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

 昵称26737767 2019-12-22

        我上学时,不止一次看到大雪过后,同学们在校园空旷的院子里滚雪球,现在的孩子都难有这样的经历了,大人怕冻着孩子手。所以每次雪后我们看到孩子们玩雪的照片,都是带着厚厚的手套、围巾、帽子。然而玩雪的笑颜,是一样的。

    标题出自贾兰坡,我并不知道他是谁。他说的是“搞学问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不滚就化”。其实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小孩子的补习也是如此。说补习,是因为学校内容大家都掌握的太好了。我当年上学考90分就是高分,现在谁敢考90分试试,名次不要太难看了。

    英语或者文科学习是有难度的。它不像数学题,今天讲因式分解就讲因式分解,例题是因式分解,练习题也是因式分解。所以小朋友真听真练了,就真的有成效,并且快速见效。因此,数学老师和文科老师给家长说的话都是不一样的。

    作为语言学习,英语或语言,它像滚雪球一样,有以下特性:

    1.小小的雪球摁的再瓷实,化的也快。

    抓到手里一丁点雪,你就使劲摁吧,费多大劲也不容易摁瓷实了,因为量太小。你两手捧起一大把试试,使劲纂拳头,一边漏出去一些一边发现手里有一部分硬硬的结合在一起了。学习语言也是如此,3岁开始学外教或者自然拼读,到一、二年级时想要孩子向应试方面慢慢过渡了,结果学一学,发现孩子背单词这个费劲啊,背课文好难啊。

    于是出现以下画风:

   问老师,我家孩子怎么就背不下来呢?你说让我说什么?说你家孩子智商不行?不对啊,干啥都很机灵,也会思考,上外教课时也会沟通。这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把矛盾降到最小或没有,降低矛盾的方法很简单:

    作为妈妈,你可以把这一周要背的单词写在本子上,写7天。在孩子上课吸收的还可以的情况下,回家带孩子用音标、或自然拼读、或自然拼读加音标的方式,嘴里叨叨完了就写在本子上。写7天,没有不会的。7天都多了,3天左右就透透的了。

   我们把孩子叫半行为能力的人。因为他们没有过自己处理这些复杂问题的经历,所以在起步阶段,孩子听课听差不多了,单词和课文这种小事还没整会,就是家长懒了。语文和英语的背,不能留到上课前一天,如果是这样,害孩子没背下来的就是家长。

   为什么要背?

   我想从人的角度来说。我们中国人说“听人劝,吃饱饭。”我入行时进入了一个语言教学搞的非常好的机构,核心就是抓孩子背。

   我十几年的工作经验也见证了“背”这门童子功练的好的学生是如何在应试、出国适应学习生活方面快速融入环境的。

   我接触过几位教子有方的老师。他们的孩子都从小打好了“背”这项童子功,应试背诵和理解能力无压力。

   我儿子的同学家长以老师为主,很多人都说过和强调过“背”这门童子功。

    做人很简单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听人劝,吃饱饭。”周围的人身上发生的实例,老师们给出的话,认真听几句就够受用终身。



    2.滚动雪球的过程中必然出现滚的不均匀的情况。

   

    雪球在滚动的过程中,并不是均匀的把雪粘在上面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一个坑。可是当你停下来,抓一把雪想补上那个坑,会发现补的牢因,或者它根本就不给你面子的掉下来。然而你不停下来,继续滚动雪球,滚着滚着,再想找那个坑也找不到了,它被过程中不知道哪一下给补上了。

    学习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

   比如我讲名词变复数中以o结尾的词的口诀,“英雄、黑人和蚊子,坐在火山口吃土豆、西红柿、芒果,最后火山喷发,变成了零”

   然后讲hero,negro, mosquito, volcano, tomato, potato, mango, zero.


   然后再给一点题,稍作训练就可以了。我们不需要把整个语法书里名词这一块的题全印出来给学生做,那样会让学生做着做着就忘记了我们一堂主要学的是一篇课文,里面只不过涉及到了o 结尾的名词而已。有的家长非常叫真,下堂课来说发现孩子名词变复数这块掌握的不好。接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蝴蝶效应:

    1)老师讲的不好---让老师改----老师不改---换课----重新试听----重新适应新课堂----前后知识没衔接上(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体系,不同的老师大体上不会在同一直线上运行)---上着上着再换课。

    2)孩子没掌握是因为没听好课---批评孩子---总结孩子不是学习那块料----亲子矛盾爆发----把孩子不会学习挂在嘴边----初中开始孩子开始思考与反判

    而所有问题的根源来自于老师上课拓展的一个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其实是这堂课上的一个风景,风景一过,留在心里一道美好便罢,用不着逼孩子回家把路上看到的某一个风景写成一篇游玩札记,又要词美句美又要升华情感的。



 3.雪球是在运动过程中变大,变坚实,停下来就会化。

    应用在学习中,要说到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瓶颈期”。随着孩子的身体与心理成长,每一个孩子在学习中都会遭遇“瓶颈期”。具体表现就是孩子在几周甚至几个月或长达一年的时间里也在学,但是成绩没有明显上升,要么不升反降。     家长想来想去得出的结论是孩子休息休息吧。自己在家做做题,背一背,等复习好了再上课。

    确实有的家长有能力带孩子温习、做题、夯实。

   然而只是“有的”。因为在这过程中,有家长对自己知识的过高评价、有家长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过低认识、有孩子长大的心理、有家长与孩子意想不到的矛盾、争执、互相看低、互相指责、互相失望。

    在这个停滞的过程中,雪球一点点的升华为空气中的雾气,以我们看不到的形式飞到空中,融入大自然。

    “瓶颈期”,是一个人上升的前照,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不应该因瓶颈而停滞或倒退。

     

     新时期的家长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动力,学一学心理学,学一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与给孩子做好后勤和陪读相比,能够在各种紧要关头做出正确判断是更难、也是更重要的一件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