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用手指练琴,用头脑练琴丨小提琴大师米尔斯坦逝世27周年

 路漫漫14 2019-12-21

1. 他的灵巧和准确令人惊讶,即便在快速艰难的乐段中,他的音色也像水晶一般纯净。

2. 米尔斯坦于1904年12月31日出生在俄国的敖德萨,米尔斯坦家中并没有任何音乐背景,据说并不是出于自愿,母亲在看完11岁的海菲兹的演出后,决心让米尔斯坦也学习,从此米尔斯坦就和小提琴结下了不解之缘。

萨拉萨蒂《引子与塔兰泰拉》

82岁告别音乐会

3. 米尔斯坦7岁时开始跟随小提琴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斯基学琴,米尔斯坦曾回忆道“他并不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但是非常重视集体课,每周两次,有8-10个学生一起,学生间互相学习,在公演前,他每天给我们辅导。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自我要求。”后来,斯托利亚尔斯基成为了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

4. 1916年,米尔斯坦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随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奥尔学习,但是米尔斯坦本人对奥尔的评价并不高。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米尔斯坦表示:“你们听到的伟大的老师的事不过是无稽之谈……奥尔根本算不上是老师,他只会挑选根本不需要他的学生。我不认为奥尔教授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在我学习的周围有一种氛围,这么多有天赋学生,在这里从同学中汲取的东西要比从老师那里要多。”

5. 1925年,米尔斯坦离开苏联,与他的挚友霍洛维茨一起来到了西方世界。米尔斯坦在巴黎开了首场独奏会引起了轰动。音乐会结束之后,巴黎的各种报刊都纷纷发表了赞扬米尔斯坦的文章,许多演出商也都争先找上门来与他签订演出合同。1968年,他在法国获得了珍贵的荣誉勋章。

6. 1926年夏天,米尔斯坦拜访小提琴家伊萨依,随伊萨依学习了几个月。伊萨依对他说:“你的帕格尼尼和巴赫都演得不错,你还想得到什么呢?”

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

7. 1928年,米尔斯坦在美国第一次登台,由斯托科夫斯基指挥费城交响乐团协奏,演出戈德马克的《第一协奏曲》。1929年10月28日,米尔斯坦与费城交响乐团演出格拉祖诺夫《小提琴协奏曲》后,《晚报》评论员写道“一位年轻的、肤色很深的、精力旺盛的苏联人,能在小提琴上作出各种不可思议的事情,除了他非凡的技巧外,他能把音乐融化成为一个连贯而匀称的总体。”

8. 米尔斯坦一生先后三次录制巴赫的《6首无伴奏奏鸣曲和组曲》,其中后两次是全集。1974年的第三次录制,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松弛的巴赫演绎,不避讳滑音和跳弓的使用,在思想精神方面达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9. 关于“天才”,米尔斯坦认为必须具备两个先觉条件:一是丰富的想象力,能充满感情地表现他所演奏的作品;二是体力,使他能通过专心而稳定的学习获得演奏技巧,这是难得的结合!另外,早起训练和周围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非常重要。

10. 米尔斯坦的演奏技术在晚年都保持着极高水准,并未明显退化。1987年,83岁的米尔斯坦举行了自己的告别音乐会,音乐上演出了包括巴赫《恰空舞曲》、贝多芬《“克鲁采”奏鸣曲》、帕格尼尼随想曲等巨著。

巴赫《前奏曲》

11. 在演奏技术上,米尔斯坦有很多独特之处,他不使用肩垫,喜欢用左手托着提琴演奏,反对右手手腕的动作,喜欢用肩膀来换弓和平衡琴弓的音量。非常克制的使用揉弦,喜欢使用空弦音。喜欢快速的演奏,但不像海菲兹那般热情似火,

12. 米尔斯坦曾执教于茱莉亚音乐学院。他的教学原则是:”我从不用我的方式来刻画他们,不教他们怎么演,而教他们怎么想。”他总是告诫学生:“不要用你的手指来练琴,用你的头脑练琴”。

13. 1992年12月21日,米尔斯坦在美国去世后,《纽约时报》发表讣告说:“米尔斯坦是他那个时代中最接近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家。”米尔斯坦是一位不被商业化屈服的音乐家,他深居简出,对成为名人的欲望感到厌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