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 | 博悟世界,遇见未来

 热带咖啡 2019-12-23

面对未来,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改变?201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重要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便是“21世纪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并提出要“重新认识知识、学习与教育”。世界各国也纷纷出台“21世纪公民核心素养”框架。中国在2016年年末颁布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此,我们也开始聚焦和思考“如何培养未来的公民,以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生活和工作”这一重要命题。

教育如何承接未来

面对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史家教育集团以“种子计划”为课程的价值基点,确立培育“和谐的人”的课程指向,提出“无边界”的课程理念。

“无边界”课程旨在通过突破条线育人的边界、突破符号学习的边界、突破单向成长的边界,给学生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史家教育集团的博物馆课程研发,则是在综合考虑时代发展要求及集团课程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开展的实践探索。该课程分为两个系列,一是走进博物馆的“漫步国博”系列课程,二是将博物馆内容引入校园的“博悟之旅”系列课程,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程资源和成长空间。

课程如何转型

实践表明,传统的分科课程及其教学方式不足以承担起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史家教育集团以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探索课程整合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路径,并形成了如下课程特征:

1

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

博物馆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时空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边界,并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无限延伸。在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和个性的创意表达,促使其在无边界的课程中获得思维和眼界的拓展,给学生的成长创造无限可能。

2

课程内容具有民族性

作为中华文化的祠堂和祖庙,博物馆以最为直观的方式向我们传递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在教材内容涵盖了民族精神、民族信仰、民族尊严、民族自信、民族智慧、民族艺术等多丰富的内容。我们相信,这样的学习会让孩子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所寻找到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会形成孩子终身的民族印记和家国情怀。

3

课程实施具有综合性

博物馆课程涵盖了小学阶段的12门学科,覆盖学科率为92.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集团各校区实现全学科介入,即在实施过程中打破学科边界,以主题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学科的知识的联动,将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学科教学内容实现有机整合。

核心素养何以落地

我们从各学科中抽取10%的课时,用于博物馆课程实施。完全打破学科概念,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可以是多学科的融合、跨学科的实施。同时,我们从学生立场出发,重新思考“学习如何发生”,不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1

融合式学习——无边界的课堂

世界是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的。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帮助学生跨越知识的边界,淡化学科边缘,融合学科知识,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用学生各学科已有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与质疑,在求证中不断探究获取问题的答案,从而主动建构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

以《载歌载舞》一课为例。

在介绍这件舞蹈纹彩陶盆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三个学习环节。

环节一:观察与发现。通过观察学生们发现:彩陶盆上有15个跳舞的人,分成的三组均匀地分布在圆形陶盆的周围。这些能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可能已经知道什么是平均分配了。

环节二:思考与猜想。即思考远古时期没有圆规、尺子、半圆仪等工具,人们如何在圆上进行三等分。针对此问题,考古学家也进行了猜测:古人利用自然界里很多事物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利用自然界里本身就有的三等分事物——如三叶草等植物作为简单的测量工具。

环节三:分析与实证。即让别人认同你的猜想。这就是要加以证实。学生们有的利用绳子在圆上做三等分的实验,有的上网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资料分析,有的向专家、教师求助,还有的到自然博物馆去寻找三等分植物的有关信息……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很难将之归属于某一学科。我们以“揭开舞蹈纹的秘密”为主题,在问题驱动下,让学生调动数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等,通过自主动手尝试与文献阅读等方式寻求问题的答案,实现获取知识、能力形成、价值观培养的有机统一。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要点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得以不断生长。

2

真实性学习——有滋味的课堂

博物馆课程是带领着学生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世界”的课程。在这里,国宝陈列成为学生们“好奇心的陈列柜”,文化瑰宝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新路径”。学生们在模拟、表演、实验等实践性的活动中深刻地感悟到祖先的智慧、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真实地发生。

例如,学生们在看击鼓说唱俑的时候,他们通过观察陶俑的神态与模拟动作发现:人物造型所表现的可能是当时的一种表演职业,它也许是一个杂耍或者说唱的演员。继而他们在此基础上分析,当时能够有这种造型的陶俑出现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演,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的社会人民是安居乐业、富足多彩的。学生们的推断与史料的记载基本一致。

此时,文物已经成为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而我们的课程也由学科逻辑转向生活逻辑,学生则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

3

开放式学习——有色彩的课堂

在博物馆课程中,我们“把多彩的世界当做教科书展现给孩子”。在这里,开放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师资构成、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视野超越学校的围墙,让学生由博物馆放眼社会,由中国文化放眼世界文明,促其养成利用资源自觉开展学习的生命状态,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例如,当学生们在博物馆里进行学习了解青铜器时,通过观察,他们对青铜器的纹饰、铭文、造型、用途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兴趣……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全学科教师都是学生们项目研究的导师。

有的学生运用多学科技能,通过观察、描摹、信息检索发现青铜器上纹饰的秘密,从而知道了商人尚鬼神,所以商朝的青铜器多以动物纹饰进行装饰;有的学生在语文和劳技教师的帮助下,不仅仅弄明白了青铜铸造的范铸法、失蜡法等技术,还寻找到了“模范”与“一模一样”两个词语的出处以及词义的变化历程;有的学生从青铜器的铭文中了解了中国汉字演变的过程……

博物馆里的开放式学习让学生直面历史文物,多角度观察、多维度思考、多形式研究、多学科知识调用……全方位地品味祖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不断积淀人文底蕴,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在这种价值观念的引领下,他们很可能因为一次课程的学习而邂逅本次课程内容之外的兴趣点,让学习在相同的起点开始,走向不同的“成长点”。

课堂学习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声音的生动世界,是相遇和对话,发生在学生与周围世界的多重互动与对话之中。我们的博物馆课程愿带领学生博览和领悟真实的世界,在文化传承与实践探索中遇见未来。

作者单位 |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

责任编辑 | 宁小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