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台街·烟台故事 | 这家饭店的包子是老烟台街响当当的名吃

 新用户339933 2023-03-27 发布于山东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平度人蔺有年带着老婆孩子“闯海上”(闯烟台),辗转在烟台街的西南河岸边落脚,搭起棚子经营小吃。几年后,蔺有年在烟台街西部闹市区——南洪街西头路南与西马路衔接处的东南角(今华达大厦门前)——租赁一座二层小楼开办饭店,字号“东莱兴”。

东莱兴楼上楼下各十间,东家住楼上,楼下开饭店。经过蔺家蔺有年、蔺铭彝、蔺树森三代人苦心经营,东莱兴名气渐大,成为这一带闻名遐迩的老字号。

东莱兴占尽地利、人和,其买卖经令人称道。

先说地脚好。此处北通海防营海港码头及鱼市场,南有长约二百米的西马路,路旁常年摆摊设点,每逢农历的三、六、九还赶大集,是特繁华的街头农贸市场;东接商铺云集的北大街和南洪街,西连几十家客栈旅店扎堆的西大街,东莱兴就坐落在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是过往的旅客、赶集的老乡及周边市民的必经之地,热闹至极。

旧时的海防营市场

解放前,东莱兴虽然几经动荡年代,但是一直维持经营。“买卖不在大小,但靠什么人开。”这是买卖人的俗话。东莱兴第二代传人蔺铭彝(又名蔺东山),经营时间最长,将近五十年。他特别讲究以善行、诚信招徕顾客。

解放前,东莱兴为了让进店顾客喝上可口的甜水,派专人去码头供水站(原世昌街北头,老火车站路南处)拉水,这里的水源系大海阳甜水深井,抽出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各供水站水池。这个供水站是供应海港码头船舶之用的。其实,东莱兴自家院中也有水井,但水漤,只做自家洗菜、洗衣用。

夏天逢上赶集的日子,东莱兴便在门前西角设大瓷坛子,里面盛着高粱米烧煮的开水,免费供应。高粱水解渴,更可防暑,进城赶集的老乡来这儿喝上几碗,再畅快不过。有的老乡就顺便进店就餐,或者买几个包子,回家带给老人孩子吃。

敌伪时期,饭店门前北角摆着个汽油桶做的大火炉,烧开水供顾客饮茶用,炉火常年不熄,尤其是冬天的夜晚,更是整夜炉火红,为的是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乞丐和逃荒路过此地的穷苦人围炉取暖。这个小小的义举,总能得到温情的回应:第二天一早,店门前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被炉火温暖过的人们以这种方式感谢东家的关照。

东莱兴大师傅的饭菜做得可口,堂面伙计们待客更是热情周到。顾客吃得满意心里舒坦,小费给得也大方。东莱兴有个规矩:伙计得了小费,顺手投进柜台旁那根一米高碗口粗的大毛竹筒里。这些钱,东家分文不取,一律归伙计和大师傅所有,但工资照发不误,小费只是额外的收入。如此这般,难怪东莱兴里里外外一派兴旺景象。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饭菜味美价廉。东莱兴主打家常鲁菜,其招牌手艺则是一道主食——烫面灌浆包子。

秋冬两季是白菜包,精心挑选东郊初家某地出产的上好大白菜,菜心紧、菜帮小、菜甜,“签约”老农按时批量送来精菜。猪肉是纯粹的精选五花肉。大白菜做馅,从不用刀剁,而是用大菜礤细细地打,不出水,保持原汁。春夏两季,包子主菜是茭瓜和玉瓜。两种包子菜馅中必须加少许木耳和小海米。为了提鲜,香油是绝不可少的。即便原料价格上涨,东莱兴的包子仍卖原价,味道不变。

东莱兴包子烫面用的面粉与开水,根据气温变化,比例不一,据说是祖传秘方,包子面皮软硬嫩俏,老少都爱。东莱兴灌浆包子味美价廉,连外地旅客都慕名而来。东莱兴包子成了老烟台街响当当的名吃。

新中国建国初,1954年,市政府为了解决这一带百姓洗浴的需求,拆掉二层楼的东莱兴饭店,在此改建大华浴池。从此,东莱兴成了历史。


你可能还想看:

烟台街·烟台故事 | 有了钱怎么花?看看诸嘉村的这位老先生!

烟台街·往事如昨 | 那年冬天“搭班”的兔肉炖萝卜,香了几十年

烟台街·地名寻踪 | 李世民曾在这里晒战袍,赵匡胤曾在那里练过兵……这些地名背后的故事说不完

烟台街·往事如昨 | 父亲在戒严时救下的乞丐老乡,竟然是他

烟台晚报“烟台街“征稿启事

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有独特的民俗风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园记忆,烟台晚报“烟台街”版期待一切热爱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赐佳作。投稿时请作者务必提供银行账号,稿件一旦发表,以便寄奉稿酬。

来源 | 烟台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