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少峰:非遗与起源地文化的挖掘

 孤凤 2019-12-23


2019年11月29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峰火文创大会(2019)分论坛——非遗与起源地文旅峰会上,发表“非遗与起源地文化的挖掘”主题演讲。

方法的视角

第一个角度,用文化产业的经典手法做传统文化旅游产品的相关项目,通过项目轻资产复制与延长产业链的方式。

第二个角度,升级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文化旅游应注重体验性而非单纯观赏。

产业的视角

传统文化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趋势,需要跨界融合,起源地文化+旅游+本地产业开发+互联网+科技,或者以IP+品牌+生活方式,IP作为载体,品牌来做提升,融入到生活方式中。

企业的视角

以企业为主题,做文化产业集团,做综合性的非遗产品。顶层设计、企业的战略与商业模式很重要。以及,谁来考虑行业资源、未来趋势?

古今文化内涵变动的层次

古今文化区别在哪里?今天的生活方式和传统古人所需要的东西又有什么区别?

目前,消费市场是“得年轻者得天下”,而古代是“得老人者得天下”,现在出现了颠覆,传统文化多是慢节奏、暗颜色的东西,而今天我们需要快节奏、颜色明亮的东西;要做可持续的消费,避免一次性买卖;受众要细分;融入生活,而不仅仅是摆件,围绕传统文化的产品大家做得最多就是摆件,我们应把它融入生活场景中。

载体:IP四合一的结构

故事IP、形象IP、产品IP、企业(机构)IP

本地特色和普遍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是从文化保护的层面来说的,而不是越具民族特色文化产品会越受欢迎。所以,文化产品走向世界,需要适当淡化当地特色。

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艺术家的关系

做非遗,艺术家是第一位,做文化产业,企业家是第一位。企业家和艺术家有什么区别?企业家是反向思维,消费者喜欢什么,我替你做,而艺术家是正向思维,是自我中心化的,我喜欢什么我就去做什么。企业家“爱你所爱”,其实是看上了你的口袋,艺术家“爱我所爱”,艺术家很有创造性,但是创造的内容是偏艺术的。包括非遗也是一样,有技术的部分、艺术的部分和文化内涵,还有一些面向市场大众的部分,企业家和艺术家看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项目的视角

综合的文旅综合体

政府或者文化产业集团需要做大型的文旅综合体。现在做非遗或者起源地文化必须跟旅游结合在一起,要有故事化的表达,以故事带动体验、品牌和产业链,所以要把城市故事挖掘出来,建城市文化体验中心来统筹各种非遗和传统文化,。

研学基地

让传统文化进课堂,用传统文化做研学旅行。研学基地需要把知识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形成一个真正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且是课外教育的一种方式。

形象IP+衍生品

要获得年轻的消费者,必须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设计非遗产品,通过IP形象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连接起来。

跨界的合作

传统的非遗需要和各种产业进行跨界合作,非遗之间也可以跨界合作,比如传统书法绘画和摄影衍生品开发可以形成合作,比如夜游项目的灯光和动漫形成跨界合作。

白天和夜间构成的产业链

体验中心不仅可以把白天和夜间联动起来,还可以把传统文化的很多元素融入进去。

新的体验场景

今后需要建设新的体验场景,把城市历史文化故事和通过科技展现的新兴方式结合起来,这种新的体验场景文化今后可以跟文旅地产相结合。

传统空间的再利用

现存的传统的空间非常多,包括步行街、亭台楼阁、馆所,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空间改造升级成特色体验中心。

系列品牌

通过系列内容的故事来支撑一个品牌,可以利用现有的各种各样的元素,包括城市故事,由品牌形成整体的价值链。

新字号

我们可以改变原来的做法,原来的做法是大师工作室,现在做的是字号,要做一个专业的字号。比如说把品牌和电影元素结合,形成与旅游景区的联动。

基本的建议

要解决营销问题,其实是要解决内容或者品牌的问题,也就是自带粉丝、转变观念的问题,核心是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