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对岸合欢树 2019-12-22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刘震云的中篇小说《一地鸡毛》,曾获第五届《小说月报》优秀中篇小说“百花奖”,在2000年被《中华读书报》评为“二十世纪世界百部文学经典”之一。

通过该小说,我们看到了一对普通的夫妇,会为了一斤馊了的豆腐而吵闹,也能因为孩子入托而争执。

他们就在这样的生活琐事中,慢慢地学会接纳现实社会。就如书中所言:改变生活也不是没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

很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生活到底是什么?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不同的人眼里生活亦不尽相同。

而这篇小说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答案: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01: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

读书时,我们常常幻想着毕业后的生活,那该是一个自由独立的成人世界,绚丽而多姿。

那时候我们踌躇满怀、心比天高,怀着极大的热情,追逐着向往的生活,高傲地以为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而现实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展现它残酷的一面,毕业后开始忙着找工作,工作后忙着加班。后来,常常在夜里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家中,开始主动或被迫面对家长里短。

另一伴的唠叨,孩子的打闹,成了很长一段时间内生活的常态。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在小说《一地鸡毛》中,主人公小林夫妇是大学生,都曾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心中有着宏伟的理想,不把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大大小小的机关放在眼里。

但仅过了几年,他们便被淹没在黑压压的人群里。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构成了一天的生活,到了晚上睡觉时已经一身疲乏,哪里还有心思顾着宏图大志、事业理想。

谁都年少轻狂追过梦,但随着年岁渐长,那张轻狂稚嫩的脸慢慢被生活的琐碎磨去棱角,心中的抱负被逐渐磨平。

当工作的“忙”和家庭的“烦”成了常态,他们便被世俗的风浪所吞噬,成为千人一律同化洪流中不起眼的一员。

人们只有在生活的洪流中几经“窒息”之后,才会发现原来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02:面子或许很重要,但生活才是根本

不少人活着是为了一张“脸”,也就是所谓的面子。但在生活面前,这些面子又能占多大的分量?

人们有时候觉得面子大过一切,但矛盾的是,他们又往往很难做到一以贯之。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小说中,小林夫妇有过三次“折了面子”的经历,但过后便又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1. 小李(小林老婆)申请调工作时,管人事的头头拒不收礼,这让他们觉得受到了污辱。后来单位头头为了方便小姨子上班,特地安排了一趟班车,这又让小林夫妇二人觉得受到污辱。但过后他们觉得只要每天有车坐就行,哪管班车是为了谁安排。
  2. 小林家孩子入托时,受到邻居家照顾。开始还很高兴,但没过几天觉得上了当。因为邻居家孩子上幼儿园要哭闹,需要一个“陪读”。得知真相后还是得送孩子去给人家当“陪读”,让小林心里感到龌龊。不过时间一长,陪不陪读的无所谓,只要孩子能进幼儿园,只要孩子愉快就行。
  3. 小林帮一个同学卖板鸭,一开始觉得面子上挂不住,生怕碰到熟人。但随着一天二十块钱到手,这点“面子”也就无所谓了,他还遗憾没有早一点见到同学。

在世俗中,人们的很多烦恼往往都是自取的,原因便在于面子二字。事实上,如果不在面子的问题上太过较真,兴许要过得更阔达、愉快一些。

就像书中的小林夫妇,无论是申请调工作、孩子入托还是帮同学卖板鸭,里面涉及的面子其实只是自尊心在作祟。而这点面子跟生活一比较,其实也没什么难堪。

面子或许很重要,但生活才是根本。

03:生活是不断适应、不断习惯外部环境的过程

我们必须承认,某些影视作品表现出来的生活只截取了童话般美好的一部分,或者只体现出多苦多难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被阉割的生活。

现实生活并没有这么极端,无论是波澜壮阔的英雄主义,还是扣人心弦的勾心斗角都只是小概率事件,生活的主体更多的是由平淡和琐碎构成。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在小说中,小林的生活围绕工作和家庭的琐碎展开,过程中与保姆、邻居、老师、查水表的瘸腿老头等人打交道,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又反过来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进而推动着他的观念逐步发生变化。

  1. 小学老师上门找小林帮忙找医院看病,刚开始他会因帮不上忙而内疚。后来老师因病去世,他也只是伤心了一天。死的已经死了,再想也没有用,他还是先考虑大白菜为好。
  2. 查水表的瘸腿老头因为批文没批下来,求到小林头上。他收下了对方送的微波炉,第二天轻轻松松把这个忙给帮了。
  3. 孩子有一段时间不对劲,不想去上幼儿园,了解后发现是没给老师送炭火造成的,随后小林便高价买了炭火送到幼儿园。

在这些琐事里,小林慢慢变得“成熟”,懂得了人情世故。书中有一段关于小林做梦的描述:

他梦见自己在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软舒服,度日如年。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又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他在面对生活中不断袭来的琐碎时,并没有想过反抗或者说无力反抗,而是慢慢学会习惯和适应,甚至不惜以个性的丧失和崇高理想的消解为代价,加入一地鸡毛的生活洪流中。

这恰恰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人们在面临世俗琐事下不堪重负的无力感时,往往选择加入其中,从而“改变生活”。

人们总在主动或在被动中,渐渐地适应外部环境。即便是很重要的面子问题,在有需要的时候也习惯了放下。而这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恰恰就是生活的本身。

结语

《一地鸡毛》通过对小林一家生活的写实描写,讲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中的挣扎与沉沦的故事。

刘震云《一地鸡毛》:生活,是一个人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过程

罗曼·罗兰曾说: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是很多时候它没有轰轰烈烈的跌宕起伏,更多的只是乏味的、单一的家长里短。而发现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又何尝不是生活的本质呢?

在当今越来越强调个体性和自由性的社会,要如何处理自身与大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在生存状态和生活的价值追求之间寻求平衡,恐怕是当下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课题。小说便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探寻自由人性可能途径的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