粕,视金钱如粪土
是收藏达人张伯驹的人格写照
如今
《平复帖》《游春图》等珍宝静静地躺在故宫中
一边静看岁月沧桑,时光流转
一边默默讲述一位爱国者的情怀

图文内容收集自网络,由文物宝库频道编辑整理。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版权归属原作者,不做任何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