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仅靠做美食干农活,这个90后女孩治愈了3000万焦虑的成年人

 DavidCCH 2019-12-20

1

靠短视频火了的人很多,但能火到李子柒这种地步的,少见。有多火呢?一组数据供大家参考:微博粉丝2123万、抖音粉丝3077万、B站粉丝285万。

她本身是个美食博主,三年前因为一条自制兰州牛肉面的视频走红网络,之后人气便居高不下。

短短三年时间,大家都记住了这个“在竹林里挖笋、打理满院子的瓜果蔬菜、还会做刺绣和活字印刷”的十项全能女孩。中国传统美食、传统工艺以及古朴村落的美景,都在她的镜头下,被更多人知道。

有句话叫:娶妻当娶李子柒。

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代表了大家的一种向往。不仅向往她的田园牧歌,更希望自己能成为她这样的人。

但最近,一则热搜让她站在了风口浪尖。

几天前,在国内已经有超高知名度的李子柒突然在外网火了。截至2019年12月5日,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达到了735万,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美国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CNN,粉丝才792万。

她发布的视频,几乎每一条播放量都在500万以上。

观看视频的粉丝遍布世界各地:伊朗、美国、俄罗斯、菲律宾、巴西、阿拉伯......

而且,这些视频跟以往我们看到的一样,没有字幕、没有翻译,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却依旧得到了外国友人的一致好评:

“她是我最喜欢的Youtube博主,她是一个大厨、艺术家、园林家,我希望他们能加上英文字幕,我太想知道她在说什么了。”

“我希望她奶奶能长生不老,一直一直活下去,在那个童话世界里。”

大家的语言并不相通,但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一样的。餐桌美食、田园牧歌、失传手艺、祖孙温情......谁能抵抗对这种生活美学的追求呢?

还真有,外网有多少赞美,微博就有多少质疑。

争议的起因是,一位知名大V就李子柒火到国外这件事,发了一条微博,感叹李子柒才叫文化输出。

本来火到国外,是件值得高兴的事,但这「文化输出」一词,却惹恼了不少网友。

反对的观点主要有这几种:

1、李子柒背后有一个团队,根本就是商业行为;

2、她视频里展现的根本不是真实的农村生活;

3、她之所以受欢迎,不过是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田园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用较原始的眼光看待中国;

4、她不过是运气好,赶上了大家的心之向往。

让人没想到的是,就因为一个「文化输出」,几乎否定了李子柒的全部成绩。田园牧歌是营造出来的假象、温情生活是有剧本的商业行为、古朴村落是加了美颜滤镜的农村面貌......

李子柒视频里呈现出来的一切美好,都被这些反对的声音击的粉碎。

2
看完这些质疑,我特别想问,有些网友把李子柒的运作和拍摄,分析的这么透彻,那对比之下,那些夸赞李子柒的网友岂不是傻白甜?

傻到相信李子柒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傻到以为她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我想每一个认真看过她视频的成年人,都不会有这种天真的想法。

她虽是美食博主,但跟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美食制作周期拉的很长,经常一条视频要耗时好几周,甚至一年。

之前有一条制作柿饼的视频,成片5分钟,但拍了一年,从阳光微风到白雪皑皑。包括我昨天刚看完她最新一期视频,直接从美食的调料开始——制作酱油,蒸黄豆-晾晒-过滤,过程也是相当繁琐。

既要保证美食制作效果,又要保证拍摄画面,一个人得有多专业,才能全部代劳?其实她早在2017年就公开过,已经组建了一个拍摄团队。所以背后有团队,这本来就是显而易见又公开的事实啊。

对于那些说她是商业行为的人,她也从来没说自己不爱钱。相反她在采访中也坦言:“自己的安全感最主要的来源,一直都是银行卡里的余额。但不着急变现,是想打磨好的内容。”

所以那些夸她、喜欢她的人,不是看不见视频背后的策划、包装,而是因为李子柒的童话世界,对每个疲惫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补给。

也有人说,她比大多数努力的人要幸运得多,但在幸运到来之前,她早已经历了太多不幸。

她是一个饱受原生家庭苛待的姑娘,父母很早就离开了她,又得不到养母善待,好在爷爷奶奶收留她、照顾她。

14岁就独自到城市打拼,8年的漂泊,睡过公园、连续两个月啃馒头。后来奶奶得了重病,李子柒才放弃了城市,回到了农村。

走上短视频这条路后,她更是经历了常人很难承受的艰苦和坚持,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无所不能。

为了推广蜀绣,她特地向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虚心请教,所有环节全都自己来,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

为了做秋千沙发床,前后累计拍摄素材2000多条,劈木材、钉桩等粗重活儿全都亲自上手;

冬天拍雪景,她一个人背着装备,去爬海拔2000多米的雪山,手冻到没知觉,就伸到衣服里取暖,然后接着拍。

每一条千辛万苦拍摄的视频里,都能看见她粗糙的手和随处可见的伤痕。


在2017年的致谢视频中,李子柒写道:

“2万余条素材,来来回回开关4万次,按每条素材走25步来算,步行约260公里。不求您能喜欢,但求能给努力做内容的自媒体人最基本的尊重。”

你说她不真实?在我看来,正是因为她追求真实,力求把每一个细节都展现的回归本质,才让大家对「童话世界」充满了向往的同时,也相信了平凡的力量。

所以你问我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李子柒,我想除了她的「小森林」足够治愈以外,还有她的成长经历,也治愈了不少普通人,现实固然残酷,但相信未来可期,这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这个世界,已经有个普通人替我们实现了理想中的生活”,对于在高期待和高压力下,无处可逃的人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心理安慰呢?

3

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是需要被治愈的。

前段时间,颜姐的朋友圈被“华人美学教父”蒋勋刷了屏。2014年,他从台北都市搬到了台东的小农村池上,给自己的生活来了一次断舍离。


他在池上的新家,是一间废弃了60年的老宿舍,这里一切都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样子,跟他童年时的家差不多。也没带太多东西,除了笔墨纸砚,再无其他。

到了池上后,他安心过起了慢生活。白天跟着农民一起收稻米,去画室画画,天黑了就休息。不看电视、不社交、也很少碰手机。

舍弃了很多浮华的东西后,过着极简生活的蒋勋,却觉得自己无比富足。

蒋勋说:

“没有一个东西我会永远拥有,可是我们一生很多东西都放不下。”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蒋勋的断舍离就像一针生活的镇定剂,让那些不断追求欲望的人,开始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在秩序。

有人开始认同“人生不能太满”;有人决定效仿他给生活做减法;也有人说蒋勋的故事就像半颗安眠药,让人内心安定,不再慌张。

图片来源:网络

像蒋勋这种,自带治愈能力的人还有很多。

92岁的塔莎·杜朵,在日本被评为“最受憧憬的女性”,也是在亲手打造的童话世界里过完了一生。

少年时父母离异、又经历早婚、中年失婚,之后独自抚养四个子女,一生坎坷,但她却依旧热爱生活、天真浪漫。

56岁那年,她买了一块荒地,建了农舍,打造了一片理想中的花园,自此过上了无比有趣的生活。

她给园子里的动、植物取名字;自己做手作,圣诞树、蜡烛、木偶全都信手拈来;还自己种植亚麻、纺麻线、染色,花上一年的时间做一件衬衫;头上戴着乡村风格的头巾,下午茶是每日必须有的仪式......

这才是生活啊。无论什么年纪、遭遇什么,只要你不放弃生活,依旧有创造乐趣的能力,日子就没那么惨。

这是塔莎奶奶给无数仅仅是活着的人,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这世上有很多人,都过着不那么理想的生活,焦虑、疲惫、压力、痛苦......这时候,需要一个人、一句话甚至一个画面,带你走出情绪的死胡同。

老实说,我挺感谢有蒋勋、塔莎奶奶和李子柒这类人存在的。

他们唤醒了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期待,在这个处处贩卖焦虑的时代,让我们感受到了难得的宁静。也让每一个疲于奔波的人,看到了更多生活的可能性。

很鸡汤的一句话,但对每一个摸爬滚打的人来说,没有什么词比“美好”和“可能性”更有力量了。

谁不疲惫呢?谁又不需要勇气继续前行呢?

央视新闻点评李子柒的时候说:

“没有热爱就成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

所以被“李子柒们”治愈的人,大多是那些即使生活千疮百孔,也依旧期待,依旧有勇气热爱的人。

就好像有一期奇葩说的辩题:该不该告诉孩子童话是假的?其中傅首尔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童话的童,是那个最初的人,经历种种磨难依旧相信童话是真的的人。

我不知道李子柒算不算文化输出,但我真的就希望她一直美好下去,她的童话仙境永远不要消失,让那些依旧单纯,相信美好的人始终有个心理寄托:就算我们改变不了现在的生活方式,但某一天,生活的一地鸡毛都会在安静中悄悄变好。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