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 USB

 树悲风 2019-12-21
初见 Surface Pro 6,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两周前我刚刚体验过 Surface 的新入门产品,Surface Go。虽然「入门」到搭载 6W TDP 的奔腾金牌处理器 4415Y,但是说实话,用作轻度办公工具,Surface Go 简直完美,出差场景下在这种超便携的 PC 上使用 Windows,会让移动办公这件事显得不再那么「挣扎」。

而且,4000 元价位的 Surface Go 还是第一部完全拥抱 USB-C 接口的 Surface 设备。单 USB-C 口虽然局促,不过支持充 / 供电、文件传输、视频输出,桌面办公时配合一个扩展坞或者多功能转接器就可以满足各种需求,而在出差办公时,配合一个支持 PD 协议高功率充电器,自带的 Surface Connect 充电适配器基本上就可以收起来吃灰。

正是因为在入门级的 Surface Go 上体验了 USB-C 接口的便利,所以我很难接受在更高阶的 Surface Pro 6 上回滚到 USB-A 接口。


因为没有 C 口,Surface Pro 6 的可扩展性和可移动性大打折扣。桌面使用时不能使用现成的 USB-C 扩展坞、外接显示器必须使用自带的 Mini DP 接口,更尴尬的是,出差时我不得不在通用的支持 PD 标准的 USB-C 电源器(给手机等其它随身数码设备充电)之外,再额外带上不算小的 Surface Pro 6 原装 45W Surface Connect 充电适配器,还要忍受它 2 米的充电线塞在背包里的凌乱感。


一直以来,微软无忧无虑地使用 USB-A 口的快乐源泉其实来自于 Surface 设备标配的 Surface Connect 磁吸接口。USB-C 可扩展性高,但是 Surface Connect 接口也不弱——配合 Surface Dock,Surface Connect 可以扩展出 4 × USB3.0、2 × Mini DP、3.5mm 音频插孔以及以太网口。在之前,微软认为 USB-C 接口并没有成熟到可以让微软 All in 的地步,所以微软并不愿意否定自己的 Surface Connect 接口。

但是从新开发的 Surface Go 倒向 USB-C 来看,Surface Pro 6 和 Surface Laptop 2 很可能会是微软最后的倔强。

所以,在这个尴尬的时间节点购买 Surface Pro 6 以及 Surface Laptop 2 需要非常慎重——一入侯门深似海,没有 USB-C 接口的阵痛可能会伴随你使用 Surface Pro 6 的整个生命周期,除非你愿意再给 Surface Pro 6 拖上一条 80 美元的 Surface Connect to USB-C 转接器


不过如果你满足以下三个条件,Surface Pro 6 没有配备 USB-C 接口可能也不会对你造成太大的困扰:

  • 只是将 Surface Pro 6 当作介于平板 Windows 平板轻度使用
  • 习惯使用局域网共享 / 云传输和同步文件
  • 其他电子设备没有从 USB-A 过渡到 USB-C 接口

这些条件将 Surface Pro 6 的使用场景限定为出差使用,也就是说,如果你将它用作商务笔电而不是桌面 PC,那么除了不能使用通用 PD 适配器充电,单 Mini DP 和单 USB-A 的接口配置对正常使用的影响并不会太严重。


同样是不是很适合在桌面使用的便携 Surface 商务笔电,我认为如果你中意 Surface Go 的话,不妨也考虑一下增加预算升级到 Surface Pro 6:

屏幕

相比于 Surface Go 的 10 英寸娱乐级屏幕,Surface Pro 6 的屏幕跨越到了 12.3 英寸的生产力级别。在这样一块屏幕上,Surface Go 那种满满的拘束感得到了释放,不管是按系统推荐缩放比例(Surface Pro 6 是 200%,Surface Go 是 150%)浏览网页还是使用 Premiere Pro / Lightroom 处理视频 / 图片素材,12.3 英寸的屏幕都显得游刃有余。


而且,Surface Pro 6 这块 PixelSense 屏幕的分辨率为 2736 x 1824,267 的 PPI 也比 Surface Go(217PPI)高出一大截,所以即使是在平板模式下使用,也不会和 Surface Go 有肉眼可见的细腻度问题。而且,Surface Pro 6 屏幕最高亮度可以达到 408nits(外媒还有高达 470nits 的测试数值),能够很好压制屏幕反光(我们拿到的这部 Surface Pro 6 反复测试色域 / 色准都与外媒普遍的优秀评价有非常大的偏差,所以色彩测试结果在此不表)。

屏幕尺寸增大的另一个益处是更好的 Type Cover 键盘输入体验。屏幕尺寸与键盘空间成正比,Surface Go 的 Type Cover 键盘其实从按键布局、输入手感上来说我是比较满意的,不过 Surface Pro 6 更宽松的键盘布局对输入手感的提升还是比较明显,它的按键布局和键位空间更接近正常的键盘,打字的舒适度也相应有所提升。


性能

为了移动级的 10 英寸机身上搭载桌面级的 Windows 系统,Surface Go 采用的是奔腾金牌处理器 4415Y。你不得不佩服微软和 Intel,因为作为入门级和超便携的 PC 产品,Surface Go 确实成功地在续航、性能、便携性三者之间找到了比较完美的平衡,但是作为商务笔电,Surface Go 的性能还是不足以满足稍重度使用的,尤其是 CPU 性能有巨大的短板。

但是独力撑起了一代 Surface Pro 更新的 8 代酷睿处理器(i5 版本为 i5-8250U,i7 版本为 i7-8650U),让 Surface Pro 6 看齐了高端商务笔电的硬件配置标准,不管是日常处理 RAW 图片还是剪辑视频素材,它应对起来丝毫不感觉吃力。在作为主力办公设备的这段时间内,Surface Pro 6 几乎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性能不足的情况。


▲ i5 版 Surface Pro 6 的 CineBench 15 多核和单核跑分成绩

如果跟 Pad 级别的 Surface Go 对比,必须得承认,更大只的 Surface Pro 6 移动性并不如配备 USB-C 接口的 Surface Go,不过如果和其他 13 英寸级别的商务笔电(包括很多窄边框商务笔电)相比,Surface Pro 6 依然有一定的便携优势。


出差场景会放大尺寸带来的便携优势。12.3 英寸的 Surface Pro 6 可以很轻松地塞进任何通勤背包中,而不管是在酒店、咖啡馆、发布会场、地铁、飞机、候机厅,也不管是坐在座位上还是躺在沙发上、趴在床上,打开 Type Cover,拉开 Surface 标志性的无级开合铰链支架,录入 Windows Hello,我就可以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开始用 Type Cover 码字或者用 Surface Pen 涂鸦,这种得心应手的体验即便是其他高价商务笔电也无法媲美的。



而且,Surface Pro 6 和 Surface Go 一样,会给人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而这种亲近感,是我在其他笔电产品上所难以发现的。

我想,这种亲近感是因为 Surface Pro 6 留给我潜意识的印象是一部 Windows Pad,而不是 Windows PC。它像是一部披着 Pad 外衣的生产力工具,我可能会刻意地和其他笔电比如 Matebook X Pro、三星星曜 900X3T 刻意保持距离,但是我不会介意带 Surface Pro 6 下班回家刷微博。


AnandTech 所说,2012 年 Surface 被介绍给世人的时候,微软是希望将 Surface 产品线塑造为 Windows 平台的标杆产品。当我发现自己会爱上 Surface Pro 6 的时候,我觉得至少从产品设计和功能定位上来说,微软是成功的。

如果 Surface Pro 6 上出现的未配备 USB-C 接口这个战略性失误能在下一代 Surface Pro 中纠正,并且将 CPU 更新到第九代酷睿处理器,我依然会愿意为它买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