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老刘tdrhg 2019-12-22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文/陈庆江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云南的地理环境多样性特征突出,各历史时期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得甚为典型,而云南历史发展的进程又曲折跌宕。这样,就形成了云南历史地名丰富、复杂的情形。在文化视野下对云南历史地名作一番考察,颇有意义。这是一个大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这里仅从几个方面略谈一谈。

1 地名的文化意义及其在云南地名中的体现

01 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们为了便利自己的生产和生活,赋予自然地理实体或人文地理实体的名称。

地名是由人们命定的一种符号,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地名有读音,有用某种语言文字表现的形态(若未产生文字,则为例外)。而且,人们都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不论其含义简单还是丰富,深奥还是浅显。因此,地名这种具有符号性特征的事物,它的诞生过程和属性,决定了它天然地就是一种文化符号。

地名文化内涵中最为核心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名的义。义在地名的各要素中显得最为复杂。我们怎么知道地名的义呢?一般是通过口耳相传、文献记载、研究等途径。但是这些途径常有缺略或讹误的情形,于是相当多地名的含义和内容在地名诞生后或长或短的时期中,逐渐变得含混模糊甚至完全不清楚。因此,地名的义在地名研究中十分重要,而又极其艰巨。以我们非常熟悉的云南、昆明、曲靖等几个地名为例,它们的义就仍是一个学术问题,尽管有一些记载,有一些线索,有古今对其含义内容的一些解释,但却仍很难作出定论。“云南”最早是作为县名出现,西汉始设云南县。《续汉书·郡国志》注引《南中志》说:云南县“县西高山相连,西北百数十里有山,众山之中特高大,状如扶风太乙,郁然高峻,与云气相连接,因视之不见,其山固阴冱寒”。近代以来有些学者将此山考为鸡足山。明代谢肇淛《滇略·版略》大理府云南县注谓:“汉彩云见南中处也,遣使迹之,遂置云南县”。其实,现今比较流行的“彩云之南”说只是关于“云南”的多种解释之一,至于多种解释中哪一种是其本来的含义,至今似难定论。今“昆明”之名源于《史记》,其《西南夷列传》记载:“自同师以东,北至叶榆,名为、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昆明”作部族名称或地域名称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含义是什么却不清楚。后世有多种解释,其中有用汉语义解释的,显然不成立。元代设曲靖路,《元史·地理志》说它“居故曲、靖州”,因名气曲、靖二州为唐代所设政区,其地域经考证在今昭通境,元志误指,而且“曲”、“靖”之意唐代文献无记载。再举一个例子,汉武帝时以今滇池盆地为中心设置益州郡,其所辖共二十四县滇池、双柏、同劳、铜濑、收靡、连然、俞元、谷昌、秦臧、建伶、昆泽、叶榆、邪龙、味、律高、弄栋、不韦、云南、嶲唐、比苏、贲古、毋掇、胜休、来唯。这些县名的含义,绝大多数基本上已经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我们今天完全不知其含义,或者不能完整准确解释其含义的云南历史地名,有相当的数量,此不赘举。因此,从研究的角度上说,关于云南历史地名含义的探索还需要继续下大功夫,值得人们重视。

地名的含义在地名存在的历史时期中,往往会发生或多或少的衍变。有些地名在原有的含义之外,又被人们赋予了-些新的含义。有些地名的本来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部分丢失了,另一方面却叠加上了某些新的含义。也有些地名,由于地理实体的变化或社会历史背景的变迁等,基本上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地名的义尽管重要,但人们在日常使用地名的时候,即使对其不关注、不知道,也往往没有太多影响,因此造成人们经常面对很多地名却不明白其含义内容的普遍现象。

02 云南历史地名的文化意义

1.云南历史地名储存云南历史。地名是一种历史印记,一个个地名的来历、含义、命名过程和演变等都对应着一段段鲜活具体的历史,每一个地名都储存有或多或少、或宏大壮阔或细微平静的历史。当然,很多地名所储存的历史,由于时代的变迁、文献记载的缺略等原因,后世难以考知,或者变得模模糊糊。这里略举几个例子:云南历史上有一个政区地名叫益州郡,它的政治中心在滇池县(治今晋宁县晋城)。通过考察历史可知,西汉武帝时“开西南夷”,多次派遣使臣到今四川、云南、贵州的一些地区进行政治活动,并配合以一些军事行动,最终将这一片区域纳入西汉王朝的版图,设置了若干郡县,其中之一即是益州郡。设置益州郡的时间为元封二年(前109年),这之前西汉朝廷使臣的活动未能使滇王归附,于是这一年汉武帝下令征发巴蜀兵士先进击与滇国相邻的劳浸、靡莫等地区,接着“以兵临滇”,滇王这才归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同时设置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今天云南的省会叫昆明是从蒙元时开始的。《元史·地理志》记载,蒙古宪宗四年(1254年),蒙古军队征服滇池地区后,设立昆明千户,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为昆明县,以后直至1953年以前大部分时间内皆名昆明县。再查阅《元史·兀良合台传》,与设立昆明千户相联系的那一段历史就更是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公元1254年的秋天,蒙古兵自滇西攻至押赤城(即今昆明城)。当时城濒临滇池,三面是水,“既险且坚”,“选骁勇以炮摧其北门,纵火攻之,皆不克”。于是采用一边鼓乐齐鸣,一边命兵士攻城,攻一阵停一阵的办法,前前后后七天,待守城兵士极度困乏时,于夜间派部队突入城内,“乱砍之, 遂大溃”。接着,又将大理国王段兴智追至滇池边而擒住,并于数日内消灭了段兴智的余部。昆明千户这才得以设立。

总之,地名储存了人们对其所指称的地理实体的认识历程、开发情形等方面的历史。

2.云南历史地名反映云南地理。实际上,地名是一种地理简码。它们有的是对地理特征的生动描述,如明代文献就已记载的黄泥河,以河流水文特征得名。有的标举出区域内标志性的地物,如西汉设滇池县,以滇池为名。元代设元江路(明改元江府,清降为直隶州),以境内元江得名。1915年改他郎县置墨江县,以纵贯县境中部的阿墨江得名。1952年置盈江县,以大盈江流贯县境得名。有的反映了地物或地域的地貌特点,如清雍正间置恩乐县(今为镇沅县人民政府驻地,名恩乐镇),傣族语“恩乐”意为地貌形态如同大船。有的表明那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植被状况、物产等,如元代在今陆良县境设有芳华县,《元混一方舆胜览》明确记载:“芳华县,四时皆春,故名”。有的表示了地物或地域的地理位置,如1954年改缅宁县为临沧县,以东临澜沧江得名;1950年改新民县为元阳县,因处元江南岸得名(中国古代以阴阳表示方位习惯上是“山南水北为阳”,反之为阴。云南的元阳、昆阳等为反用)。

昆明西山以在城西得名;明清云南府城的小西门位于今昆明人民中路、东风西路、大观街交汇处,以后那一片地方即称小西门,至今为大家熟知。今玉溪市多数县的名称皆反映地理,在云南比较典型。元代置新兴州,1913年改置 新兴县,1914年改名休纳县,1916年改名玉溪县,以境内最大河流玉溪大河为名。唐朝置绛县,南诏改为江川县,江川意即古绛县坝子。元代置澄江路,明改澄江府,今有澄江县,以境内抚仙湖澄碧清澈得名。南诏置通海都督,治通海城,一说今杞麓湖原名通海湖,故名。今峨山县由古代的嶍峨部、嶍峨州演变而来,以嶍山、峨山得名。元代设易门县,彝族语“洟”为水,县西有泉,名洟源,其坝子即称渍门,后写作易门。元江如前所说。

3.云南历史地名承载命名者的观念、思想、文化程度等。地名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某种思想、观念、制度,透示出命名者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程度。例如,不少古代的政区地名寓含明确的政治理念。汉晋时期在今砚山县设置宛温县,东晋时为了避当时权臣桓温之讳改名宛暖。今罗平县原名罗雄州,明万历年间平定当地土官叛乱后,改名罗平州,既寓平定叛乱之意,又含稳定、平安之意。清雍正年间设宣威州,含有宣扬封建朝廷、君主威德之意。按生肖命名的集市,在我们云南有很多,是生肖文化和商贸文化的结合。有些地名因宗教传说而得名,反映的是宗教文化,如勐腊县勐腊镇有个勐润村, “勐”为地形平坦的地方,“润”为跨越,传说佛祖从塔庄匡一步跨越勐捧,落脚到这个坝子中,故名。圆通寺、感通寺这样的名称本身传达的就是佛教观念。解析至今仍保留的云南驿(在祥云县)、黑林铺(在昆明西郊)腰站(在禄丰县)等等地名,我们就能了解古代的交通制度。昆明滇池西岸的山名西山,今昌宁县者者街清初名黄狗村,武定县东北境有座山名大黑山,这类地名通俗直白,蕴含的是大众文化、乡村文化。昆明西山又名太华山,大理苍山十八溪名有霞移溪、莫残溪、葶溟溪等,这类地名当然不可能是一般老百姓命名的,它们是士大夫文化、文人文化的产物。

4.云南少数民族语地名是云南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探索民族状况的线索。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语地名数量众多,类别丰富。以云南来说,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地区,现今有25种世居的少数民族,她们基本上都保留了以本民族语言命名的地名,在全国是民族语地名语种最多的省,被称为民族语地名的百花园和“地名博物馆”。据1983年的全国地名普查和后来的补查资料,云南全省的地名约近27万条,其中约有25万条为民族语地名。实际上的比例可能比这还要高。全省一百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没有民族语地名的仅有滇东北的绥江、水富两县。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彝、傣、壮、白、哈尼、藏、傈傈、纳西等族的民族语地名,其中彝语地名和傣语地名达到一万多条,另外一些民族的民族语地名在一千条以下。这些地名,大多数都是历史上形成的。

云南民族语地名所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值得深入研究,大力挖掘利用。它们往往是民族分布和民族迁徙的指示牌。比如,德宏州和西双版纳州傣语地名广泛分布,文山州壮语地名随处可见,这与今天的民族分布正相吻合。现今的元谋县傣族人口很少,但是全县1200多条地名中,傣语地名达300多条,占四分之一。经过调查研究,人们知道元谋坝子历史上曾是傣族聚居的地方,只是后来迁走了。滇东北宣威、会泽等县市的一些村寨名为彝语地名,然而这些保留彝语地名的村寨如今很多已全是汉族人口居住。今怒江以西较广阔的区域内,分布着高黎贡山、高良工山、高丽共、高日硔等若干类似的地名。实际上,它们是异地同名,不同时代译写略有差异。高日是景颇族的一个家支,景颇语“硔”即地方,高日即景颇族高日家支居住的地方。不同地方的同一地名,反映了景颇族高日家支的迁徙状况。

它们是当地民族环境特征和生活情态的写照。例如,富源县有个村子名古敢,水族语“古敢”意为箐林中有泉水。屏边苗族自治县玉屏镇有个村子名阿诺诺,苗语“阿诺”为潮湿,“诺”为日照短,意即潮湿且日照时间短的地方。瑞丽市勐秀乡热敏政府驻地傣语名广卡,意为茅草坡,景颇语名班甲,意为放牧地。蒙自县芷村镇有个查尼皮村,彝语“查尼”为朋友,“皮”为聚会,意即朋友相聚的地方。

它们是民族语言的活化石,是各民族人民思想、观念的印痕。例如,通过探究民族语地名,我们可以了解民族语言的一些演变情形。不少傣语地名与佛教传说、佛教观念有关,很多彝语地名反映了彝族民众的环境意识和思想。

现今云南县级以上政区地名中,有一些是古代产生的少数民族语地名。今马龙县元代至元年间设马龙州,源自彝族语麻笼,“麻”为兵,“笼”为城,意即驻兵的城。今景东县元代至顺年间置景东府,傣族语称景董,“景”为城,“董”为坝子,意即坝子边的城。今耿马县的前身,是明朝万历时期设置的耿马安抚司。傣族语“耿”意为地方,“马”同汉语马,意即跟随马找到的地方。今武定县元朝至元年间置武定路,武定为“婺甸”的转音。“婺”即指大理国时期的罗婺部,这里为其活动地域,彝族语“甸”为坝子,意即罗婺部居住的坝子。(另说元以武功平定,故名。)今云龙县大理国时置云龙赕,元至元间改置云龙甸军民府,旋改为州。“云龙”源于彝语,意即水城。(一说因冬季澜沧江上云雾如龙,故名)。今孟连线南诏至明时期有“茫天联”、“木连”、“孟琏”、“勐脸”等异写,傣语“孟”为地方,“连”为找到,意即找到的地方。

5.云南边境地名是主权的铁证和象征。我国现今的边疆、边境地区,保留了一系列古代时期产生的地名,它们是中原王朝在边疆地区进行统治的历史见证,是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比如,明代后期在滇西边境战略要地设了神户、万仞、巨石、铜壁、铁壁、虎踞、天马、汉龙等八关,神户、万仞、巨石、铜壁四关遗址今仍在盈江县境。明代在今屏边苗族自治县治设大窝关。清雍正年间在今马关县治设马白关,当地多白马,壮族语倒呼为“马白”,因名。乾隆年间在今河口瑶族自治县治设河口卡,后来升为河口汛。今麻栗坡县边境的大卡为清光绪中抗法战争期间所设。

2 丰富、复杂的云南历史地名

01 云南历史地名

(一)云南历史地名的简要图谱(以文献记载为主)一般地说,地名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逐渐诞生的。与其他区域一样,云南地名的历史很久远,先秦时期肯定产生了大量的地名,只是我们现今已无从知道。

云南历史地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司马迁的《史记》,主要又是其中的《西南夷列传》。这篇文献中记载了滇池(古代留存至今时间最长的自然地名)、滇国、叶榆(今大理洱海周边)、同师(今云南西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一片区域的名称)等地名。如果以汉文文献记载来考察,那么,汉代以后,总体上随着时代的演进,地名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这其间,有几个时期特殊一些,南北朝时期、隋代、大理国时期,文献记载的地名都比它们之前的时期要少一些。主要原因,一是这几个时期或者无反映地名的核心文献,如大理国。二是文献基本上只记载了政区地名。三是政区设置的数量减少了,如隋朝。

古代留存至今时间最长的政区地名为汉代的几个地名。西汉置有云南、连然、双柏等县,“云南”元代以后演变为省名,今安宁主城区名连然镇,双柏县今仍名。东汉置永昌.郡、永平县,永平县名至今未变,“永昌”作为专名亦仍保留。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地名,留存到今天的有一些,但不多(如晋宁、安宁、曲江等)。南诏、大理统治时期的地名,留存到现今的更多一些。最多的是元明清三朝的地名。 由于篇幅所限,各历史时期地名的概况从略。

02 云南历史地名命名方式举隅

云南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丰厚,自古而今诞生了丰富多彩的地名,形成了一座庞大的地名宝库。梳理、总结云南历史地名,其命名的方式多种多样,这里择要概说几种:1.以地物或地域所处的方位命名。通常采取相对方位命名的方式,即以某-地物或地域为参照,按被命名地物或地域与其所形成的相对方位进行命名。

这种命名方式又分为显位定名、隐位定名等类别。显位定名即直接使用通常表示方位的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等来命名。政区、居民点、城市街巷、自然地理实体等类地名中,以显位方位命名的很多。云南历史地名中也有不少,此不一一列举。

隐位定名即以隐含的方位进行命名。具体说来又分几种情形。一是以阴阳表示方位。先秦文献中已记载了许多以“阴”、“阳”命名的地名,西汉时《春秋谷梁传》中首先总结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原则,反之则为阴。后世直至今天,以阴阳命名的地名较为多见。偶尔有与“山南水北为阳”的习惯用法相反的情形。元阳、昆阳当属此种情形。二是以八卦或左、右、前、后表示方位。八卦中,震为东方,巽为东南,离为南方,坤为西南,兑为西方,乾为西北,坎为北方,艮为东北。地名中有用八卦命名的,具有示位的含义。以“左”、“右”、“前”、“后”命名的地名也不少,如左所、右所、后所、前卫营等。通常,它们的方位是确定不变的,即前南后北左东右西;民间小区域内使用时也有表示相对方位的情形。三是以地物或地域的某部位表示方位。如用口、门、源、隘等表示方位或位置,海口、海门、河口、洱源、剥隘等地名即是。

2.以地物或地域的形状、色彩等特征命名。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地名比较普遍,其中又以自然地理实体地名居多。古代文献中把以形状命名这种方式表述为“物像(象)受名”、“以状取目”、“以形得名”、“以形似名”等。1935年置砚山县,以县治西北有山形状如砚台而名。以色彩命名的地名如黄泥河、老黑山、白水江、红岩等等。明清以来即称长江.上游为金沙江,因历史上曾沿江取沙淘金,故名。

3.因某一历史事件而得名。某地发生了某-较特殊典型并对当地产生一定影响的历史事件,于是人们以这一事件的整体或部分情节为背景,对那一地方进行命名,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地名中常见。此举两例我省历史地名:今嵩明县大理时置嵩盟部,其得名一说因汉人与乌、白蛮会盟于此,一说因诸葛亮南征时与各少数民族会盟于此。今下关将军洞,以唐朝天宝年间李宓征南诏得名。天宝十三年(754),剑南留守李宓率大军征南诏,战于西洱河边,全军覆没。到明代,当地白族民众为李宓塑像立庙,尊为本主,尊号“龙尾山泉济利将军”。俗称将军洞。4.以姓氏、人物名命名。我国姓氏较多,小农自然经济长时期发展,宗族文化特征浓重,名人崇拜观念普遍,首领权威突出,如此等等,就使得地名中以姓氏命名的很多,以人物名命名的也常见。姓氏地名分布广泛,最多见的应数村庄名,此外有山地名、地域名、地片名、政区名等。如昆明金汁河畔的董家湾,以清末有数家董姓农民居住而得名。唐代初年置姚州及附郭姚城县,治今大姚县旧城,以其地人多姓姚而名。以人物命名地名,一般都是著名的、重要的、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地名,主要是为了纪念,当然有的也仅仅是政治因素。云南现今的政区地名中,以人物名得名的有若干,例如今寻甸大理时名新丁部,以部族酋长名新丁为部名,后衍变为寻甸。今弥勒县南诏时名弥勒部,《元史·地理志》记载:“昔些莫徒蛮之裔弥勒,得郭甸、巴甸、部笼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弥勒”。师宗的得名与弥勒类同。

5.以命名者的愿望、意志命名。我国古今地名中,有不少地名寓含命名者的美好愿望、特殊意志。这里略举数例:南诏置拓东节度,《资治通鉴》唐大中十二年(858)胡三省注:“言将开拓东境也”。清雍正年间分原沾益州地另置宣威州,以州城外有宣威关得名,同时寓含宣扬大清朝廷、皇帝威德之意。清雍正年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取“昭明宣通”之意。

6.以生肖或数字命名。云南有不少以十二生肖或者数字命名的集市名、村庄名。它们的通名一般为“场”或“街”。明清文献中记载的这类地名已非常多,它们的分布地域也很广阔,省内很多区域都有,其中以滇东北的曲靖地区、滇中地区数量较多。它们的产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小农经济为主体,另一方面商品经济又有所发展,集市贸易由此而不可或缺。而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又决定了交易半径和交易周期的必然存在,于是,或经自然发展,或经政府推动,或二者合力,集市贸易地点应势而生。一片区域内的若干集市贸易地点,它们的名称很多以集期属相为名,因为生肖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方便各阶层民众,能够得到普遍认同。也有的地方,一定区域内的集市贸易地点,以数字顺序为名。例子很多,不赘举。

7.以物产命名。因某种物产得名的历史地名,在云南各地都有不少。此举数例:明清车里宣慰司所辖若干版纳中,即有勐腊。后设勐腊县。傣族语“勐”为地方,“腊”为茶,意即产茶的地方。元代即设元谋县,傣语“元”为飞跃,“谋”为马,以产骏马得名。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振太乡政府驻地名太和街,1919年曾设泰和县佐,傣语“太”为棉花,“和”为箐,意即种过棉花的箐边。今祥云县米甸街明清时作米甸或你甸,白族语名聂赕,“聂”为白银,“赕”为坝子,意即出产白银的坝子,以其北面的天宝山古时产银得名。

8.因传说或祥瑞现象而得名。中国人自古喜祥瑞,而各类富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民间文化中尤其具有生命力。由此而产生的历史地名,在云南并不少,其中又以因传说而得名的地名为多。此仅举一例,唐代文献《蛮书》已记载金马山、碧鸡山。《蛮书》说,“土俗传云,昔有金马,往往出见”。《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引王异碑记说,碧鸡山“昔有碧凤翔.翥于此,讹为碧鸡,因以名山”。以后很多文献基本都沿袭了这种说法。显然,这两山的得名既有祥瑞的因素,也有传说的色彩。

此外,尚有其他一些命名方式,不再赘说。

3 云南历史地名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重视和加强云南历史地名的保护、利用地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如前所述,它们具有特定的内涵和多方面的科学价值。我国地名浩如烟海,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广博丰富深厚。在2007年第9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暨第24次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上,地名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无疑是这一遗产的大国。从2004年开始,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就组织成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前已经编制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地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一是要切实实施保护,尽量避免地名的过多过快消失,严肃、慎重地对待地名的更名问题。有的还要进行抢救,比如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城市和乡村的一些地方发生了沧桑巨变,自然和人文状况都不再与历史上相同,那里的地名就可能需要进行抢救,并争取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某个地方的面貌变了,名称是可以继续使用的。此外,要重视和加强对地名的研究,深入认识它们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利用它们的文化价值,弘扬它们所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意识。

对云南历史地名这样一批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在研究.上应该投入必要的力量,在保护或抢救上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这方面的意识,在挖掘和利用上可以多想办法,多创路子。

02 南近年政区地名更名的一些典型例子

云南政区地名更改的现象,西汉就已出现,以后各朝代常有,当今也时有发生。这些更名行为,有的具有合理性,值得肯定,而有的则不成功,留下遗憾和教训。而地名的更改,在一个层面上,是一种文化行为,属于一种文化变迁现象。

这里,我们列述一下近年云南政区地名更名的几个例子,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

1.引起较大争议的政区地名更名案例举隅

石林彝族自治县:原名路南彝族自治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路南州,1913年改路南县, 1956年设路南彝族自治县。“路南”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其为民族语地名,有着700多年的历史,命名科学而富有特色。但前些年改了,主要动因是要打天下奇观石林这张牌。可是,原名既有历史,又突出地理,还蕴涵民族文化,这不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名称吗?

1998年10月8日,国务院批准改今名。

香格里拉县:原名中甸县。1997年,经一些人论证认为,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很多方面,与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述的“香格里拉”十分相似,遂决定申请改名。2001年 1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今名。它被很多人认为是改名的成功典范,赢了四川,而且据说这品牌在不断升值,因此很是感到骄傲。但若从另一角度看,原名的历史、地理、文化呢?明代其地称忠甸,有人说忠甸不好,其实那是望文生义。其为纳西语,意为酋长居住的地方,或饲养耗牛的地方。乾隆二十一年(1756)置中甸厅。1913年改为中甸县。地名在其存在过程中是可以赋予新的涵义的,是会叠加上新的涵义的。如果我们继续使用中甸这个名称,同时又赋予它一些新的含义,有什么不好呢?

2.政区地名更名的成功案例举隅

普洱市: 1950年置宁洱专区,1951年更名普洱专区,1955年改思茅专区。1970年改思茅地区。2003年撤地建市,名思茅市。2007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普洱市。

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具有充分的理由,合理应用地名更名规则,符合地名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主旨。

第一,普洱一名具有历史依据。南诏时置步日,大理时称步日部。《元史地理志》元江路有步日部,《经世大典,招捕录》作“普日”。据《经世大典·招捕录》等,元置普日思摩甸长官司。明代已有“普耳”之名,地属车里宣慰司。如《万历云南通志,羁縻志》“贡象道路” 载:自车里司,“行二日,至车里之普耳,此处产茶,一山耸秀”。《读史方舆纪要》已作“普洱”,其载:“普洱山,在(车里)司北”。清设普洱府,为滇南重镇。《清史稿.地理志》普洱府载:“明,车里宣慰司,属元江府”。“康熙三年 (1664) ,调元江府通判分防普洱”。“雍正七年 (1729) 裁通判,以所属普洱等处六大茶山及橄榄坝江内六版纳地置府”。“逛南道 治所,普洱总兵驻”。清雍正中设思茅厅,隶属于普洱府。(清史稿.地理志》记载:思茅厅:“明,车里地,名思茅寨。雍正十三年(1735)设厅治,分车里九土司及攸乐土目地隶焉”。

第二,“普洱”之名命名科学,含义美好而富有诗意。其为哈尼语地名,“普”为寨,“洱”为水湾,意为水湾寨。而且也符合名从主人的原则。

第三,“普洱”一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使用方便,有利于对外交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文化等与“普洱”一名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国内其他地方的人们、东南亚、日本等国家的人们也普遍熟悉和认同“普洱”一名。

第四,恢复“普洱”一名为二级政区地名专名符合地名相对稳定的规律和原则。这是把这片地方原来的帽子重新给它戴上。另外,这也适应了现实需要,有利于建设和发展包括茶文化、民族文化、交通文化等在内的普洱文化。

恢复“普洱”之名有没有借此做“ 普洱茶”文章的因素?这是肯定的。但根本的是改名合理不合理的问题。改名对了,而它对经济文化发展又具有积极意义,这不是两全其美吗?我们反对的是不讲地名科学和原则,为了所谓的经济和文化乱改名。

芒市:1913年设芒板弹压委员和遮卯弹压委员。1915年改设芒遮行政区,1929年又改为芒遮板设治区。1934年改为潞西设治区,以其位于怒江西侧,怒江亦名潞江,故名。1950年设潞西县。后改潞西市。2008年,潞西市政府向省政府提出改名芒市的申请,后经专家论证会论证,取得共识,同意将路西市改名芒市,报请国务院批准。现已获批准,正式更名。

第一,芒市一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以些乐城(今芒市)为中心的地区称茫施、茫施蛮。樊绰《蛮书》记载:茫施类属于茫蛮部落,“茫是其君之号,蛮呼茫诏”。《新唐书南诏上》记载:“茫蛮本开南种”,“永昌 之南有茫天……茫施,大抵皆其种”。元设茫施路,《元史·地理志》载:“茫施路:在柔远路之南,泸江之西……即唐史所谓茫施蛮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亦载茫施路。明代先设茫施府,后改芒市御夷长官司。“芒市” 写法至今不变。《明史·地理志》记载:“芒市御夷长官司:元茫施路。洪武十五年(1382)为府,后废。正统八年(1443)四月改置”。《肇域志》记载:司境“有永贡干、孟契二山,皆高大。夷酋立寨居之,以为险要。下有芒市河”。《读史方舆纪要》所载同此。《(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正德)云南志》、《(天启)滇志》等皆载有芒市河。今自东北而西南流经城西的河流仍称芒市河。

第二,芒市是长期使用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德昂语“芒市”有两种解释,其一为德昂族首领的名号,意为 金玉”。其二意为“山脚下的坝子”或“只能赎回来的地方”。傣语意为虎寨,这片地方是虎图腾部落聚居之地。或说“傣语称劲唤,意即黎明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云南省》)。今德宏境有许多称“芒XX”的地名,多为傣语地名,“芒”意为村寨。

第三,芒市是重要的边境地名。近代以来,它多次出现在外交文件上。至今一般的对外交往中,人们多使用它,东南亚等国家的很多人熟悉“芒市”而对“潞西”感到陌生,其影响力和知名度不言而喻。作为重要的边境地名,应该给予特殊的重视。

第四,潞西市改名芒市,是当地傣族、德昂族、景颇族及其他民族群众和领导的意愿,符合人们的习惯叫法和情感要求,因而也就符合了名从主人的原则。

文化视野下的云南历史地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