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牛的故事

 老刘tdrhg 2019-12-22

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它们俩是好朋友,都想出去看看。因鱼不能离开水,只好让青蛙独自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

      青蛙告诉它,外面有许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只弯弯的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块,长着四只粗壮的腿……”。

    这时,在鱼的脑海里,出现的的形象是——鱼牛:在鱼的身体上,加上了它听到的牛的特征。对于鱼来说这种结果是合理的,它根据从青蛙那里得到关于牛的部分信息,并将该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结合,构建出了鱼牛的形象。但对于青蛙来说,鱼理解的牛根本不是它所要表述的牛,或者说鱼认识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把鱼看成教育的对象学生的隐喻,青蛙看成是教师的隐喻,牛是教学内容的隐喻,那么这个故事不正是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孩子建构其认知世界的道理吗

      学习强国-《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

  思考一:任何学习,学习者都具有经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而是再创造

正如鱼一样,它不是简单地接受青蛙所灌输给它的概念,它在建构牛的概念时,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虽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但至少是鱼认知层面上的牛。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是一个独立的人,每个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有各自的需要、各自的好恶,有自己的现有知识背景,有各自的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是其生活、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活动中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在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时,具有一种内在的能动的反应。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的,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他是有选择地接受外来刺激的,选择那些他感兴趣的事物,另一方面他对外界事物的接受是依赖于他原有的知识背景的。

思考二:任何教学,教育者都具有经验,不是全部灌输,而是再创造

教学就是基于经验、改组经验和提升经验。我们不仅要充分承认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还要尽可能了解学生已经有了哪些颜色,懂得哪些笔画,甚至是技巧;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孩子作为一个容器,简单地将知识倾注进去,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指向,尊重孩子的意愿;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充分调集和展示学生的经验,不断激活孩子的“内存”。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教学内容趣味化;关注学生的社会环境,注重教学内容时代化;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注重教学内容弹性化。随着网络兴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具有多样性,知识来源渠道宽广;虽然教育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更需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再加工再创造,这样才能呈现丰富多彩的课堂。

 思考三:实践是认识的基石,只有到真实的情境中才能认识真实的事物

如果有人告诉鱼,大象就是比牛多了个长鼻子,那么鱼脑中的大象与实际的大象更是相差甚远了,错上加错了。鱼牛的故事和皮亚杰的建构式学习理论说明:要想更准确的理解概念、把握规律必须有足够的认知来提供支撑,“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还原“生活画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索”中创新。让他们像青蛙一样,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依靠自己的体验去获取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是非让学生辨,异同让学生比,好坏让学生评,最大限度恰到好处地给学生提供自我学习、自我调控的机会。 

当然,为人师,也要像青蛙一样,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走出自己思维的局限,走到社会大课堂,大视野的舞台,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不断的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阅历,扩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教在今天,想在明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真正成为有实力、有能力、有活力、有潜力、有魅力、有创造力的教师。

思考四:学知识需要互动,课堂教学需要交流,质疑反思教学相长

 

如果小鱼学生不把心中的“鱼牛”说出来或者画出来,青蛙老师知道小鱼的“牛”吗?肯定不会。

课堂教学需要交流,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使自己的策略和想法得到详细的检查、提炼和完善。

课堂上的“有效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大胆充分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的单向传输,而是一种对话——多种观点的分享、沟通和理解,更是多种观点的分析、比较、归纳、批判和整合的互动过程,最终形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在我们的课堂上,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把自己的疑惑提出来,我们才能了解学生对“新知”的认知情况,当发现学生建构的是“鱼牛”时,我们的讲解和引导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不为预设的“教学目标”所困惑,转换角色、引导探究、延迟判断、横向处理、插问导引、应和链接、点睛升华、课外迁移。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选择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创设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把握交流契机,让时机适合交流。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交流。教师参与,促进交流。

    思考五:问题是关键,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是深入思考的开始,“有问题”才是创造的开始。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这个问题往往指的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学生的问题。人的学习就是自己不断提问,不断解答的过程。

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是深入思考的开始,“有问题”才是创造的开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仅应提高解决别人给出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应保持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大胆的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习解决问题,养成“问题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思考六:关注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要在教学中落实与实践。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各个方面能力的提升和扩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核心素养。

        学习强国-《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

   鱼牛的故事非常简明但富含哲理,就如学生的认知过程,看似简单却错综复杂。做为教育者的我们,或者参与教育的人,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真正把孩子的发展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教育者。

备注:1《课堂问答的智慧与艺术》是针对教师群体的网络公开课,以课程问答的各个环节为线索,结合案例剖析与实践操作,力求学员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切实改善课堂问答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