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软'与“硬”的玄机

 昵称33569052 2019-12-22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沙孟海书法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意蕴何在

东汉书法家蔡邕在《笔势》里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这是书法里很有名的一句话,历来对之都有不同诠释。清代刘熙载《艺概·书概》对这句话中“软”字的解释是:“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 明代董其昌在他的《画禅室随笔》卷一用笔中说:“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清代傅山在《作字示儿孙》中也有过“用笔遂流于软美一途”之说。众说纷纭,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都知道,从性能来说,毛笔分为三种:硬毫、兼毫和软毫。对于毛笔的性能与使用,大画家钱松喦在《砚边点滴》认为,“羊毫性柔,弹力差,使用难。兔毫键,狼(黄鼠狼)毫更键,弹力强,使用易。按笔性效果讲,狼毫优于羊毫。但初学最好用羊毫,对羊毫的使用如能够达到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用狼毫时更能发挥它的性能。”对于使用何种性能的毛笔其实也是各有各言,关键在于什么字体适用,什么人使用。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了用合适的笔之外,还要有合适的纸。通常来说,硬毫适合在柔软的纸上书写,而软毫适合在硬些的纸上书写。当然这也要因人而异。用我们古人阴阳学说来看,最柔软飘逸的字应该是硬毫写出来的,而最阳刚雄健的字应是用软毫书写出来的。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水平高的人都喜欢用长锋羊毫。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林散之书法

如何处理书法里的“软”与“硬”

其实书法水平高的人,除了善于利用好毛笔的柔软性,在书写时还善于处理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软”与“硬”的关系。诸如心灵的、身体的、笔划中、气息中的,等等。

其一,笔划中的软与硬。初拿毛笔时,无论怎么写,笔划都是僵硬的,因为软不下来,所以进不去笔,而墨浮纸上;初次临摹或是换临新帖时,也是如此。这里的主要原因是对笔法、结构等方面的不熟悉所造成的。刚开始时,只能用力书写或用力描摹,生硬是自然的。然而,只有达到“柔软”的境地,才谈得上书写熟练或是临摹得法到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柔软”呢?只有多写,在笔法、结构、章法等都熟练了,心中有数,才能柔软下来。换了适合自己的新帖临摹亦然,如此往复,才能在柔软吸取古人的精华。运用“柔软”这个眼光来看网上或现实里的书写也可以检测出一个人书写水平的高低,如果他(她)书写时总是用力按笔,生硬地表现每一个细节,说明他(她)书写还在生硬阶段,水平自然高不到哪里去。

其二,身体的软与硬。书法是通过身体来表现的,刚开始学习时,身体、手指、手臂、手腕僵硬是自然的。就是打拳一样,初学时难免身体各方面不协调、不听使唤。这也只有通过多方面练习才能解决。首先就是多写,并且应该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写,才能通八法。五体面貌不同,自然需要不同的书写动作,通过写五体,可以有效锻炼各方面身体关节,实现身体记忆。由于五体共通,创作时表现手段才能多样,作品才能有更丰富的内涵。其次要多运动,写书法虽然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但更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条件。只有精力充沛才能表现出书法所需要的精气神。通过多运动,扩充体能,还能软化身体,自然对书法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三,心的软与硬。自古以来,书法就被认为是心法,因此心地柔软是最关键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对此有很精辟的论述: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王阳明强调的是心法蕴字法。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王阳明书法

很多人书法技法很好,但很难进步,最主要原因就在于心地不软而硬。造成心硬的最要原因在于心念杂乱,诸如名利心重、私心杂念多,书写时不能专心。佛家修行亦讲修得一颗柔软之心。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乃心软、慈悲、怜悯之极则。柔软亦是太极之根本。惟心地柔软,全身气息绵绵不绝,手乃至全身致柔软,功夫由此而生。然其中需锤炼数年乃至数十年,方能达到。此乃书法进阶之所必要功夫。心软、手软、全身软后,方能懂劲。毛笔在手,则可软可硬。羊毫、狼毫、兼毫皆可因心身软而软,方可从心所欲不逾矩,天地万象方可纳之于笔端。刚劲雄强之书法往往出自于最柔软之羊毫,然飘逸俊秀之书法则来自更显硬朗之狼毫或兼毫。此亦是心软、全身软以心身驭笔的缘故。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林散之书法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沙孟海书法

如何看待书法作品里的“软”与“硬”

书法作品的欣赏,尽管各有各的审美,但是标准是有的。有读者可能会问,有些作品,一些人认为好,一些人说不好甚至说看不懂,但高手却认为很好。这里就涉及审美层级问题,含有对“软、硬”的理解。例如文章开头刘熙载就认为 “能柔能刚之谓软”,而董其昌认为“笔画中须直,不得轻易偏软”。杜甫有名句说:书贵瘦硬方通神。

好的作品用笔和行笔肯定是柔软的,不管其呈现的面貌是飘逸还是刚健的风格,例如林散之、沙孟海的书法,前者的书风是飘逸带仙气的,爱用长锋羊毫;而后者书风是雄强刚健的,喜用软毫斗笔。因为高手都是经过过去大量“除硬”训练,最后达到化硬为软的阴阳和谐,也就是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而杜甫所说的瘦硬指的是化软为硬,软硬融通的调谐。

当然,有时候人们会说,该作品线条过“软”或过“硬”,那么这里指的应是缺乏阳刚的“软”,就是力道弱,当然不足取;过“硬”则是用笔生硬,缺乏柔软的努,感觉一折即断,当然功力也很薄弱。由此看来,书法里的“柔软”不只涉及笔软,还涉及方方面面。某个时期或学习某种书体达到“柔软”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因为面对新的学习时,还会面对“生硬”的境况。因此书法里的“软”与“硬”,实际贯穿一个有志于书法的人的一生。 最终目标当然还是心身与笔的多重“柔软”,就像母亲柔软的怀抱,才能孕育出亿万的生命。

“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作何解,如何参透书法中

董其昌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