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化龙——明末地方官

 郁江酒徒 2019-12-21

​曽化龙字大云,号霖寰,明末清初·晋江县霞淮里(今丰泽区霞淮社区)人,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履历事迹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曾化龙31岁,中戴国章解元榜举人。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联捷中庄际昌榜进士。  曾化龙一生为人正直,作官不喜欢奉承拍马权贵,做事光明磊落。万历四十七年己未(1619年)会试中,他曾在《事君尽礼》的试题中,表达了自己的为官之道。 略曰:  “为礼受诬,可慨事矣。夫以尽礼为陷,谁复即礼为事,甚哉世之误认礼也。且礼者,君使臣之具也,而即臣所以事君。故人而谈至事君,所抚心自沥尽此矣。乃有证自心之欺慊,转以来世人之是非,则时为之也!  夫礼之与谄,讵不较然悬哉。礼设于堂廉之分谊,而实原于吾心之秩叙。故即百承顺,而仍在礼中也。而陷者直知承顺而已。礼显于擎跪之缛节,而实根于人性之效法。故即百谐媚,而不越礼外也。而陷者直是谐媚而已。故夫礼之实,非可易近,而陷之名,又不宜妄诋也。  君有礼臣,朝廷之福;而人为陷臣,又孤臣之忧也。  事圣主与事庸主等礼耳,无择圣庸也。政史主庸而礼益以虔,其无解孤忠,愈怀局促之想,夫人独无局高促卑之念哉,而且以为逢迎者流也。  际盛世与际哀世等礼耳,不分盛哀也。政使世睽而礼不少疏,其不甘陨越,长凛地天之防。夫人独无天高地厚之恩哉,而直以为佝偻者等也。  其立朝尽节之谊,根之天植,受之父师,而今独不解之人言,初不料人言之至是也。然时业已如此矣,耳目手足,各有就闲之处,而议论讥单,反为口实之端,其咫尺晤对之节,吁天而天通,格亲而亲喻,而今独对人而人诮,初不关事君者之荣辱也,然礼几已不白矣!媚兹之矢志,欲尊朝廷,而俗论之追绳来相指摘。夫亦思燠而不肃,天地不能奠其尊卑,眠而弗尊,臣子何以将之君父。  夫以尽礼为谄,吾正怯世不多谄臣也,又何恤哉!”  临川令,擢御史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授临川令,以卓异擢御史。”  曾化龙初授临川知县,事无巨细,皆亲自督办。考察官谢文锦以治行第一,竭力向朝廷推荐。然时权阉魏忠贤用事,密嘱曾化龙往谒,化龙不为所动。结果,授以铨谏,曾化龙一笑置之。  宁国同知、南户部员外、兵部郎、督学广东、广西参议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崔呈秀恶谢文锦,以化龙为所首举,遂出为宁国同知。擒斩大盗,升南户部员外,丁内艰。  服除,补兵部郎(北兵部车驾司郎中)。  督学广东。衡鉴独绝,所首拔陈学铨、叶著、谢宗鍹三人,先后俱登解首。  摄海道篆,平海寇刘香。  升广西参议,士民勒石纪绩。”  江西副使、粮储道、按察使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转江西副使,再转(江西)粮储道,兼巡视漕河。  擢(江西)按察使,(曾甄别出被判为死刑的罪犯20余人)时有'曾铁面’之号。  后以原衔督江西粮饷。”  佥都御史巡抚登莱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丁外艰,服除,即家起佥都御史,巡抚登莱(山东登州、莱阳一带)。  【时灾荒时起,地方残破,胶密(山东胶州、高密一带)土寇蜂起,攻破高密,情状危急。 】  移镇胶州。  贼众十余晚万围胶,督兵固守,遣降将击贼,大破之。  【时胶州城中兵将不满百人。紧要关头,曾化龙单骑出城,并传呼曰:“都御史来了!” 直入阵中,执贼帅李好贤。曾化龙以仁义化人,以忠义晓贼,李好贤感泣不已,愿杀贼赎罪。 李好贤还抵贼营,擒巨魁张大雅等十数人,斩首顽抗者千余级,胶州围解。】  复东昌等二十七州,擒伪官二十余人置法。”  


弃官归,卒于家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77·巡抚曾霖寰先生化龙》:  “无何,闯贼(李自成)陷京,弃官归。  (清·顺治七年,1650年,六月初一日)卒于家,年六十三。  著有《作求堂集》(另有《易经醒解》)。”  


传说  《晋江县志·卷75·杂志》有一则关于曾化龙的传说:  “泉州郡城东南有光孝寺,乡宦某涎其地吉,以事请当道废之,盖为第宅。住持僧匕龙固诉,毙于狱,遂托生下围(霞淮)乡曾家,为曾霖寰,举进士,巡抚山东。值乡宦子孙衰败卖宅,曾购得之。  先时,曾太夫人临产时,见僧人入其房,忽不见。后霖寰名化龙,人乃悟 '曾’字傍人即'僧’字,'化’字去人即'匕’字也。”


附、三元楼

唐代铜钟

三元楼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市区原地委坡下兴鲁坊路南侧,有一条三元楼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楼内高悬唐代铜钟一座。此钟高5尺,径3尺,重3000斤,为唐大顺元年(890年)抚州刺史危全讽所铸。原悬于宝应寺,历数百年,至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寺毁,改建县学,方移至三元楼内。[1]清同治《临川县志》载:楼内还设钟夫一名,定时敲钟。县衙每年付给钟夫工食银一两九钱六分六厘七毫,遇闰年加银一钱六分六厘六毫。由于楼高钟大,钟响声远,城郊四应,故称“树声楼”,又称“钟鼓楼”。


知县赐名

明天启元年(1621),临川知县曾化龙认为该楼原是一座三层宝塔式建筑,“若文峰耸峙”, 就是说其形状宛如一支巨笔矗立于县学(又称“泮宫”)之南(即前面),加上当时民间盛传此处乃全城文风之所系,关乎抚州文化是否昌盛,因而为了祝愿抚州自此能多出才子,连中“三元”(指参加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上第一名。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称“状元”。这是当时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功名),所以特地把它改名为“三元楼”。


魁星点斗

三元楼共有三层,全为木结构,底层有前后二门直通,正面竖有直匾,上书“三元楼”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二楼悬有前面所说的唐钟。三楼塑有魁星一尊,手执金光闪闪的大笔一支。向这魁星礼拜,魁星便仿佛要立即把这支生花妙笔点向礼拜者的额头。据说如果被魁星的大笔所点中的读书人,定能考中,交上好运。因此,每逢县考、府考、院考(省学政主持的考试)时,凡来应试的读书人,都踊跃前往祈福,楼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民间流传抚州的“魁星点斗”之说,也即由此而来。


多灾多难

清康熙三年(1674),楼内唐钟下坠,改迁于广寿寺(今临川六中东侧)。数年后,又复移来悬于二楼内,并定时敲钟击鼓,以定全城居民作息。康熙十三年(1684),三元楼为兵火所毁,后多次进行修葺。


清咸丰六年(1856),三元楼又毁于兵灾。途经该处的名士,多有感慨,同治十年(1871)又行修复。1931年犹存。后来,被国民党军队当作马厩,逐渐倒塌。


楼名另说

关于三元楼楼名的来历,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


相传明朝末年,临川有个叫易白楼的人,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家境贫寒,无钱买书,他就向人借阅,日夜摘抄。10岁能作诗,12岁即与乡中诸贤结诗社,有“神童”之称。但是,长大后参加科考,却屡试不中,到了30多岁,还没考中秀才,弄得穷困潦倒。有一次,他来到县学前,看着县学大门,想到自己奋斗几十年,连个县学都进不了,不觉悲从中来,伤心得晕倒在地。县学教谕见他实在可怜,解劝了他一番,并介绍他到县学前面的树声楼当了个敲钟工,一年赚一两多银子,聊以糊口。他非常感激,在树声楼日夜攻读。苦读了三年,终于考中了秀才,获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后来,易白楼参加乡试,一举考中“解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又考中“会元”,殿试中又拿了个第一,高中状元。易白楼荣归故里时,特意来到树声楼。联想到自己几十年来的坎坷经历,他感慨万千,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三十岁前,县考无名,府考无名,院考更无名,人眼不开天眼见”,下联是“八个月里,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又第一,蓝袍脱下换紫袍”,以泄心中之积愤。后来易白楼还出资将树声楼修葺一新,并更名为“三元楼”。讲到这个故事,人们都说这真是“教谕帮白楼,白楼'易’旧楼。”


今天,三元楼虽然不复存在,但是,由于楼名己成地名,所以这座古代的标志性建筑,仍然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临川一道远逝的风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