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晋末帝北迁路经地名考

 老刘tdrhg 2019-12-22

太宗会同元年(943年) ,后晋末帝石重贵被契丹掳而北行。据欧阳修所撰《新五代史》记载:

末帝等“自幽州北行十余日,过平州,山榆关,行沙碛中。......又行七、八日至锦州,......又行五、六日,过海北州,至东丹王墓,遣延煦拜之。又行十余日,渡辽水,至渤海国铁州。又行七、八日,过南海府,遂至黄龙府。”

本文即对这些地点逐一考稽如下。

(一)平州。

这是晋帝发“幽州”,经“蓟州”(今河北蓟县),所临之首关重镇。唐时为范阳“卢龙军”治所。《旧唐书》地理志:范阳节度使“统平卢、卢龙二军,榆关守捉,安东都护府。”

其中“平卢军”治“营州”(今朝阳),而“卢龙军”即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故《旧唐书》注此条云:“卢 龙军在平州城内,管兵万人、马三百匹”。

此设“卢龙军”,即今河北“卢龙县”的由来。“平州”卢龙军,自唐、五代以来,沿设千余年而历久不衰。故地即今河北省卢龙县治,是

后晋末帝北迁路经地名考

河下游的交通重镇。

(二) 榆关。

古又称“临榆(渝)关”。当以东汉以后南迁的辽西“临渝县'得名。

《契丹国志》记载:“幽州北七百垦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千倾堂书目》引《大元混一舆地要览》则记载“离营州东行六十里至渝关,三百八十里至锦州”。

由上条“营州”为今河北昌黎比定,其“东行六十里”之渝关,正在今河北省抚宁县之榆关镇。榆关之名,自隋、唐以来古今相沿。惟唐时所设“渝关守提”。

据《武经总要》等记载,应在“平州(今卢龙)东北百九十里。”其地适为今山海关之地。辽、金时的“渝关”以交通地理和谮行程录厘定,实在“营州东六十里”的今抚宁县榆关镇无疑。明以后始筑山海关长城口,又复设于隋、唐时“渝关守提”要隘。

自此,山海关内由古“平州”东六十里的“榆关镇”,则做为交通枢要而沿用至今。《新五代史》中晋帝当年“出榆关,行砂碛中”,正是指今山海关内外的傍海道,行抵渤海西岸之沙塞之路。

此道所以砂碛盈塞,是因为自两汉海浸后,重新恢复傍海陆路交道而形成的退海沙砾,至今仍有遗踪。

(三)锦州。

自辽代设建制以来,古今无异。即今小凌河下游之锦州城,为辽西傍海的关城重镇。

《辽史》 地理志:“锦州,临海军,中,节度。本辽东无虑县。有大胡僧......淘河岛。”辽志中“锦州临海军”所辖的“淘河岛”,在《金史》地理志锦州兴城县条中记为“桃花岛”,“淘河”、“桃花”,二者应为谐音相误。

故《金史.地理志》“兴城县”条:“辽严州保肃军县故名。皇统三年废州隶锦州,有桃花岛”。严州在辽时属锦州所领,其境内的“桃花岛”,今仍旧称。

其他位于兴城菊花岛东北海面,它与今锦州城内的辽代大广济寺塔,遥相对映,为辽西千年古城锦州的史证之一。

(四)海北州。

辽代海北州,治“开义县”。《辽史.地理志》记载:州“地在闾山之西,南海之北,初隶宜州,后属乾州。”此条中之间山,即医巫闾山;南海,指今渤海。

当代考古发现亦证明,在义县南四十华里的七里河乡开州城村,确有辽金古城址。其地处大凌西岸的“闻山之西、南海之北”。今村名“开州城”,应缘辽代海北州“开义县”而来。

早年于开州城古庙中曾得金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开州屯古寺钟”碑一-甬。碑称“开义县净胜寺碑”,其中碑文有:“得之于宣和玉宇之间,诚寺之镇也”。

证明开州城之古钟,应为北宋宣和年间,徽、钦二帝被掳北行经此城所留之物。可见“开州城”适为宋、辽之际的辽西交通必经之地。后晋末帝重贵与北宋徽、钦二帝,俱经此城,又东渡凌河和辽河而北徙“黄龙府'和“五国头城”。

(五)“东丹王墓”。

石重贵北迁,”过海北州,至东丹王墓“。“东丹王墓”,即辽代“东丹王”耶律倍(小字图欲)之陵墓,史称“显陵”。

《辽史·地理志》载:“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人皇王性好读书,不喜射猎,购书数万卷,置医巫闾山绝顶,筑堂日望海。山南去海一百三十里。

大同元年(应为会同元年),世宗亲护人皇王灵驾归自汴京。以人皇王爱医巫闾山水奇秀,因葬焉。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做影殿,制度宏丽。”从辽志记载:

其一,陵寝应靠近东丹王生前购书建堂之所,即医巫闾山绝顶之“望海堂”。而今医巫闾山之“绝项”,为海拔866米的北镇、义县交界处之“望海山”。

其山名与东丹王所建“望海堂”暗合,且山南去海恰为百余里。两者应有地名渊源。疑“望海山”即源于“望海堂”。

其二,辽世宗耶律阮亲葬其父于医巫闾山,陵寝应就“望海堂”较近,如此方可遂其父“爱医巫闾山水奇秀”之夙愿。这也应是确认东丹王“显陵”位置的重要因素。

参证近年考古发现,在北镇县西北富屯乡“龙园“村西北约六华里的“琉璃寺”,发现有占地二万平方米的大型辽代建筑址。

遗址周围群峰环抱,西靠“望海山”主峰。有石筑墙基,并散有大量辽代琉璃瓦等建筑饰件。

《辽史·地理志》记:显陵“山形掩抱六重,于其中作影殿,制度宏丽”。两相参较,可以互相印证。

九七O年于北镇龙冈发现的辽秦晋国妃墓志记载:“有诏于显陵开魏国王玄堂而合

后晋末帝北迁路经地名考

焉”(《全辽文》卷八)。

因此可断定北镇龙冈西北之“琉璃寺”遗址,即为辽代东丹王耶律倍之“显陵”。

(六)铁州。

晋帝过“海北州”和“东丹王墓”,“又行十余日,渡辽水至渤海铁州”。明确记载了“铁州”应在辽水之东。

《辽史·地理志》铁州条:“本汉安市县,高丽为安市城。......统县一:汤池县。”辽志中的“汉安市县”故城,据考证为今营口县汤池堡北五里英守沟古城。故“铁州”,应置于今辽阳南海城与营口(大石桥)之间。

其州治“汤池县”,今仍称为“汤池堡”,《五代史记》记载石重贵所行之“铁州”,以方位判定,应即辽初统有渤海故地的东丹国”耶律倍之'铁州”其地既非旧渤海之境,亦非渤海之州。

《明一统志》记载:“安市废县,在盖州卫东北七十里,故铁州,金为汤池县。”今汤池堡古城,正在盖州镇(盖县治)东北约七十里,属营口县。这里早年已有辽金古城勘见。

九八O年春,笔者赴该城实地考察,据乡人言,古城址早年曾发现过有“铁州”字样的石刻(已佚)。这与古城方位两相印证,说明当年铁州附郭的“汤池县”,应是今“汤池堡”的由来,古今相沿不辍。

汤池自古为辽南海、盖间之交通孔道。汤池北五华里汉代之“安市县”(英守沟) 故城,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即是辽东郡首府“襄平”至“平部”间的交通重镇和军旅要途。

(七)南海府。

晋帝北行所经的“南海府”,从行程方向看,应指辽代“海州”之“南海军节度使”治所。有人以为即渤海国之“南海府”,实因《五代史》和《辽史》之误所致。

《辽史·地理》志:“海州南海军,......渤海号南京南海府”。考古证明,渤海“五京”之一的“南海府”,在今朝鲜半岛北部的镜城附近。

这与晋末帝所经的“南海府”,相距遥远,不可混同。石重贵所经的“南海府”,应即辽初之“海州南海军”之地,即今辽宁省海城市(县)。直至明代,该地仍设为“海州卫”。古今地理相沿,亦可为证。

(八)黄龙府。

在晋帝北迁的路途中,由“南海府”北至“黄龙府”的一段,史文缺略。

实际上这是继汉、唐以来,由“平部”、“安市”,经辽东“襄平”、“盖牟”、“沈州”,北行松辽平原的南北干线,即由“铁州”和“海州”向北经过东京辽阳府、沈州(今沈阳)、兴州(今懿路)、银州(今铁岭)、同州(今中固)、咸州(今老开原) 、肃州(今马仲河)、安州(昌图四面城)、韩州(黎树偏脸城)、信州(怀德秦家屯)等地,最终抵达今吉林省农安之“黄龙府”。

故《五代史记》中的“黄龙府”,应在辽景宗保宁七年北迁以前的辽代初期“龙州黄龙府”故地,约当今昌图县境。

这是辽太祖平定渤海之后,最先在“东丹国”境开辟的陆路干线。

它历千年而不废,对现代哈大公路的建设也具有着积极意义。

后晋末帝北迁路经地名考

后晋末帝北迁路经地名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