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重建课堂规则,才能培养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一代人 | 头条

 昵称65712878 2019-12-20

今天的教育人应该感到非常自豪,相较100年前,课堂的样貌已经发生了巨大而积极的变化。

100年前的课堂

当下世界各地的课堂样貌

许多科技公司也正在助力这种变化发生,比如科大讯飞、英特尔等公司,他们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自动对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包括举手、站立、打瞌睡,教师和学生面部朝向、教师行走、教师语速等进行识别,促进教师和学生改变行为表现。

不过,如果人工智能只关注师生是否高度整齐划一,这种标准下的课堂是否真正有效呢?我进一步思考,这种基于旧规则的、人工智能眼中的新课堂,又是否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如果我们不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新课堂以适应全球需求的变化,我们怎样才能培养具有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一代人?

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改变,而今天的课堂除了技术,还要从内部做出改变——规则的改变。

何谓改变课堂规则?

我们可以改变哪些规则?

什么是改变课堂的规则?

举个例子。美国佛罗里达州调查了600个教室,发现在回音长达1.2秒的教室里,对于坐在第4排的学生,老师声音的清晰度只有50%。如果要让教室里所有学生都能够清晰听到老师说话,老师的音量要提高到65分贝。老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高音量,力争让自己传达的信息更有效、清晰。而65分贝伴随着100以上的心率,是可能引起心肌梗塞的临界点,所以经常有老师说,今天这堂课上下来,声嘶力竭,身心俱疲。

我在去年观察了美国的教室,研究他们如何回应这个问题。美国教室墙上有很多贴纸,上面写着0、1、2、3、4。

这是教师根据不同场景,设计了对应的五个声音等级,分别代表:

0:安静不讲话(早自习,读书,写作业,图书馆,走廊等)

1:耳语小声说话(小声读书,需要帮助)

2:讨论(两人讨论,小组讨论)

3:大声说话(发言,演讲)

4:大喊(操场,户外活动)

在不同的场合,教师还会用手势提醒学生调整音量,从而教会孩子如何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的需求来调节自己的音量。一般情况下教室内用声音0~3就可以了。

这种课堂不仅能实现自我调节,保证师生身心健康,还更多地带给孩子新的课堂规则,让孩子从课堂出发,遵守新规则,以适应社会的规则。相信,从这种课堂走出来的孩子,不会在社会上的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如果他还需要和旁边的同伴说话,他会用音量1,而不是用音量4。

以前大家觉得规则都是来约束的,是纪律的规则。但今天我们所说的规则不等同于纪律,规则还应该包含人际关系的管理,以及我们没有想到的、甚至还不够重视的环境管理。

再来看一个例子。我们经常在课堂里给孩子出示这样的学习要求:

1. 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按要求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2. 善于思考,有问题先独立思考,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争取独立解决

3. 自主学习时,动作要轻缓,声音要轻微,不要影响他人学习

4. 及时记录自主学习时自己的想法和发现的问题

这个要求已经非常具体、明确,但是应该如何做?

在美国课堂里,常用到康奈尔笔记法来记录课堂的感想以及复习。笔记纸被分为3栏:笔记栏通常在右边,可以记下你当场听的感受,是左侧的问题栏(关键词栏)大小的2倍;左栏是回看的时候,提炼观点用的;页面底部留出5~7条线或约5厘米,作为总结栏。

用这样的方法建立一个新规则,教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他才会知道怎样能更好地、及时地记下自己想法。

还可以教他们用“321笔记法”来听讲座,即,记三句最重要的话,写下两个最深切的感受,记一个回去以后立即可以做的行动。“321笔记法”的逻辑特别清晰,所以很适合学生来顺着“321”的思路来记录和学习,而且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来不断调整“321”对应的内容。

这样一些简单的课堂规则,背后强调的是方法与步骤。换言之,规则需要强调方法与步骤,从而形成有序的整体。

有了新规则后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新的习惯?

有了规则以后,如何使孩子养成新的习惯?老师们都很喜欢口头表扬,而长此以往的口头表扬并没有效果,其实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具体的行为。

老师可以把口头表扬具体化,设置成班级奖券,其内容可以各式各样。

比如:充当一天老师的小帮手;给学生的家长发表扬邮件或写表扬信;让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或者手工、绘画拿去给校长看;在放学或去吃午饭时当领队;去图书馆当小小管理员;可以选择下一次在班级里放什么视频;可以去低年级学生班级里为他们朗读;在早晨集会时发言等等,甚至是穿拖鞋来上学;和朋友做一天同桌;可以玩15分钟有教学意义的电脑游戏;可以在上课时戴帽子;可以提前5分钟和一个朋友一起去吃午饭;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笔写作业……

越破格越有趣,自然也越受欢迎。

也可以制作“荣誉手环”,虽然只是一个小纸条,但孩子们会非常自豪,更会积极争取获得其他荣誉手环。

奖惩,能够使规则成为习惯,当我们无法给孩子更多的减负、更多的自由时间,应该让孩子从规则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有意义的,也是和以往不同的。

在重建规则的过程中

人工智能有用武之地吗?

以上是不借助人工智能重建规则的做法,那么,人工智能有可能更好地参与到规则重建中吗?

我们都知道,现在养猪行业启用了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在规模群体中精准识别猪有没有生病,用温控装置来感应猪的体温,在非标准化的决策下观察猪的步态、情绪,识别哪个猪有抑郁症,帮助我们获得更多、更优质的猪肉。

人工智能的技术特性是能从群体中关注到个体的需求。由此还可以推理出,能被人工智能改造的行业具备三个条件:超大规模、非标准化和不确定性。教育行业同样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因此也可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如何来做?

首先要从手机讲起。诺基亚曾领先全球手机行业12年,是功能型手机的代表,而苹果手机从2007年开始超过诺基亚,到今年也已是12年,是智能型手机的代表,从时间上来说,我们不难开始思考,华为能不能成为下一个领先全球手机的品牌?但是,功能型、智能型都做完了,华为该做什么?在这个互联网时代,需要下一个品牌做到万物互联,更要符合人的需要。

如何符合人的需要?有两个例子,我先生使用的是华为手机,只要对着它说:“请帮我记下我的停车位B-52”,然后就可以去逛商场了,逛完以后再对着华为手机说“车停在哪里?”手机会自动回复:“这是你让我记的,看看B-52吧”。我自己使用的苹果手机也开发了很多快捷功能,比如,当我离开我所在的单位时,它会自动跳出回家路线;早晨上班时,我也可以问它我应该何时出发?手机会自动查看当前路况,还会减去从车库到工作单位的时间,告诉我何时出发。

可以预想,手机将朝着更符合人们需求、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我不能预判下一个领先全球手机行业12年的是哪个手机品牌,但是在今天,对于教育行业来说,重建更人性的学习规则,将变得非常重要,这也已经成为全球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美国已经开始行动。比如,在中国的课堂上,如果遇到调皮的孩子,我们会把他留下来,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教育他、惩罚他,但是美国人选择改变规则——越来越多的美国课堂正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语音冥想,让孩子在更舒缓、更平和的状态下去反思,然后关注自己当下内心的需要,关注自己和世界、和同伴的关系。大家不妨在网上搜索,然后尝试一下。

可以改变规则的场景还有很多。我和伙伴做阅读研究时,发现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与阅读量以及图书馆藏书量没有很高的关联性,而是和教师之间的阅读研讨,以及教师对孩子阅读活动的指导有高度的关联。所以我们就提出了新的规则:不再在乎孩子读什么书,读了多少书,而是在乎孩子能不能把阅读和表达打通,把输出和输入打通。

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读什么,我们负责给一些建议和框架,然后让孩子去表达,去做阅读的迁移和创造。

为了从“读什么书”到“用什么方法表达”,现在我们更多地挖掘数据,来构建数据驱动的体系。为什么?我们光靠“人关注人”还不够,还要靠数据。你是一个怎样的读者?你是一个怎样从今天的阅读者,走向更美好的、更有阅读方法的、产生持久阅读素养的一个阅读人?所以,数据+学生构成的集合体,就成了我们从阅读研究到阅读活动的中心。

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危险的不是发展变革本身,而是我们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

在重建规则的过程中,希望大家思考5个问题:我们希望看到发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过程是否与目标保持一致?结果是什么?对于结果应该做些什么?

每一间教室的改变都是从规则开始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将是最具创造力的民族。

来源 | 本文根据花洁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演讲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