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静了,烦恼也就没了

  平凡的人 2019-12-23

来源:国学文刊(GuoXuewenkan)

有人说:“所谓幸福的生活,一定是指安静的生活。只有在安静的气氛中,才能够产生真实的人生乐趣。”

人生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烦恼,只因内心过于躁动,看不清自己的需求。

捡了芝麻,忘了西瓜的人,最终也会忘记为什么要捡芝麻。

于是,种种嗜好、种种欲望,非但没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反而被带跑得疲惫不堪。

老子说,“万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心静了,内心的湖就静了,原来混沌如迷的湖底,也就清晰可见。

1

心静了,烦恼也就没了

研究表明,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而内心宁静的人,情绪稳定,遇事淡定,自然心情舒畅身体健康。

他们不会意气用事, 遇事懂得返观内照。

因而顺风顺水时,不至于得意忘形;偶尔吃瘪,也没感到深受打击。

既然修得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游刃有余,等于对烦恼下了逐客令。

苏轼的一生,为官40年却遍地流放。

林语堂为其总结一生说,“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但苏轼比谁都冷静,面对重重困境,他说“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哪管身处何地?累了就歇,兴致来了就游山玩水,诗性大发就挥毫泼墨。

这样的生活谁不羡慕?

可惜,我们的杂念太多,斩不断理还乱,做不到苏轼那般随心自然。

曾有香客问惠海禅师,“方丈,你修行那么高,有没有和我们不一样的地方?”

惠海听了表示肯定,“每天我感觉饿了就去吃饭,感觉困了就去睡觉。”

香客听后非常失望,“我们每天不也这样?”

惠海摇了摇头说,当然不一样,别人吃饭时,总考虑别的事;睡觉时经常做梦,不能很好地休息。

而这些人在做事时,也总是考虑太多,过于关注自己的得失,从而迷失了自己。

而心静之人,可以心无旁骛,也能更加务实,避免了频繁观望和分心。

因此,也就更容易乐享其成,而不会爬着这山,望着那山,徒增烦恼。

2

内心宁静,才能看淡纷扰

《菜根谭》里说: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我们每天被无数信息裹挟,时不时被打断思绪,看似忙得充实,其实是忙得有头无尾。

而心的宁静,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抵抗现实中的纷扰和诱惑。 

有一位僧人,出家后不久便磨光了耐性,只好还俗下山。

可没过多久,因为受不了尘世的烦恼,再次上山;接着,他就在山上和山下之间摇摆不定。

于是,师父给了他一个建议,“你不如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办一个茶摊,卖茶过日子,不必拘束于佛门戒律,也不必认真去做一个俗人。”

僧人听了后,就放下了执着,娶了妻,也办了茶摊。

至此之后,原来使他心生烦恼的事,不再令人生厌;而听着佛音,也能自得其乐。

宁静之人,扩充了内心的容量,不再把自己定性、禁锢,因而心怀万物。

思想澄澈了,如沐春风,幸福指数一下飙升,才发现所谓的名和利,只是一种虚荣、一种负担。

于是懂得,世间的一切纷扰,不必硬抓着不放,也不用刻意逃避。

如陶渊明看淡官场后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即使身处闹市,也能做到心无挂碍,看淡纷扰。

3

学会享受宁静的乐趣

散文大家林清玄曾说,“人生本该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这是直达幸福生活的奥秘。

宁静之人,内心是从容的,他们不容易为外物打扰,也不容易改弦易辙。

因而生活的节奏于他们而言,是可掌控的;生活给予他们的反馈,也足够富足。

南怀瑾曾提到,他过去惩罚学生的方法有三个:

一是,叫他两手各拿一张报纸,手平伸起来立正,站一个小时;

二是,三天不准说一句话;

三是,把他丢到一个非常空旷的山野,什么东西都没有。

刚开始时,学生们会觉得这是很无情的惩罚,但“理解了静的道理以后,这三个痛苦会变成最大的享受”。

实际上,这是把原本贫瘠的内心,“填充”得越发丰富的方法。

李宗盛在盛名之时,逐渐地淡出了音乐圈,不厌其烦地当了名制琴师。

从此,与他而言,人生如琴,需要沉下心来,十年如一日般细细打磨。

若是享受不到凝心静气带来的乐趣,恐怕一天都是煎熬。

我们早已习惯于从外界寻找享受,殊不知,最大的享受在于内心的宁静、世界的空明。

烦乱之时,我们难以沉浸到生活的乐趣里。

唯有清净之时,情感回归充沛而细腻,当下的一点一滴也就成了享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