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閒性閒情/蘭石相伴最可人/李英豪

 youxianlaozhe 2019-12-20

  養蘭四十多年,總掌握一些簡單要訣:植料宜用風化石粒(較大者放下方,小顆置上方),石面薄鋪一層優質水苔,以利保濕,石罅可供蘭根呼吸和生長。蘭盆宜陶泥製,高身侈口,下窄有足,有助疏水;放新鮮空氣經常流通處,半蔭勿向陽暴曬。施肥要盡量稀薄,忌過濃和過密施;因應國蘭的生長期和開花期,分別施氮肥和鉀肥(用腐熟豆肥最好)。澆水要適量適時,切勿過濕過勤,澆則要透;若蘭根常濕澇,容易浸爛。花期前需有一段乾燥期,才較易孕花。草草數言,知易行難;不過,大可同時慢慢細嚼,當會悟出人生一些道理,得到啟示。有時感到養蘭如養子女,溫室長大,多難抵禦風雨;日常若妄加「生長素」,胡亂噴抗蟲殺菌化學藥劑,反易枯萎而不耐久。所謂「愛之太殷,憂之太勤;愛之其實害之。」我們着實應該好好三思。

  素來欣羨清代鄭板橋和吳昌碩筆下的蘭花。二人隨手寫去,簡勁超逸,神理具足;水墨交融,無畫處皆有畫。細賞之下,但覺面對「蛋殼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風燭殘」的人生,倍添生機。蓋鄭板橋畫的,是花肥葉大、生長在崖邊、幽谷、巨石間大自然孕育的蘭,帶着一種毅然的氣概,破盆而去;因為他深悟:在大自然法則中,萬物各適其天,各有本性,順其本性,才能全其生意,生生不息。所以筆者喜愛他畫的蘭,猶勝於宋末元初鄭所南筆下無土的露根蘭花(哀思南宋覆亡,自己已無國土)。鄭板橋畫蘭不從臨摹入手,卻是由生活體驗與觀察而成,故天姿豪邁,筆情縱逸,使人真正感到幽蘭「不以無人而不芳」。

  晚清吳昌碩既愛寫梅,也愛畫蘭(如附圖的《蘭石》──局部),皆滲透着他書法的功力;蘭石相伴,如「同心之言」,可謂「閒中悶中有伴」,富天然情趣。他嘗詠:「臨撫石鼓瑯琊筆,戲為幽蘭一寫真。」他活至八十四歲,去世前三天還畫了一幅蘭花,筆力遒勁,境界淳樸。他繪水仙和牡丹,亦常伴以頑石。他本名俊卿,後來才以昌碩之名行;「碩」,古通「石」,以示堅固。他題畫詩也明言:「石頭寒不朽」;「自高唯有石先生」;「石不能言最可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