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 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疾病缠身? 82岁的姜淑梅奶奶告诉你都不是! 这位60岁前还大字不识的姜奶奶告诉你:82岁那年,出了第5本书,成了知名作家。 一头银发,笑意盈盈,眼睛里散发着柔和慈善的光,讲话幽默风趣,还有出人意料的机智…… 姜奶奶用自己精彩的后半生,实现了从“文盲”到“著名作家”的逆袭,让我们从这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普通老人身上,看到了人生难以预测的潜能! 姜奶奶名叫姜淑梅,1937年出生于山东省巨野县,60岁开始学认字,75岁开始写作,82岁已出书5本。 1996年,姜奶奶的老伴因车祸去世,她在儿女面前总是很坚强,但晚上常常睡不着觉。为了让母亲从悲伤中走出来,女儿张爱玲提出让姜奶奶学习认字。 虽然没上过学,但姜奶奶心里一直有学习的想法,在女儿的鼓励下,在60岁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识字之旅。 为了识字,姜奶奶摸索出一些窍门。她自己编歌词,让孩子们写在纸上,她照着一遍一遍地念。时间长了,自己编的歌会唱了,她也把字记住了。 别人上街问路,姜奶奶上街“问字”,身边的孩子、路上的行人都是她的老师,广告牌、宣传栏、公交站都是她学认字的教材。 别人看电视是看剧情,她就看上面的字,一边看,一边学。 认字认得多了,张爱玲又开始让姜奶奶看书,一次看到莫言的书后,同样的山东背景故事引起了奶奶的兴趣,姜奶奶说:“这我也能写”。 在姜奶奶75岁的时候,拿起了笔,开始写下自己第一个故事。 一开始写得磕磕绊绊,有时候一天就写几个字,写出来的故事没什么意思,病句倒是不少,甚至很多字都不会写。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姜奶奶写作的热情。 姜奶奶每天睁开眼睛,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有时一天只睡4个小时。渐渐的,她的故事写得越来越流畅,也越来越生动。 姜奶奶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民国时期,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乱穷时代”。她不做判断,没有抱怨和痛诉,只是将故事原原本本的讲出来。 当女儿把姜奶奶的文章投稿后,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3000元,姜奶奶高兴得一夜没睡着。姜奶奶自豪地说:“我自己会挣钱了!不靠儿女的钱了,心里很舒服!” 姜奶奶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精彩传神,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众多读者,为她赢得众多“姜粉”。2013年姜奶奶出版了她人生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 78岁的姜奶奶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如今还在锲而不舍学画画,憧憬着当画家。 姜奶奶说:“我以18岁的心态活着,80岁学画画,我90岁之前一定是个画家,我要是成不了画家,都把我气的呀,我就不死啦。” 姜奶奶的座右铭是: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她认定一件事,就坚持到底,哪怕从零开始,也决不放弃。 村上春树说:只有对自己不放弃的人,才能活得不会老,老去的只是年龄,不老的是气质。让人不老的特质是必须有一颗童心,注重仪表,经常旅行,学习到老。 姜奶奶用行动证明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依旧可以绽放生命的魅力,她对生活的热情,惊艳了整个人生 ! 她让我们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梦想不分年龄,梦想就是最好的保健品,它使人越活越年轻。 村上春树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人变老不是从第一道皱纹、第一根白发开始的,而是从放弃自己的那一刻开始的。 相信不少长者都有这样的感受:习惯了大半辈子的忙碌生活,突然从岗位上退下来,每天无事可做,无处可去,心里空落落的,没有价值感。 老年是人生的又一个港湾,生命的风帆在这儿停泊,又将在这里重新起航。长者在经历了坎坷曲折、酸甜苦辣的风雨历程之后,终于没有了工作的束缚,面对自由,可以保持年轻的心态,做些自己喜欢、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轻松享受生活。 在漫长的生活中,长者有足够的时光充实自己,您可以像姜奶奶一样去尝试写作、可以去学习唱歌跳舞、可以运动健身、可以学一种乐器、可以练一门手艺、想发挥余热,也可以找适合自己的兼职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就像樊登年轮学堂所倡导的那样,让生活不无聊,让每天有意义。时光永远不晚,生活可以一直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