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071122 太原寻根记(公布版)

 易歌图书馆 2019-12-21


湖北宜昌 易发德

2007年12月29日

前言

根据史料和许多易氏家谱资料的记载,太原乃我易氏的发祥地,如鄂黄冈谱载,远祖曾为太原宰,世居阳曲,郡望为太原郡;又如江西萍乡《萍东牌楼 重桂郡 易氏族谱 瑞叟堂首卷》易氏源流并续修谱记(1918年)曰:粤稽我易氏乃商家之宗室,本属子姓,遂以易为姓。卒葬太原,子孙居之,世为太原易氏,由周而来,支分派别,散处不一。易氏从易水发源后,战国时首先聚居于太原郡……当代易氏绝大部分都说属太原堂。再如湖南湘阴谱序曰:易氏起源可上朔至东周时代,一位在魏国冀州东部易水流域(今河北一带)做上大夫官的恺公,以易水之易为氏。其后人迁徙至冀西狼孟(山西太原阳曲县)、卧龙江圳上等地,治理太原,故称太原为易氏郡。后恺公命子孙以氏为姓—易姓。

以上说法不一而足,虽各说不尽相同,但是都认为太原曾是我易氏望族所在地。只是易氏先祖进出太原的时间等尚不清楚,此前就有家门在《天下易家人》上提议组织一次对河北易县和山西太原的寻根考查,我个人也有此意。

刚好在2007年11月10日,三峡发展公司(三峡工程监理)派我赴太原重工验收设备。而且有机会在太原逗留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因此,我应该乘此机会,为寻根问祖做点工作。但我为一名工程师,只搞过工程,不知如何进行史料考查,再者工作任务在身,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作这项工作。那么,就摸着石头过河,尽力而为吧。

寻访太原家门

古人言万事开头,粮草先行。而身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万事开头,当属信息准备了。收集信息,首先当选网络了,加之我以前存在网易网盘和相册内的一点资料,同时又在《天下易家人》上摹求信息。由于我们客居太原重工的一间办公室,使用计算机诸多不便,加之机子太老,中毒太深,有时不得不走进乌烟瘴气的网吧。但最后还是收集整理、打印了一点有关《易氏太原堂》和《太原阳曲县史料》的信息,以作为我与他人联系交流的见面礼。

然后我就开始寻访相关单位和人员了。寻访对象自然包括当地易氏家门和相关史料研究单位。

我住在太原重工招待所,房间里有一本太原市电话簿,于是我开通了外线电话,从太原市、阳曲县相关单位开始,一直到县以下的镇、村,甚至派出所,逐一地打,询问该单位或当地“有无姓易的人”,并且申明是“容易”的“易”?但是有好多人还反问“是不是易中天的易呀”?啊,易中天真是家喻户晓了!所以以后我一律就说“您这里有没有姓易的,易中天的易?”看来易中天先生把“易”字大大地升值了啊!

然而,十多几天以来,却令我大失所望,电话里回答几乎相同:“没有”或“没听说过”。不过倒有一些回答,令人啼笑皆非,这里不妨说来让家门乐乐。

有一次我打到一家号称信息咨询的公司,对方开口问道:“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啦”?我回答“当然是中国人咯”,不料对方回答说中国人没有姓易的,外国人倒是有一个!我明白了,这个外国人肯定叫“易普生”、“路易”什么的了,那后面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另有一次,打到一个村里,接电话的是一位老者,我问有没有“姓易的”,他回答“有呀”,多不多呀?“有好多咧”!哈,终算找到了!着实让我高兴了起来,我迫不及待地问他:能否告诉我一个电话,他说“记不得了,好多都是卖假药的!”我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天啦,他把“姓易的”听成“行医的”了!我无话可说地按下电话。

还有几个回答:“我们这里只有姓义的,社会主义的义”。哎,竟然有姓义的,却没有姓易的,好歹一二十前,易姓还是百家姓之一的大姓啊!不觉让我有些黯然神伤!

又有一次在餐馆吃饭,听到有人叫“小yi”,等被叫的那人坐定之后,我问他姓易?他说“是呀!”,着实又让我高兴了一回!接着问他哪个yi?他竟然说是“伊朗的伊”,唉,唯独不是“易”呀!

二访山西省社科院

不过,多天的努力,不是白费功夫。有一位热心人在电话里告诉我:“山西晚报”有一个姓氏专栏,你可以问问他们。哪知道这确实给了我一块敲门砖!于是,我查到了山西晚报编辑部的电话,接电话的是该报太原新闻部记者王茜女士,核实了这则消息,不过她说他们办的是“稀有姓氏介绍”专栏,“易”姓尚不属之列。但是她主动给我介绍了一位家谱研究专家,“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的王老师,并告诉了电话号码。经联络社科院王老师后,与王茜约定一同拜访王老师。

12月10日,踏着冰雪,第一次拜访了社科院(见社科院相关照片)的王利亚老师。我向她们介绍了《天下易家人》网站及其相关内容,当前易氏的主要活动以及我的来意,并送给他们我手头上的资料,作为进见之礼!在我介绍的过程中,王茜一直在埋头作文字记录(有可能对此事写一篇报道),真不愧为记者!王利亚老师向我们介绍了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情况和研究课题。山西省社科院从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家谱文化,从研究时间和规模,在全国都是少有的。同时告诉我该院馆藏资料中有两份易氏家谱,我顺便摘抄了这两份家谱的目录:

《中国家谱目录》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 1992年2月 P171

1.易氏宗谱(存一册 卷七)(湖北谱),(清)佚名纂修 约清末刻本。一册 七一页 18X727-3

2.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 首一卷(民国)易登阅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 忠裔堂 活字本 十四册 一四五二页 19X 120-6/121-7-1 120-6-7/121-1(据王老师说有一千多页)

因这些家谱是以胶卷形式存放的,得需光学阅读器才能查看。我想也许我们易氏总谱编辑部可能已经收集到了这两份谱,加之没有富裕时间去阅读,便对王老师说,回去查查,如没有,再请王老师帮我们复制有关内容,或者我们再来社科院进行复制,王老师欣然答应了。

正在交谈过程中,该院退休研究员孟繁仁先生和一位姓包的先生来查资料,知道我的来意后,主动告诉我一个梦寐以求的消息:他那里可以查到山西省内易姓人士的分布资料,但是要等他查到后才能提供给我。这真是叫我感谢得涕零以尽!啊,是冷得有点流鼻子了!

同时那位同来的包先生告诉我山西省环保局有一位叫易植刚的先生,但搬家之后,不知其电话号码了。记者王茜女士也告诉我她采访过的一位叫易国富的先生,但电话号码要回去查了才能告诉我。这真是叫我喜上加喜,谁说福不双降呀!虽说这次从社科院空手而回,但却是满怀着希望和喜悦,难道还有比这更令人高兴的吗?

12月13日,我略备礼物,第二次来到社科院,拜访了孟繁仁先生,拿到了根据1992年人口普查资料整理出来的《山西省易氏分布表》(见附表)。真是“打破电话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先生是研究古代文学和家谱文化的资深专家,发表有多部研究著作。

通过两次访问山西省社科院,初步建立了我们易氏联谊会、总谱编辑部与该院以及山西晚报姓氏专栏的联系通道,今后将可以互相交流信息和资料了。

山西省易氏人口分布

根据孟先生提供的这份资料进行计算,1992年,山西省内共有1516名易姓人士。为此我又专门买了一份山西省地图,对照地图标示易姓人口分布后,发现几乎省内各地市都有,但大部分是在铁路沿线的城市,100人以上的有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运城市、临汾市和阳泉市,估计多为外来人口。但是发现也有比较集中地居住在比较偏僻的县份上的,比如大同市的灵丘县(178人);晋中市的和顺县(117人)和左权县(48人);临汾市的曲沃县(61人);阳泉市的盂县(62人);太原市的古交区(60人)。在这些地方,有可能居住有本土易姓人士,很有必要进一步调查。然而在我们易氏先祖发祥地—阳曲县,仅有3名易姓人士!

联络太原易氏家门

12月10日晚,通过上述得到的信息,首先联络上了环保局的植刚先生。他是四川南充人士,落籍太原几十年了。11日晚我们相聚并共进晚餐。后来王茜记者亲自去了一趟国富先生的家,将我们联系到一起,同时国富先生又联系到了建华先生。

国富先生,湖南长沙人士,原省化工研究所党委书记,落籍太原50余年;建华先生系原太原化工集团硫酸厂厂长,湖南湘阴人士,落籍太原也有50余年了。

15日上午,上述三位先生相继来到我的住处(太重招待所),欢聚一堂(见四人合影照片),这真是天下易家人,四海一家亲!我们互相进行了介绍,我给他们提供了上述资料,并与他们一起对山西境内易氏人口的分布作了分析,他们讲,山西东部县份上的人口,因为躲避水灾,很多人是从河北东部(河流下游)迁移过来的,那里离易氏发源地—河北易县、易水很近,所以灵丘、和顺县很有可能有本土易氏人。

他们三位都是七十以上的老者了,但是谈到易氏源流却有火一般的热情!他们表示将和易家人一起,为探讨易氏源流、寻根问祖作好一份工作。因此我在太原没能进行和完成的工作,就委托给他们了。遵照易氏联谊会会长的旨意,表示给他们预支一点活动经费,他们婉言谢绝了,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事,并委托我向会长先生表示感谢!从这里我感觉到了一家人的和谐和亲情!

送走了他们三位长者,15日下午,从《天下易家人》论坛上看到了业夫和武兴先生提供的关于晋中市易仲林先生的信息,果然我们的分析不错,他就是和顺县人士,那里有易氏村落,是从邻近的河北西部迁移过来的。于是我决定去晋中会见仲林先生。但次日与他联系,得知他已回和顺,且去各县检查工作,一周内回不了晋中,我只好作罢。不过后来我将这一情况转告给了国富先生之后,国富先生决定和建华先生在仲林回到晋中后,去会见他。

探访阳曲县

如本文序所述,我们易氏确切的发祥地,是现在太原的阳曲县,古称狼孟县(有史料上误作狼盂)的卧(有史料上误作引)龙江圳上。又根据网站查得的阳曲县资料,战国时,在今黄寨镇黄寨村东置狼孟,为赵邑。《读史方舆纪要》载:"狼孟县,俗名黄头寨,在太原府北七十里"。黄头寨即今黄寨村,至今遗址尚存。

    而且阳曲也是郭氏家族发祥地,当地建有郭氏展览馆,政府提出口号:发扬郭氏文化精神!并由官方开办郭氏网站,对发掘和推广家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相当重视,并将文物、文化和旅游密切结合起来(设有文物旅游局,见照片)。

为此,在我工作完成后,离开太原前一天,12月21日,我专程访问了阳曲县。首先我拜访了阳曲县史料编辑室,办公室负责人崔振刚先生等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并拿出了1996年编辑出版的《阳曲县志》供我查阅。在人口分布一节中,易姓人口果然只有3人。他们建议我去派出所可以查到他们三人的住址,但我没有时间,再说这三人也恐怕不是本土人,所以就没有去查。

由于历史远久,对于战国时期的史事,县志里的记载也寥寥无几,只有历代名称的变更,也和我在网站里查到的基本一致。关于易氏人物的活动,更是没有只言片语。如果今后有时间,再查看历史上明代以来的县志,有无可能查到蛛丝马迹呢?

我对崔振刚等先生说明了来意,介绍了我们易氏家谱资料的记载,并交给他们一份〈易氏太原堂〉的资料,并再三告诉他们,以后编辑县志时,可不要忘记了为我们易氏写上一笔:这里也是我们易氏的发祥地哟!我们互留了通讯地址,表示今后加强联系。

下一个目标,就是寻访狼孟古城遗址,他告诉我:黄寨村龙王沟。啊,这里地名都与“龙”字有关,古代的“卧龙江”、“龙王沟”,一脉相承啊!而且就在我这两天编写过程中,在网站里发现了一位家住龙王沟,笔名为“尧阳”的一篇对龙王沟水库边钓鱼有感的文章,也说水库地形犹如龙头!

狼孟古城遗址拜祖

急急忙忙出了阳曲县政府,就打出租车去龙王沟,七弯八拐到了一个黄土山沟里,司机说到了,让我下了车。我看了看路边住户的门牌,的确就是龙王沟,司机没有骗我。可哪里才是狼孟古城咧,四方八面不见城墙,只有群群黄土坡!于是我开始向当地的农民打听,先后遇到姓雷和姓韩的两位,他们十分热情地向我作了介绍,告诉我这里先后有很多人来调研过,可是都没有来投资。和他们聊了一会生活家常之后,他们告诉我,沿着那山坡上去,就是狼孟古城遗址,还立有一块标志牌。

我拿着照相机,边走边照(见后面照片),在上坡拐弯的地方,抬头一望,这俨然就是城门模样哟!并且看见了一块挂在一家农户院墙上的木板牌子,上面写着:狼孟城古遗址,上下的小字却看不清楚,显然这木板已被风吹雨打了许多年,三合板已开始起层了,原来的字已经淡白不显了,有些字是后来用毛笔描过的。但是仔细辨认,还是可以看得出: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狼孟城古遗址

阳曲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公布

阳曲县文管所立”

看着这牌子,有点辛酸,难道县级文物就应该是这么个模样么?

既然牌子挂在这里,与这院墙相接的黄土堆就该是古城墙的残余了咯!沿着院墙往上走,右边是一片荒草地,往前就是一片农田平地。

一眼望去,在那黄土地的四周边缘,一堆堆、一群群的断墙残壁,笔直地耸立在那里,就像兵马武士那样,两千多年来一直守卫着这片土地!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风貌,七沟八梁十面坡,沟壑道道,梁梁垴垴、沟沟岔岔,颜色单调,地形却十分复杂!所以这里是很好的战场,兵家常争之地。战国秦赵之战,抗日战争……都曾在这里发生。如今,大运(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和108国道、铁路从这座古城遗址两边通过,把那黄土高坡串在了一起,才使这古老、荒凉的土地,焕发了新机!

黄土高坡岁月,似乎亘古如斯!站在这黄土地上,断墙旁,心中别有一番滋味!难道这里就是我们两千年前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或许这黄土下面就长眠着我们易氏祖先?黄土地哟,你告诉我吧!

太阳暖暖地照在地上,寒风徐徐地刮过,那首“我家住在黄土高坡”的歌就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头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八百年还是一万年,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以前,当我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总觉得离我很远很远,如今觉得却是如此的亲近贴切!这就是一首我们祖先的歌,我的歌!

     面对这一片黄土地,朝向北方,我深深地俯首三叩拜!心里默默地说:祖先,我来看你们了!然而,我马上就要离开这里了,易氏的祖先,您们安息吧!易氏子孙后代永远会记住您们!

     为拍摄四周环境,来到那片荒草地,那密密的野草,如丝如麻,一团团,一丛丛,是那样倔强地生长在干枯的土地上!这又不由得使我想起白居易的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下到半坡,与那遗址标志牌相对的是一家农院,我探着头落实没有狗存在之后,就径直走了进去。三个老人正在家门口享受着冬天的阳光。我对着一位老大爷打了招呼,说明了来意,问他高寿?他做了一个手势,七十。再问他贵姓?姓YANG,听那山西口音,我说“杨?”“尹”,并用棍子在地上画着,我多么希望他姓易啊!他告诉我这里就是古城墙!离别之前我为他们照了一张像(见附件照片)。

下得坡来,再想拜访一下其他人家,无奈一条狗老跟着我,挥之不去,是在祈求给牠吃的呢,还是想乘机偷袭?我不得而知,罢,罢,走了!

下到平地,回头再次望望这古城遗址。正在照相,一对小兄弟走过来,“给我们照一张吧?”他们开口了,故乡的人,哪能拒绝呢!我准备过几天冲洗之后,连同尹大爷的一起寄过去(寄到黄寨村村委会)。

沿着我来的路,经过一条六十年代模样的黄寨村街(门牌标示:黄寨大街),过了南坡街,走回了阳曲县城。觉得照片照得差不多以后,就默默地登上了回太原的车,结束了这次阳曲访祖的活动。可我的心却依然系留在那黄土高坡之上!

后语

以上是我在太原一个多月来寻根问祖、联络家门等活动、心情的的记录,连同部分图片发表在这里。供我易氏家门共享和参考。由于我以前只写过工程论文,不善于文学,恐怕让家门见笑了,请各位多多指教!

另外,由于时间有限,经验不足,没有取得满意的成果,对不起寄予厚望的各位家门,所以这个考察仅仅只是做了一个开头,今后还需要和家门们一起继续作下去。

只因此网站栏目文件、图片上传的限制,只得将文字、图片分开上传,家门查看时可进行图文对照。若有家门感兴趣需要更多、分辨率更大的图片(因上传图片必须限制在120KB以下,所以图像质量不太好)可以到我的网易相册里查阅或下载,或直接与我联系发给你。相册地址:http://eagle893.photo.163.com)

                         易歌

                      2007.12.29.  于三峡工地

附录:易氏太原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