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我们生存的五种困境

 weiwarm 2019-12-20

导读

即使再难,也要创新化生存……

有人来问我:老师,我太难了。这年头生存都难,为什么还要创新?为什么要谈“创新化生存”?

当今时代普遍的焦虑来自于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坚信不疑并辛苦准备的事业,都有可能被瞬间颠覆。在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唯有不断尝试新东西,才能持续拓展我们自身的可能性,越活越自在,而不是越活越局促。

2020,新的十年,即将全新开启。来自父母、伴侣、老板、社会、技术、商业……各种方面的压迫感,我们得仔细辨别,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对于种种问题,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办法,并用行动积极应对,而不是得过且过,或转发锦鲤祈祷走运。
我写了本书,取名叫“创新化生存”,特别针对大家在生活、工作中遭遇的五种困境:

1、惯性入坑,迷迷瞪瞪
2、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3、思想恍惚,停在表面
4、自我限制,创意阻塞
5、光想不动,惧怕失败

困境一:惯性入坑,迷迷瞪瞪

“迷迷瞪瞪”意味着盲目跟着感觉走,自以为是,自我封闭,别人干什么我干什么,秉持理所当然的先入之见。于是,就会“惯性入坑”,不断掉坑没商量。

遵循他人设定好的路径,无论上学、工作还是生活,有任务,做任务。没任务,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相信莫须有的正确性,不会质疑,也很少主动提问。害怕跟人产生分歧。
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世界,都缺乏好奇心,过一天算一天,走到哪算哪,仿佛自动机器人。

困境二: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视而不见”意味着: 一味迷恋理论或数据、过往成功案例和经验,对身边生活中的人或物缺乏感知。

即使近在眼前,也要掏出手机地图导航一番。
进饭店点菜,仅依据点评网站上的受欢迎菜品排名。
去外地旅游,锁定攻略地点,不想绕一点弯路,看看有什么特别的。
数字媒介化不知不觉剥夺了我们感知的深度和广度。以至于“我们想的太多,感受太少”。

对于缺乏感性的情况,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指出:无论思考力多么有用,多么不可缺少,单纯的思考力是人类心灵中最低下的能力,并且也是最不可靠的;但是大多数人却除了思考力外什么也不依靠。” 为此,他举的例子是,请某人画一条街道的图,思考力压制了眼睛,他只会画一条水平线。
但除了一条水平线,街道还有很多多多。

困境三:思想恍惚,停在表面

“思想恍惚”意味着无法聚焦,找不到问题的焦点;而“停在表面”,意味着思考缺乏思考。

一个人如果缺乏深度分析能力,特别容易被人忽悠,也不可能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或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矛盾。思想恍惚的人脑子一团浆糊,表现出的症状有:

  • 无法清晰表达重点:说了老半天不知道要说什么;

  • 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只有信息,缺乏判断和个人见解;

  • 杠精上身:强拉硬拽,逻辑错乱,强迫对方服从;

  • 人云亦云,漠视事实,不可理喻……

困境四:自我限制,创意阻塞


“自我限制”意味着, 判断先于创意,缺乏创意自信和热情。“创意阻塞”——往往想到第一个解决方案就停止创意。


大家平时表现得十分活跃,一到了需要发挥创意的阶段就熄了火。
为何放弃自由想象,自我评价“没创意”?
作为“没用的大人”,我们往往被假想的规则所限制——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当我们提出某个观点,总惦记着:这会惹人笑话吧?我是有知识,有经验的成年人,怎么能提出这样不靠谱的想法呢?长此以往,也就越来越缺乏创意信心。

困境五:光想不动,惧怕失败


“光想不动”——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找各种借口,似乎自己弱小得顺理成章。“惧怕失败”——不愿意冒点风险,不承认失败是创新的一部分。


严重拖延症,并总在想象中自我贬损,得过且过拖延下去,有的事情也许会自行消失,但时间长了,心理的郁结,会让人缩成一团。
埃米尼亚·伊贝拉在《能力陷阱》说: 
我们很乐于去做那些我们擅长的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
同理,一个人做的越少,就越没信心。什么都不做,当然不会犯错。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来源于行动的正向反馈。

解决五个困境的五个办法

针对以上五方面的困境。我的“创新化生存”的工具包,包含了创新的五个解决方案,恰如我们的五个手指,缺一不可。当我们伸出五个手指相互击掌,也是在为创新的成功而庆贺(英文中“ give me five”,也意味着“喝彩”)。创新化生存的五个方面各具内涵,又彼此连接。


  • 反思:质疑理所当然,揭示并讨论真问题。在做任何事之前,提问“为什么”

  • 感受:带着问题进入真实世界,真听、真看、真感觉,开始发现之旅,感受到更丰富的内容,看到被广泛忽略的信息。

  • 洞察:穿越现象,看到实质。理解人与情境的复杂性,揭示关键矛盾,聚焦问题的突破点。

  • 创意:打开想象力,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提防掉入俗套的陷阱,探索新的可能性。

  • 行动:从一个小目标开始,用行动思考。通过尝试、失败、再尝试,不断的行动是创造力确认的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相应的素养:

  • 反思:不断自我审视、提问,调整生活与工作目标。(例如:反思要不要996,为什么读研究生?)

  • 感受:与外部世界持续互动,让我们真正活着。(例如:尝试漫无目的地散步,跟陌生人聊天)

  • 洞察:锁定关键点进行简化思考,把握机会。(例如:试着分析朋友的诉求,爆款现象的秘密)

  • 创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想象力,让脑子不偷懒。(例如:搁置判断,去想十个点子)

  • 行动:边做边学,敏捷行动,快速改进,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例如:冲动一下,做点没用的傻事)

面临越来越难的生存状况,我们得靠自己探索如何活下去。
正如加缪的诺贝尔奖颁奖词所说:“最重要的已经不是追问人生值不值得活,而是必须如何去活,其中包含着承受因生活而来的痛苦。”

你问我:有没有更好活着的方法?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人要从无力感中走出来,只能相信自己的选择,并相信选择能够带来“改变”。充满期待地完成一样东西,享受做事的过程,并能承受并不尽如人意的结果。

对于多数人来说,创新并不是罕见的力量,而是原本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能力。我们只需自我发掘,并持续探索。2020,让我们走出自我限定和自怨自艾的泥坑,用行动对抗焦虑,祝各位越活越有滋味。

New Arrival

《创新化生存》

作者: 王可越 
副标题: 如何将不安的焦虑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