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粥到底是将就,还是讲究?

 hl1bwcdm 2019-12-20

本周的古菜是“鸡粥”。

鸡我们真的不能再继续科普了,不然都有点骗稿费的嫌疑了。

咱们今天来说说粥。


“粥”字为啥有两个弓?

著名作家莫言通过查询《康熙字典》,给出的解释是:粥作为象形字,双边是弓,而弓是张开的意思。要让米最大限度地张开,用什么方式?

用水熬煮,米就能最大限度地张开,然后就变成了粥。

弓米弓

原来两边的弓是用来把米拉开的!中国人造字真是神奇。

你要是信了,我不得不说,同志啊,你要学会自己思考问题了。这个说法太过荒诞了,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当然,莫言先生是作家,不是古文字学者,也不擅长训诂,他的理解带有作家浪漫的想象。其实粥字和弓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粥在最开始的时候写作“鬻”。是不是有点眼熟,觉得好像认识又不敢认?

其实这字大家都学过,念“玉”,当出售讲。要是组成词——卖官鬻爵,相信不少人都认识了。粥字是鬻字的简写。当然,光看现代写法的“鬻”也不能理解,我们还得回到篆书。

这一来就明晰了。下面的“鬲”字读“丽”,是一种青铜的容器,可以简单理解成锅。下面是锅,上面是米,这不就煮粥了吗?

那旁边这两个后来被写成“弓”的笔画是啥意思呢?

最靠谱的解析是热气,形容熬粥的时候热气腾腾的样子。当然,这也是不太古的人猜测更古的人,是不是准确答案,并不一定。

总之,粥的字形跟弓原本毫无关系,更扯不上把米拉开,遑论“最大限度地拉开”。

如果这个解释成立的话,恐怕粥应该读“爆米花”。

玉米粒变爆米花

我们再把这个知识点稍微展开一下。

从字形上我们就能很明显地看出,“鬲”是一种三条腿的锅,从出土器物上看也是这样。

那如果把篆字“粥”的三条腿去掉,“锅盖”也去掉,这个字念什么呢?

文字学家认为,这大概就是甲骨文中的“稻”。上面是甲骨文的“米”,下面是一个容器,这很可能是形容把稻子脱壳的过程。当然,这个字的下半部分和“鬲”不是简单的去腿去盖的关系,两者是不同的象形,而且最古代的米指的很可能是粟米,也就是谷子。但我们不妨这样去记忆,也可以以这种方式试图理解古人造字的“创意”来源。

喝粥才是好文人

粥是谁发明的?传说是黄帝他老人家。《周书》载:“黄帝始烹谷为粥”。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这说明黄帝时期已经有粥了。

其实这也不用说明,古代人生产力低下,开始种植粮食的时候不能满足吃饱饭的需求,自然就喝稀的呗,粥的出现必然比黄帝时期要更早。

白粥咸蛋绝配

到了春秋时代,生产力大幅度提高,人们不仅可以吃饱饭,甚至贵族还可以吃肉喝酒,享受美食了。《礼记》中记载:“饘粥之食,自天子达。”鲁穆公的母亲去世,讨教曾子如何办丧,曾子说,通过喝粥表达孝子食不甘味,天子庶民,均一样。喝粥成了演戏,他们已经拿喝粥当一种表达仪式感的方式了。

周宣王时,有一年闹饥荒,大臣兮甲吉甫一家在院子里用大鼎镬熬粥喝,全家老小、主仆几百人一起啜粥。几百人喝粥的声音,几里外都能听到。这个故事还留下来一个成语,叫“啜粥声闻”,形容兮甲作为贵族,能够和劳苦大众一个锅里喝粥,清正廉洁,没有架子。大官家都混成这样了,老百姓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肯定连粥都喝不上,甚至饿殍遍野。可历史只留下了这样一个成语。

粥一直是中华民族幸福的象征,只要有粥喝,老百姓就能活下去,天下就会太平。

图片来自:《茶馆》

久而久之,文人就觉得和兮甲一样喝粥,是一件充满幸福感的事,甚至是时尚的、具有美德的。苏东坡就曾写道:“粥即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尤不可说。”以粥来象征生活的踏实。

其实呢,精神世界享受完了,他老人家照样炖猪肉吃。

苏东坡:让我看看是谁在cue我?

最夸张的就是范仲淹。

老范幼时家贫,省吃俭用。在南都学院读书时,他每天熬一锅粥,等粥凝固了,就在中间划个十字,分成四份。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有同学给他送来好的饭菜,都放腐烂了,他也没吃。同学问他,他说吃粥吃惯了,怕由俭入奢,忘了本。可饭菜都放坏扔掉了,这是节约还是浪费呢?

人间迷惑行为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才能谈的上文明。但有些文明,真的是吃得太饱了才生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对粥的过分重视,怎么说呢,就当是行为艺术吧。

好粥比饭更金贵

粥是无辜的,不能把古代文人的某些装*现象强加在粥身上,我们还是要充满正能量地看粥。

在物质丰富的年月,人们还是想喝粥。不仅因为粥便宜,好消化,更重要的是粥做好了真的很好喝,而且好粥一点也不便宜。

粥的种类五花八门,你爱喝哪种?

宋朝国富民丰,粥的品类也达到了历史新高。据不完全统计,文献中出现的宋朝粥品至少有300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肉粥、药粥、花粥。

“扫落梅英(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这种煮粥的方法录自林洪的《山家清供》。杭州灵隐寺的僧人用荼蘼花(现普遍认为是蔷薇科空心泡的花)来煮粥,花香满室。这些讲究的粥品,已经和果腹扯不上关系了。

空心泡的花

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最擅长熬肉粥,这种习俗至今仍是。

《夷坚志》记载了东南一带流行的“鳜鱼粥”:把收拾干净的鳜鱼用线吊起来在锅里熬粥,同时放入盐酒姜椒等调料,等粥熬好了,把骨头一拎,鱼肉自然全都化到粥里了。可见这还是一款咸口粥。

鳜鱼粥

还有河衹粥,是用台州出产的干鱼鲞,加胡椒熬制,喝完通身大汗,能治头疼病。

另有羊脊骨粥,把带肉的羊蝎子连骨头带肉砸碎,放米同熬。这稍微有点重口味。

羊脊骨粥

最奢侈的是猪肾粥和雌鸡粥。这是两款药粥。

猪肾粥要入人参防风两味药材,雌鸡粥要用阿胶同煮。药效怎么样不知道,价格肯定是不菲了。

猪肾粥

咱们还是节约点,学学没有阿胶的普通鸡粥吧,照样美味又营养!

👇

《随园食单》 鸡粥

原料:

母鸡1只,米粉100克,火腿10克,松子仁20克,葱5克,姜5克

步骤:

1.母鸡洗净,只取一侧鸡胸肉摊平,用刀刃刮鸡胸,刮下的肉碎放在碗内备用。火腿、松子仁切成细碎备用,葱姜切末备用

2.将母鸡其余部位加水熬汤2小时,撇去上层浮油后,取清汤300ml备用

3.锅中放300ml鸡汤烧开,将米粉下入搅拌均匀后,再下鸡肉、火腿和松子仁

4.等汤汁黏稠后,下葱姜末,并淋少量鸡油,拌匀后关火即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