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没有出现在榜单上的好书

 知易行难nev5ph 2019-12-20
各大媒体和机构即将推出来的年度好书榜,其实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但看来看去,总感觉有一些好书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出现在这类榜单上,因此,我们决定自己做一期好书推荐,除了好,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不太上各种榜单。

这份书单,我们也邀请了林培源、远子、普照、谈骁、陶泽慧、林颐等各位作家、编辑和书评人的推荐,相信是一份不错的书单。


林培源推荐

01

《去洞庭》

郑小驴 著

新经典文化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郑小驴的《去洞庭》揭开了小说的抵达之谜,彰显出作者极强的结构意识和叙事能力,小说的情节,一幕接一幕,如同围绕着花蕾的花瓣,次第绽放;它将人的贪欲、罪孽写得极为到位,洗练克制的语言,读起来有一种瓷器般的美感。在这个层面上,将《去洞庭》视为一部兼具艺术性和批判性的社会小说——“当代文学的《罪与罚》”——恐怕也是恰当的。

02

《发光的小说》

[乌拉圭] 马里奥·莱夫雷罗 著

施杰 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乌拉圭作家莱夫雷罗将日常生活变成了虚构的小说,展示了语言和小说最原始的联结,是语言催生了小说,而非相反。“奖金日记”部分向我们昭示了叙述时间如何和故事时间平行,现实如何通过语言及叙述进入虚构;而“发光的小说”部分,则完全祛除了作者中心主义,“第一人称”叙述人和奖金日记里那位絮絮叨叨的老者是同一个,也是分裂的他者,在分名为小说的这一部分里:物体、动物、对宗教和后世俗生活的思索,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它们被组织成进一部叫《发光的小说》的“文体”里,但字里行间无不昭示着:大多人的生命是晦暗的、不被光芒照亮的。叙述人既等同于作家,也不同于作家,小说对弗洛伊德学派的反讽和解构,足以构成一个另类的精神分析文本,叙述人对“广阔的不安”的描摹、对恐惧症和抑郁症的书写,叩响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丧钟。

03

《低地》

[美] 裘帕·拉希莉 著

吴冰清 译

可以文化 | 浙江文艺出版社

相比《同名人》明晰的叙述意图和指向,书写《低地》的裘帕·拉希莉显然懂得了隐藏与克制。如果说《同名人》是在重构互文(与果戈里的联结)的前提下铺开叙事,那么《低地》则布满了小径分叉的不确定性:没有读到最后,你永远无法知道作者会将把你带向何方。故事的维度是多重的,而语言又如此凝练。没有《同名人》繁复的心理描写,但场景和细节仍极具冲击力。这部小说在不同的视角切换中叠加了人物的形象,让时间回流、倒灌,形成一个又一个的“低地”;革命、暴力以及不确定的人生,紧紧缠结到了一起。苏巴什、高丽和贝拉一生都在纠正错误与弥补罪责,同时,更多的错误与罪责产生了,每个人都落到了命运的罗网中,最终无法逃脱。

远子推荐

01

《辛格自选集》

 [美]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 著

韩颖等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辛格无疑是一位很难重新引起大家关注的“过气”作家,但我认为他没有过时。因为现实在退化,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也许也该往后退一步。同理,我感到阅读托尔斯泰、狄更斯、巴尔扎克等现实主义的老作家仍然十分必要。

02

《一座城堡到另一座城堡》

[法] 塞利纳 著

金龙格 译

漓江出版社

我感觉塞利纳的中文读者非常少,可能因为这种喷涌式的激情不太受欢迎:从头到尾全都是“我”在控诉,而大家明显更喜欢把“我”藏起来。其实他这种写法非常适合表现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即把眼前令人痛苦的一切消化成喜剧或是闹剧,与此同时保持至死不变的绝对的愤怒——我们的文学太缺少愤怒了。

03 

《奥斯特利茨》

[德]塞巴尔德

刁承俊译 

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小说在豆瓣上还是有些热度的,但我感觉它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塞巴尔德平衡真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轻与重的能力令人惊叹,他尤其擅长在不动声色的描述中营造使人沉醉的情绪氛围。如果引进的时机得当,他很有可能成为汉语世界里的米兰·昆德拉或村上春树那样的标志性小说家,也就是说,他本可以成为一代文学青年竞相模仿的对象。

普照推荐

01

《踏脚石:希尼访谈录》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丹尼斯·奥德里斯科尔 著

雷武铃 译

广西人民出版社

看了今年的一些年终书单,很惊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诗人希尼的这部精华访谈录竟然没有入选。或许因“访谈录”本身是相对弱势的文体,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内容常常掺杂而不讨喜。但希尼非常健谈,提问者只是抛出一个又一个短小恰切的问题,希尼的几乎每个回答都接近散文诗。那些讲述回忆和理念的方式,读来依然弥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噢踏脚石上开垦地,再次。

02

《道德小品》

[意] 莱奥帕尔迪著

祝本雄译

商务印书馆

形式上,这又是部对话录,哈!但作者200年前写的文字,经过转译,看来熠熠发光。精短隽永,通达智慧。我们又可以在莱奥帕尔迪虚构的古代人神物对话中,尝试与莱奥帕尔迪这位古人,这位真正的诗人进行一场隔空对话。

03

《梅耶荷德谈话录》

[俄] 梅耶荷德著

童道明编译

商务印书馆

完了……爱上了对话。但好的对话录,不输给任何文体,甚至小说,甚至诗歌。梅耶荷德谈论的是戏剧艺术的诸多方面,有许多次打通了戏剧和文学的界限,内容和形式交融到让人觉得,对话录就是完美文体,就是诗歌,就是小说,就是思想的美妙外现。


谈骁推荐

01

《科恰里特山下》

董夏青青 著

2018年5月

中信·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

有两个我信任的朋友向我推荐董夏青青。其中一个,为了让我早日读到,干脆把《科恰里特山下》送到了我手中。我这些年读的国内小说,依次是格非、阿乙、路内、双雪涛和班宇,应该说,他们逐渐恢复了我对小说的信任(大约从2014年起,出于语言的洁癖,我有一段时间完全读不了小说,难以忍受语言的重复和机巧)。及至董夏青青,对小说不仅是恢复了信任,而且是有了期待。《科恰里特山下》的宣传语说,董夏青青写的是边塞诗。可以拆开,分开就“边塞”和“诗”来说。边塞作为题材,董夏青青提供的启示是:每个行业都有足够的素材,有时候无可表达,并非因为题材匮乏,仅仅是因为你还没有理解和认识它们。诗作为气质,更见董夏青青的难得,她在粗粝之中发现那些微弱、隐忍的东西,如磷光一样,看起来只是一闪,背后却是累累白骨和时间堆积的厚度。

02

《巴黎评论》

[美]《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黄昱宁等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读过许多国内的访谈录,问话的人要么轻浮得可怕:“你裸睡吗?”“你一周洗几次澡?”以表面的随性和洒脱不羁,掩盖自己的无知;要么刻板得无聊:“你是怎么走上文学之路的?哪些作家对你影响最大?”“你的《××××》中,××有现实依据吗?”轻浮和刻板,把一个访谈录做得像调查问卷,对我们了解被访问者毫无助益。不过,上面两种访谈,只是让人遗憾,还不至于让人反胃。我最厌恶的访谈,是问话的人常常侃侃而谈,卖弄自己的学养,看着像提问,其结果倒像是让对方来印证他的学识。这是我喜欢《巴黎评论》的原因:对大众而言,它提供的是答法;对文学圈的人,《巴黎评论》却在技术上显示出了可贵——他教我们怎么提问。

03

《鲸鱼安慰了大海》

燕七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为一个以写诗、读诗为生的人,我当然要推荐一本诗集。这些年我常常想的一个问题是,诗歌给谁看。对诗人来说,这问题不仅无效,而且无聊:如果你在写诗时关心的不是你的内心、你的生活而是读者,顶多是三流诗人。但对一个诗歌编辑而言,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诗集编给谁看”。专业的诗歌读者,关注几个公众号就够了,无须通过诗集读诗。而大众接触的诗歌,不幸得很,还是“啊,长江”或者“今夜月色真美”(我刚刚在微博上看到易中天翻译《诗经·蒹葭》,正可作为大众诗歌知识的一种佐证:“芦苇啊芦苇苍苍茫茫,白露啊白露凝结成霜,心里面心里面一位姑娘,在哪里在哪里在水一方”),这时候,一部洞悉了诗歌的秘密,又能为大众接受的诗集,就太难得了。《鲸鱼安慰了大海》就是这样一部诗集。它天真、纯净、简单、友好(最后一点尤其重要),像一池水,清澈见底,但这清澈,是从混浊中慢慢沉淀得来的。这种由混浊而至于清澈的过程,就是诗歌的秘密之一。

04

《致江东父老》

李修文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其实是一部冒犯之书。冒犯的是现在的轻快和戏谑,它的深情、庄重、文雅,看起多么不合时宜啊。现在合时宜的太多了,在写作上大概是一种精致感:回到田园,回到历史,回到器物……《致江东父老》也在“回”,回到的却非历史现场,而是古典精神,它们背后,是粗粝、残酷、毫无精致可言的生活。语言层面,李修文已把古典的文雅之词内化为他的词语系统;生活上,他又直接投身生活现场,以巨大的热情和同情(既是对他人,更是对自己)和那些江东父老一起领受命运的风暴。这也验证了一个基本的写作伦理:要想诚实于语言,先要诚实于生活。

陶泽慧推荐

01

《柏林传》

[加] 叶礼庭 著

罗妍莉 译

译林出版社

这也验证了一个基本的写作伦理:要想诚实于语言,先要诚实于生活。在这部伯林最好的传记里,你可以读到一个几乎完整经历了20世纪,经受了它诸多苦难的人,终于明白人类的事务是多么复杂,完美的方案是多么遥不可及,而难能可贵的“现实感”是多么必要。我们还可以读到一个经历了俄国革命、世界大战、犹太建国,探访了战时美国、铁幕东方的学者,对人性的悲剧和他人的处境有着怎样同情的理解,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人如何将多元和包容性奉为自己核心的准则,同时又度过了又不曾与自己的理论相违背的人生。伯林的人生是一部献给20世纪真正自由之人的历史。在伯林那里,人类因为对于自由的恰切理解,而真正肩负起共同生活的沉重责任。

02

《20世纪思想史:从弗洛伊德到互联网》

[英] 彼得·沃森 著

张凤、杨阳 译

译林出版社

如果以思想为线索书写刚刚故去的20世纪,它会和我们大多数人熟知的历史有何区别?从政治的角度来说,20世纪确实是一个风云诡谲、多灾多难的世纪,最终才守得云开见日出。彼得·沃森告诉我们,从思想的角度来说,20世纪可谓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辉璀璨的世纪,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丰硕的智力成果。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物理学(基本粒子)、生物学(基因)、精神分析等诸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在20世纪逐渐成形。医学的青霉素,莱特兄弟的飞机,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出现,儿童心理学的发现等数不胜数的思想创新,彻底改变了19世纪的人所熟知的生活,使得20世纪的人能够以全然不同的角度看待寿命、旅行、交流和成长。其中有多少是站在21世纪的你也许尚不清楚的呢?

03

《战后欧洲史》

Postwar: A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945

 Tony Judt 
 Penguin Books

最后,推荐托尼·朱特的这部《战后欧洲史》。它给我最大的感触在于,朱特所阐发的战后欧洲各国的具体政策和做法都深深地嵌在历史语境、当前处境,以及实在的社会视野当中的。朱特把当时欧洲的战争“遗产”、现实条件、铁幕两侧的分道扬镳,以及当时欧洲人的精神状态讲得很清楚。借助这样的“现实感”下,欧洲各国的战后道路也就显得其来有自。

这其实是一本老书,可惜的是,这本书简体中文译本的翻译质量奇差,连“人民网”都刊有批评其翻译质量的文章,希望未来能够引进台湾译者黄中宪的译本。

林颐推荐

01

《公正何以难行:阻碍正义的心理之源》

[美]亚当·本福拉多  著 刘静坤 译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这本书所分析的材料尽可能地靠近心理运作情境,揭示法律不公背后隐藏的糟糕的人性弱点。而且作者并非只关注犯罪心理学,他也关注被害者、司法人员、律师、目击者、公众等各类人群和个体的心理变数,在环环相扣的人与人之间辨析因果逻辑。

02

观看的技艺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著

光哲译

商务印书馆

里尔克论塞尚书信选。虽则描述塞尚,更多领略的是里尔克的诗艺,尽管散笔碎言,如诗的行板流过,这便是美。

03

说书人与梦工厂

储卉娟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对于网络文学生产有着通透的理解与同情。这是一部极其严谨的学术著作,资料翔实,分析中肯。全书无一字抒情,而处处有情,因为时刻泡在里面,就是江湖一勺水。它让其他的类似论述(至少绝大多数)显得颟顸冬烘。
鹿书工作室推荐

01

《刘小东全方位:1978—2018

巫鸿 编

辽宁美术出版社

陈丹青这么评价刘小东:“世界范围内活着的写实画家,比不过刘小东。如今不是绘画的时代。他要是扛着画给马奈瞧一眼,马奈会惊着。”如今确实不是绘画的时代了,这样一位画家把少年时的草稿、青年时的探索和成名后的经典都拿出来,好像也没有激起什么大的反响。把这么一本大全集扛给马奈看,马奈或许就不会那么震惊吧:一切风格都有脉可循,了不起的创作都其来有自。

02

文案的基本修

东东枪 著

中信出版社


这本书关注的人应该不少了,把它放在这里,纯粹是为了提出一个疑问:在历史、文学、生活、艺术这些常见分类之外,一本实用类的书可以是“年度好书”吗?譬如一本菜谱?一本词典?一本让你反思自己所在行业的文案教程?

03

古书的装帧:中国书册制度考

金鹗/岛田翰/马衡/余嘉锡/李耀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从简牍、缣帛、卷子到册页,书籍形态总是因应物质条件和阅读习惯不断变化的,今天所谓的“纸书”也必将如此,了不起的是,两千年前制作书籍的同行们,就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环境,而将不同的书设计成不同的形式了。

04

《漫步人间

[瑞士]罗伯特·瓦尔泽  著

朱谅谅  译

泊唐文化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瓦尔泽的散文,会让人想起荷尔德林。在此借用一下库切的评语:瓦尔泽的作品,既不是以逻辑写出来的,也不是以叙述写出来的,而是以情绪、奇思和联想写出来的:就性情而言,他更多的是一位美文作家而不是一位注重辩论的思想家,甚至不是一位注重情节的讲故事者。

05

《在大理石悬崖上

[] 恩斯特·容格尔

秦文汶

民文学出版社

荣格尔说自己本想讲述的是古老的地中海文明即将毁灭的故事,可能是时间的巧合,他刚好预言了纳粹时代的到来。书中的植物、蛇和一切生灵都诗意而富有灵气,唯独人类残酷而冷血。

06

两全其美

[美] 梅尔·梅洛著

李思璟译

宝琴文化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之前从未注意过梅尔·梅洛,被书名所吸引,不怀任何期待地读起这本短篇小说集来,却不曾想,第一篇《贝丝·特维斯》便抓住了我的眼球。实际上,这篇小说所展现的特质也可作为全书魅力的一个缩影:作者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冷静且克制地书写了平凡人生中的平凡人物的种种遗憾。这些失落的感觉或多或少都与欲望有关,而欲望背后的那些七情六欲往往如涌动的暗流一般,藏在无数个极有可能被人忽视的细节之中,作者成功地捕捉到并且颇有技巧地强化了那些细节,带给读者的冲击力不亚于那些情感饱满的作品。虽然短篇小说的篇幅有限,梅尔·梅洛却把人类情绪的真实质地与底色描摹得如此精准;小说家能做到这一点,已是着实不易。

07

亲爱的安吉维拉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著

陶立夏译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本小书,薄薄的一册,内容却很厚重。虽然篇幅短,文字少,但极具出版价值。阿迪契是个个性十足的作家,文字简洁有力,这本小书本是为她一位朋友的女儿而写,但作家的书写对象其实是所有女性。书中的十五条建议将“何为独立女性”这个复杂的话题说得足够清楚。读罢此书的那一瞬间,便想将它推荐给我身边的所有女性朋友;尤其推荐给那些还在成长中的女孩。

08

书店

[英]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著

张菊译

中信·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


最早读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还是在2011年,读到《书店》则是在2015年。佩奶奶不是那种人人都会喜爱的作家,阅读她的门槛恐怕比阅读比她名气大得多的另一位菲茨杰拉德的门槛要高得多;可一旦你读进去,你便会发现这位六十多岁才出版小说的女作家的迷人之处。《书店》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作品,讲述的故事很简单——一位年长的寡妇想在一座小镇上开一家书店,最终却失败了——但内涵却很丰富,“书店”和“小镇”皆是巨大的隐喻,象征了天真/理想与世故/现实的碰撞,又不止这一层含义。主人公弗洛伦斯像个悲剧英雄一般,别具一格,有其独特的魅力。佩奶奶的作品总是这样,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饱含深情,这也像极了真实的人生。中信的新版做得很用心,译者的译文可靠流畅,一些编辑细节令人动容,收录的导读也很值得一看。


09

屡次想起的人

沈大成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读过很多短篇小说集,特别想推荐给别人的集子寥寥无几,这本算是其中一本。头一次知道沈大成是通过第一届宝珀奖,当时这部作品入围了决选名单,作品有个好听的书名,让人一直惦记着,念念不忘的书总是会读,哪怕迟一点也没关系。好的短篇小说集的第一篇特别重要,大成老师应该深谙此道,所以一开始便为读者奉上了一枚“重磅炸弹”——《阁楼小说家》——这是一则关于写作的理想的,伤感的,美好的小小寓言;小说的理想主义气质以及略带忧伤的基调,配以超现实但却无比震撼的结尾,一下子就“击中了我”。随后的大多数篇目也是超现实主义的,但这些超现实主义作品的核心还是人性与人心,这一点非常打动读者;每一则故事都是一个既美好又感伤的寓言,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又能反过来关照真实的生活,引人做有益的思索。在我看来,这样的小说已经接近完美。

ID:deer-book

鹿     书

致力于书之优雅

探索艺术的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