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所谓的“乌台诗案”究竟是那首诗?

 红尘叶翁 2019-12-22

北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二十九日,被囚御史台狱一百三十天的苏轼终于获释。两个月以后,这位北宋最伟大文学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凄然离开汴京城。震惊北宋朝野的“乌台诗案”,就此告一段落。

“苏轼哪首诗引发乌台诗案”的话题,也常津津乐道。但细看来龙去脉,这事儿其实和写诗关系不大。这又不是满清,作为对文人最宽容的宋朝,尚且没有这种文字狱。

所谓的“乌台诗案”究竟是那首诗?

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东坡从徐州调动到湖州。苏东坡在徐州期间,因为带领军民抵御大洪水,颇受神宗的赏识。就把他调到湖州。苏东坡按照惯例,得写一份思想汇报,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忠心和感谢之情,

但是就是这份《湖州谢就任表》,却叫御史中丞李定“嗅”出了滋味:这位李定成人是王安石的书童,曾因不守母丧遭世人诟病,却也因力挺“王安石变法”疾速升迁。

苏轼与这“不贤子”,本来也无过节,但苏轼曾写文赞誉北宋贤子朱寿昌,心虚的李定却为今生出了“难不成正在说我”的联想,竟就这么结了梁子。

所谓的“乌台诗案”究竟是那首诗?

也就是说这就是一个不贤人的妄想,跟统治者的文字狱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老赵家虽然有各种不好,但是对文人却还是够好。

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了因为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政治斗争。

因为当时“王安石变法”正炽热促进,一贯对于“变法”颇多定见的苏轼,又是几位朝中重臣子的眼中钉。李定就立即上蹿下跳了,先是伙同舒亶、何正臣子同等僚,负责正在宋神宗当面添枝接叶,给苏轼扣上“托事以讽”“诽谤朝政”等大帽子。

蔡确王珪等宰执重臣子也暗自“助力”,终究叫宋神宗下了御批,将苏轼从湖州押到京城坐牢。

所谓的“乌台诗案”究竟是那首诗?

也就是苏轼不过是一场王安石变法杀鸡儆猴的一只鸡罢了,什么叫改革,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是要流血牺牲的,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

也正因为北宋这个对文人很宽容的时代,苏轼这个保守派的干将才没有死,而仅仅是被贬谪了。

八月十八日,苏轼被解到京城,投入御史台狱。两个多月的“根勘”审理,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御史台严刑拷打,昼夜逼供,真是“诟辱通宵不忍闻”。最后,李定等人强加给苏轼“四大罪状”,请求宋神宗处死苏轼。

所谓的“乌台诗案”究竟是那首诗?

宋神宗面对御史台的奏报,心里也着实犯难。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曾有遗嘱:除了犯叛逆谋反罪,一概不杀大臣。李定等人必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上下,舆论哗然,认为苏轼未犯叛逆罪,不该重处。

由于各方面的营救和舆论压力,促使宋神宗产生宽贷苏轼,从轻发落的念头。最终,苏轼得轻判,以“蒙恩责授黄州团练副使”结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