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花间挹香 2019-12-20

疑点重重的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正月六日,魏国大将军曹爽陪同皇帝曹芳离开首都洛阳,参拜魏明帝曹睿陵墓——高平陵。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魏明帝曹睿陵墓——高平陵远景

当曹爽一行出城后,“抱病”已一年有余的太傅司马懿突然变得生龙活虎起来。他在短时间内便率领军队控制住洛阳全城,并借太后之名免去曹爽兄弟官职,把持了曹魏大权。

此次政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它戏剧性的改变了三国历史原有的运行轨迹,并为之后长达155年之久的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但此次事变也留下诸多疑团:

  • 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十年,双方关系何以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
  •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又从何处拥有了足以掌控洛阳城的强大力量?
  • 政变发生后,魏国诸多元老何以纷纷为司马氏站队?
  • 被史书描述为“刻意打压”司马懿的曹爽又为何会在事变后对政敌抱有幻想,轻易放弃对抗?

要拨开笼罩在这段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到十一年前。当时,原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突然自封为燕王,起兵反魏。为平息叛乱,魏明帝曹睿令太尉司马懿领兵4万人,远征辽东。【1】


一波三折的托孤过程

出征前,曹睿曾问过一席话,大致是公孙渊会采用什么策略对抗,战局会延续多长时间。司马懿则为公孙渊设计出三套方案,并预判其会选择“下策”。最后,这位时年五十九岁的老臣承诺将于一年内结束征战。

之后的战局进展印证了司马懿在军事与心理分析方面的过人能力。而在大半年后击杀公孙渊时同步进行的屠城行为又展现出他为收揽军心不择手段的复杂一面。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司马懿纵兵屠城以树私恩

就在辽东战争结束同年,司马懿接到了魏明帝让其镇守关中的诏书。但当他还在半道时,又在三日内连续接到多份诏书。吊诡的是,这些同样出自魏明帝之手的圣旨却在传达着自相矛盾的信息,有诏书让他立即改道去首都洛阳,有诏书又让他先不用去洛阳,随后又有诏书让他继续去洛阳。看着让人不知所从的命令,风中凌乱的司马懿一度认为首都已发生重大事变。【3】但实际上,圣旨的游移反复,正是魏明帝曹睿临终前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

当时,36岁的魏明帝已接近生命尽头。他计划立七岁养子(明帝自己无儿子)曹芳为下任皇帝,并准备指定一个以燕王曹宇为核心的,包含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在内的五人托孤团队。这五人中,燕王曹宇是曹操的儿子,魏明帝的亲叔叔。夏侯献、曹爽、曹肇为曹氏/夏侯氏宗室成员,秦朗为曹操养子,均为魏明帝亲密小圈子成员。而司马懿并不在最初的托孤计划中。这便是他先被安排去关中的原因。

不过,性格温和的燕王曹宇主动选择了退出。可能其志趣不在于此,也可能他顾虑魏文帝曹丕当年曾有亲王不得干政的规定。不管什么原因,魏明帝都需要在剩下四人中再优先选出一位核心成员。至于该选谁,魏明帝希望两位负责制定诏书的官员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帮忙出主意。正巧,刘放、孙资两人与夏侯献、曹肇有矛盾,秦朗又只是养子(非宗室成员),便力荐曹爽为核心托孤大臣。可能刘、孙两人也担心曹爽压不住局面,便补充建议让司马懿回来辅佐曹爽执政,以便将夏侯献、曹肇等人挤出局。【4】这便是有诏书让司马懿立即回洛阳的缘由。

但刘、孙二人离开后,被排除在外的曹肇等人立即游说魏明帝,并成功让后者改变主意,发出司马懿暂不必回洛阳的诏书。

待刘、孙二人回来后发现不对劲,又展开一番思想工作。魏明帝竟再次调整思路,宣布新的托孤大臣为曹爽、司马懿、刘放、孙资四人。【5】其中,当时已“汗流不能对”的曹爽具有最终的决定权。【6】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核心托孤大臣——曹爽

从魏明帝一波三折的托孤过程看,真正的博弈双方是曹爽、刘放、孙资与夏侯献、曹肇,而司马懿始终都只是一枚平衡棋局的棋子。在有的变化中,这枚棋子有用。在有的变化中,这枚棋子无用。

因此,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两人“共同受命托孤”,曹爽能够对司马懿发出任命,而司马懿却常常无法否决曹爽的主意。


曹爽对司马懿进行了明升暗降吗?

在魏明帝驾崩当年,主政的大将军曹爽便以少帝曹芳名义下了一则命令,大意是:太尉司马懿劳苦功高,所以特地提拔为太傅。

此命令常被认为是曹爽对司马懿的明升暗降,目的是削去其实权。理由是,太尉是当时的最高军事统帅,而太傅只是皇帝的老师,并无实权。照此逻辑,太师也是皇帝老师,那董卓的董太师一定也没什么实权。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董卓的太师与司马懿的太傅都是“三师”之一

其实,在当时对司马懿的太傅任命诏书中,还有一句话值得关注,那就是“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7】也就是说,司马懿不但级别提升了,原来享有的军事特权并无变化。

总体而言,两人最初合作的几年还算融洽。一方面,曹爽把司马懿当作老师,对其尊敬有加。另一方面,司马懿意见得到实施,处事也相对识趣。【8】


尚书省专权动了谁的蛋糕?

两人间关系的变化实际发生在曹爽任命何晏、邓扬、丁谧等亲信把持尚书省核心岗位之后。

早在魏文帝曹丕时期,大臣高柔就建议,尚书省的一些重要事务,比如对官员的选拔,财政收支的策略,悬而不决的重大案件等,要提交“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马、司徒、司空)共同讨论,听从元老们的意见。元老们的角色等同于后世的“参预朝政”、“同平章事”等宰相之职。【9】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高平陵之变中站队司马氏的元老——高柔

但何晏、邓扬、丁谧这帮人进入尚书省后又有自己的小算盘:事情如果能在自己手中决定自然是好处自己捞。以何晏为例,其在任上时,经常把一些公有的田地、产业分在自己名下,并有过滥用司法权打击政敌的恶举。【10】如果事务都交到元老处去讨论,那何晏的所谓特权也就失去了大半的运作空间。

于是,这帮人就怂恿曹爽没必要过于与其他元老分享权力。而曹爽则欣然接受了该建议。或许他认为自己作为核心托孤大臣,却连尚书省的一点事情都决定不了,岂非有名无实?

如此,在曹爽授意下,尚书省的事务后来便很少提交元老们讨论。【12】这就等于把太傅司马懿、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一帮元老原本拥有的议政权给废了,得罪的可不止司马懿一人。

曹爽这种做法也不能说一定就错。毕竟当年汉景帝为了集权也干过削藩一类的事情。但问题是,如果夺了人家的权,干的比人家好也就罢了。偏偏何晏这帮人又把事情搞得乌烟瘴气。这才有了正始八年(高平陵之变前两年),太尉蒋济的愤然上书。其主要意思为:该大官做的事情就应用让大官去做。如果任由一帮小官在那里瞎改流程,还要大官干什么?【13】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高平陵之变中站队司马氏的元老——蒋济


曹爽玩弄军事触及司马懿禁地

司马懿一生许多时间都在带兵打仗,军队是其传统势力范围。如果说曹爽把持尚书省还只是令其愤怒的话,那随意染指军队则等于触及其禁地了。

正始五年,幕僚丁扬等人为让曹爽名闻天下,在没有进行深入敌情分析与周密准备情况下,便点齐六、七万人马,匆匆兴兵伐蜀。如此军国大事,曹爽事前不能不与元老商量。但在司马懿明确投出反对票的情况下,有“私心”的他依然坚持了出兵决定。大军外出以后,司马懿又向陪同曹爽出征的副将夏侯玄发出书信形式的严厉警告。夏侯玄恐惧之下,这才拉着曹爽灰头土脸的撤军。而其在撤军过程中又遭到蜀军伏击,后勤辎重损失极大。【14】从此事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司马懿在军队方面的领地意识,和曹爽团队稚嫩的军事运作水平

正始六年,曹爽又干了件让司马懿极为反感的事情,那就是废掉了中垒、中坚两营。当时,曹爽的弟弟曹羲出任中领军一职,负责管理五校(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三营(中垒、中坚、武卫)共八营禁军队伍【16】。曹爽废掉中垒、中坚两营后,等于赶跑了这两营的长官(校尉),并将其队伍交给曹羲直接指挥。

司马懿又为何会对此愤怒呢?因为在受命之初,禁军是司马懿与曹爽各掌三千,轮流执勤【17】。双方在禁军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且,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一职。此官职是中领军曹羲(曹爽弟弟)的副手,负责的正是武官选拔。

虽然史书上并没明确提到被赶走的禁军长官与司马懿的具体关系。但从后者在高平陵事变中向太后参奏曹爽罪过时,专门提到“宿卫旧人,并见斥黜”【18】来看,老爷子对此事是恨之入骨,耿耿于怀。

《晋书》对司马懿的性格描述是“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对于曹爽干的一系列事情,他即使当时说的不多,但心里很可能会记恨(内忌、猜忌),而且还会呈现出这事已经过去了的表情来麻痹对方(外宽、权变)。这可能也是曹爽一直在低估司马懿破坏力的重要原因。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城府极深,外宽内忌的司马懿


剧变之前的暗流涌动

正始八年(公元247年)为高平陵之变前两年。本年有几件大事值得关注。

第一件大事就是太尉蒋济正式上书,痛斥一些“小官”擅自更改决策流程,架空“大官”。这表明了元老派与曹爽团队之间的矛盾已公开化。为前者在高平陵事变中站队司马氏埋下伏笔。

第二件大事是太后迁往永宁宫居住。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图中永宁寺即永宁宫所在位置【19】【20】

如上图所示,永宁宫在皇宫外,洛阳城内靠西南的位置。按史书描述,当年,曹爽听从其智囊团建议,将魏明帝曹睿妻子,也就是当今太后从皇宫迁到了永宁宫居住。【21】当太后与皇帝分别之时,两人曾有相对而泣,依依不舍的行为。【22】此举常被认为是曹爽强行分割太后与皇帝的“重大罪证”。

但奇怪的是,从司马懿后来在事变中对曹爽的“罪行”参奏看,竟只字未提此事。可以想象,如果曹爽真对太后迁宫有任何强迫行为,一定会被司马懿抓住把柄穷追不舍。

事实上,皇帝曹芳当时已经16岁。他与太后也并非亲生母子关系。这种情况下,曹爽将太后迁到仍位于洛阳城中的永宁宫,无疑是件更合乎伦理人情的好事。而太后与曹芳相处多年,一朝分别(其实都还在洛阳城中),双方感伤落泪也是常情。

然而,太后搬到安保级别相对不高的永宁宫居住,竟极大便利了司马懿后来发动高平陵之变。这恐怕是曹爽始料未及的事情。

当年的第三件大事,则是司马懿抱病在家,不再干预朝政。以其外宽内忌的性格,一旦借病停止沟通,也就意味着他与曹爽的关系再无修复之可能。

那么,老爷子赋闲在家干什么呢?按史书说法是悄悄在做准备。【23】如果更具体一点,就是让长子司马师偷偷豢养“三千死士”,并秘密策划政变方案。由于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到位,甚至连次子司马昭都蒙在鼓里。【24】

然而,司马懿这边看上去越风平浪静,曹爽等人的情绪反而越加不安。原因很简单,大家心里没底。所以,才有了广为流传的司马懿诈病赚曹爽的故事。而这段颇具戏剧色彩的表演也并非《演义》杜撰,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

正始九年(公元248年)冬季(距高平陵事变发生仅数月),一位叫李胜的大臣被安排到荆州上任。临行前,他到太傅府辞行。在两位婢女的搀扶下,身上粘满粥迹的司马懿颤巍巍地问对方去哪里?李胜说去荆州。司马懿故意说并州靠近草原,要小心防备外敌。而李胜则说不是到并州,是到荆州。司马懿则说,管他什么州,祝你事业成功。【25】

之后,李胜将司马懿情况向曹爽做了详细汇报,并悲怆的感叹,一代雄杰已不复当年之勇。【26】

当时,司马懿虚七十岁,距其真正的人生大限其实也不足三年。所以,曹爽对李胜之言深信不疑,并就此放松了对最大竞争对手的警惕。这或许也是他数月后敢带着一帮兄弟倾巢而出的直接原因。

惊心动魄的高平陵之变

公元249年正月六日,大将军曹爽与兄弟一行,陪同皇帝曹芳出城参拜高平陵。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汉魏洛阳故城阊阖门与高平陵距离约55公里

由于洛阳城皇宫南门距高平陵约55公里,算上皇帝车驾来回加拜陵等活动,至少需两至三日时间。因此,司马懿启动行动的时间最可能是在曹爽出城的次日(7日)清晨。只有百分百确认曹爽已出城,司马懿才敢放心召唤豢养多日的“三千死士”。【27】

而直到政变前夜(6日夜),次子司马昭才获悉有如此一个计划。【28】

7日清晨,“三千死士”如约来到预定集结点——司马门汇合,听从直接领导司马师指挥。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按钱国祥先生《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所述,司马门位于皇宫南面,阊阖门之东

该临时集结的队伍因军容极为严整,惹得司马懿也不禁连声赞叹。这也意味着“死士”们平日里并非散养状态,而是有专人在安排严格的军事训练。【29】可见司马氏对政变的细节工作准备的非常到位。

没有兵权的司马懿何以能发动高平陵政变,开创百余年晋朝基业?

高平陵之变关键地点示意,图出自《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钱国祥

司马门位于皇宫南侧,且靠近太后居住的永宁宫。司马氏选择此处作为集结点的用意,应该是为了方便同时控制两座宫殿。

接着,司马懿以太傅身份进入到安保级别相对不高的永宁宫,并迫使太后下达了全城戒严及免去曹爽兄弟兵权的“太后诏”。可以想象,太后在之后一段时间一定遭到了暂时性软禁。

拿到诏书的司马懿则立即名正言顺宣布各门紧闭,洛阳全城进入紧急状态。随后,他带领“死士”们从南门进入皇宫,以“太后诏”名义,沿自南向北路线逐一接管皇宫防务。在此过程中,他曾通过由曹爽心腹把守的宫内城门,一度被人引箭瞄准。但关键时刻,对方内部对是否抵抗产生了分歧,司马懿也最终有惊无险从皇宫北门走出,来到了位于洛阳内城东北部的“武库”。

在这里,司马懿用库内储藏的大量武器、铠甲将“死士”们快速武装成为一支精锐军队。之后,司马懿又作出了三项重要安排:【30】

  • 委托元老——七十六岁的司徒高柔出面,凭“太后诏”前往大将军营,接管了本属于曹爽的军队。
  • 委托太仆王观出面,代替曹爽兄弟曹羲,出任皇宫内的禁军头领——中领军,接管皇宫防务。
  • 司马懿自己则与另一元老——六十二岁的太尉蒋济一起,将四处汇聚的军队集结在洛阳南面的洛水浮桥处,发出恭迎皇帝曹芳早日回宫的声明。

至此,整个洛阳城尽被司马氏掌握!高平陵之变主体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曹爽何以乖乖就擒?

高平陵事变发生后,接到辞退通知书的曹爽心烦意乱的准备起防御工事,准备应对司马懿即将发动的进攻。

由于本次事变过于突然,皇帝拜陵路程也不是太远,所以曹爽并没有带出多少军队。慌乱之下,他从附近发动了数千屯田的士兵,用于临时应急。【31】

但这时,他却迎来了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抛来的橄榄枝。后两者带来了司马懿的条件:只要曹爽兄弟放弃抵抗,就可以保留爵位,回家当个富家翁。两位官员同时还递交了太尉蒋济的亲笔信,言之凿凿的承诺:本次只是免官,绝无生命危险。【32】

同时,大司农桓范也自城中驰出,单骑赴曹爽,并向其提出紧急建议:立即与皇帝前往许昌,占据昔年魏武帝曹操发家的地方,然后向天下发诏勤王。

一时间,曹爽面前出现了两个选择:

  • 选择一:如果他接受司马懿的条件,则意味着高平陵政变将自动合法化。而曹爽本人也将大权尽丧,但能保一家老小性命与后半生富贵(司马懿当时的承诺)。
  • 选择二:如果接受桓范的建议,淮南地区的王凌(三年后起兵被司马懿所杀),关中地区的夏侯玄(六年后被司马师所杀),将大概率支持曹爽的行动。而高平陵之变是否合法化也将存在争议。这时,曹爽需要与司马懿比拼的,将是政治与军事运作水平。不过,不管曹爽本人对此是否有信心,他都需要先付出洛阳城中的父老妻儿以谋反被诛的代价。

最终,曹爽押宝了选择一,接受了所有被控诉的罪行,向司马懿缴械投降,这等于亲手将高平陵之变推向正义一面。【34】

或许在曹爽看来,这是他向太傅送出的“厚礼”。从礼尚往来的角度讲,司马懿应该也没必要杀死一位已匍匐在地的“笑脸人”。

只可惜,他还是低估了对手的破坏性,正如他一直以来所犯的错误一样。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只有曹爽永远消失,高平陵之变的合法性才会像钢铁一样坚实。这是一位为了树私恩可以放纵士兵屠城的人,他没有理由狠不下心。


如何看待高平陵之变?

从短期看,高平陵之变即为一次武装政变:半在野状态的元老派击败了当权的少壮派,获得了魏国军政大权。从实际进展看,元老派代表的魏国门阀势力,得到了比少壮派代表的曹魏宗室势力,更广泛的支持。

从长期看,此次政变之后,魏国便在司马家族带领下,逐渐实现了对吴、蜀的兼并,走向了大一统的晋朝。自何进乱政以来近六十年的三国军阀混战局面也随之结束。单论结果,这是一个更高效的管理团队对一个相对平庸管理团队的替代。作为受益者的各门阀势力也就成为晋朝长期稳固统治的坚定支持者。

中华泱泱五千年历史,建国者多如牛毛,但大一统的王朝却并不多见,也就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可谓屈指可数。如果去除二世而亡的秦、隋,则其数目更少。

强大王朝建立之初,往往都有数代杰出领袖的持续付出,以不断巩固其辽阔疆域的基础。比如汉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等皇帝不断艰苦奋斗,唐有高祖、太宗、高宗、则天、玄宗等君主坚持勤政经营。若非如此,则其国昙花一现者众,基业长青者寡。

同理,高平陵之变一朝改头易,而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等人多年连续付出难。如果这几人稍有松懈,魏、晋极可能陷入内乱不断局面,谈何三国归晋,天下大治?

幸而晋朝得以开国,普通百姓终于不再担心已延续六十余年的兵祸,能够放心在祖辈生活地方安家乐业,快意人生,总是好事一桩。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俱往矣,高平陵之变是非错对,谁又能完全说清?


参考文献

【1】《三国志 魏明帝纪》:宣王讨渊,发卒四万人。

【2】《晋书 宣帝纪》:既入城,立两标以别新旧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

【3】《晋书 宣帝纪》:先是,诏帝便道镇关中;及次白屋,有诏召帝,三日之间,诏书五至。

【4】《三国志 魏明帝纪》:怒曰:「谁可任者?」放、资乃举爽代宇,又白「冝诏司马宣王使相参」,帝从之。

【5】《晋书 刘放传》:更为诏,帝独召爽与放、资俱受诏命,遂免宇、献、肇、朗官。太尉亦至,登床受诏,然后帝崩。

【6】《三国志 刘资传》:帝曰:「堪其事不?」爽在左右,汗流不能对。

【7】《三国志 齐王纪》: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8】《三国志 曹爽传》: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

【9】《三国志 高柔传》: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帝嘉纳焉。

【10】《三国志 曹爽传》:晏等专政,共分割洛阳、野王典农部桑田数百顷,及坏汤沐地以为产业,望风,莫敢忤旨。晏等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

【11】《三国志 曹爽传》:及晏等进用,咸共推戴,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诸事希复由宣王。

【12】《三国志 曹爽传》:诸事希(通稀)复由宣王。

【13】《资治通鉴》:时尚书何晏等朋附曹爽,好变改法度。太尉蒋济上疏曰:“……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终无益于治……”

【14】《三国志 曹爽传》:王谓夏侯玄曰:「……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玄惧,言于爽,引军退。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15】《晋书 宣帝纪》:六年秋八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羲,帝以先帝旧制禁之不可。

【16】《晋书 职官》:文帝践阼,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

【17】《晋书 宣帝纪》:与爽各统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

【18】《晋书 宣帝纪》: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

【19】《汉魏洛阳城城门与宫院门的考察研究》钱国祥

【20】《通鉴胡三省注》:据后魏起永宁寺于铜驼街西,意即前魏永宁殿故处也。

【21】《晋书 宣帝纪》:曹爽用何晏、邓扬、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

【22】《晋书 志第十九》: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

【23】《晋书 宣帝纪》:帝亦潜为之备,爽之徒属亦颇疑帝。

【24】【27】【28】【29】《晋书 景帝纪》: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25】【26】《晋书 宣帝纪》:爽之徒属亦颇疑帝。会河南尹李胜将莅荆州,来候帝。帝诈疾笃,使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帝不持杯饮,粥皆流出霑胸。……帝使声气才属,说“……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胜曰:“当还忝本州,非并州。”帝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帝曰:“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他日,又言曰:“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故爽等不复设备。

【30】《晋书 宣帝纪》:于是假司徒高柔节,行大将军事,领爽营,谓柔曰:“君为周勃矣。”命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摄羲营。帝亲帅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屯于洛水浮桥

【31】《三国志 曹爽传》写为“屯甲”兵: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通鉴》中写为“屯田”兵:发屯田兵数千人以为卫。

【32】《三国志 蒋济传》:济书与曹爽,言宣王旨「惟免官而已」

【33】《三国志 曹爽传》:范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爽兄弟犹人,尚欲望活,今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者?」羲犹不能纳。

【34】《三国志 曹爽传》: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