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奇葩,两大学派的碰撞竟产生一个奇特效果,让儒学更璀璨

 云锦居士 2019-12-23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代表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理学。

大程(程颢)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小程(程颐)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太奇葩,两大学派的碰撞竟产生一个奇特效果,让儒学更璀璨

到南宋朱熹,理学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学术体系。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其一生著述繁富,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他还对北宋以来理学家的著述作了许多注解和编纂的工作,如《太极图解》《通书解》《西铭解》《正蒙解》。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当代学者视为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首先体现在他关于宇宙万物的学说,继承了二程、张载以及邵雍、王安石等人的观点并及当时科学成果,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天下之物,未尝无对、至微之物,也有背面。他进而提出对立的双方是由一化分出来,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节节推去,莫不皆然。

太奇葩,两大学派的碰撞竟产生一个奇特效果,让儒学更璀璨

朱熹认为理在先,气在后,即以客观精神(理)为本,为第一性,物质世界(气)则是前者的表现、产物,属第二性。在如何看待存天理,去人欲的问题上,朱熹于提出人只有天理,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要用天理战胜人欲。

太奇葩,两大学派的碰撞竟产生一个奇特效果,让儒学更璀璨

朱熹用他的理在先气在后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认为它们和季节有春夏秋冬一样,乃是天理使之如此。天理亘古亘今不可易,千万年磨灭不得。

在理学上与朱熹对峙的是陆九渊。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其创立的学派称象山学派,后由明人王守仁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作经后人整理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学说的核心是“心即理”,认为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个人心中,心是惟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而“心”和“理”是永恒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陆九渊把“心”当作通万物同天地的本体,这就比朱熹以天理为本体、为第一性而更令人亲近。当然,陆九渊以“心”为第一性,也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主观唯心主义),这是无须赘言的。但是,陆九渊特别凸显心灵的意义,他把人的心灵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其本意是想把人的道德理性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上升为终极的依据。

陆九渊和后来发扬他学说的王守仁均视“心”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所谓“圣人之学,心学也”。所以后人也称陆王学派为“心学”。

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陆九渊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认为治学的方法应该是向内体察,其修养指向与终极目标都只在向内培养心灵上。因为“万物皆备于我,只要明理”,一切便在自我掌握之中了。他因此提出那充满豪气的千载名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陆九渊与朱熹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轰动学术界的辩论会,史称“鹅湖之会”。两方唇枪舌战,各自为自己的学说慷慨陈词,都想驳难对方。通过这次学术辩论,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重新认识了自己,也为儒学增加了新鲜之血液。

太奇葩,两大学派的碰撞竟产生一个奇特效果,让儒学更璀璨

由此,我们看到,好的儒学不仅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对人的群体价值尊严的尊重,同时也鼓励个性主义,注重对人的个体价值尊严的尊重。

陆九渊的心学智慧虽然在后来的元代和入明以后的一段较长时期,都一直处于边缘学问,但它点燃的强调自我、发掘自我的心学精神,却一直暗中影响着后来的那些希望解放自我,实现个性突破的学者、士子以及蔑视旧传统旧道德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其中最有名的一个就是王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