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随者 2019—我制作的风筝

 闲野之家 2019-12-23

2019.12.21

  从手工进步到手艺,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没有这个奢望。放下苛求,从容地设计,悠哉地扎糊绘放,反倒平添了几分乐趣。

2019年,按照朝阳公园团队的不成文规定,一个月一件风筝,我超额完成了任务。摆在眼前的15件风筝,依然是学习中,立足传统,再加点胡思乱想,居然各有不同。这15件风筝,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手工制作,个人感觉,多有局限性,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个性吧。

下面依次介绍2019年我制作的风筝,文字行话有点冗长,随便浏览图片也好。

                          暗八仙

    这件风筝是四尺半瘦燕。说四尺,是指膀条的长度。半瘦燕的比例,介于瘦燕和肥燕之间,以头宽为标准,把主膀条分为八份,即一比八的比例关系。胸腹是两个正方,头高是头宽的一点五倍,尾竹全长是七个半头宽(现在大多达不到,也就六个半左右)。尾竹上端绑扎位置在头下半段,裆线长度在头宽的一点二五到一点五之间。半瘦燕造型变化,大多在细微处,比如头略高一点,尾竹上端绑扎位置高或低,腿裆大或小,膀兜深或浅,等等。

    半瘦燕造型是比喻少年,也就是半大小子。在画法上,眉眼口鼻多出棱角,图案画蝙蝠、菊花、蝴蝶均可。我不大喜欢有棱角的眉眼,所以还是选择了接近瘦燕的眉眼造型。暗八仙是传统图案,把八仙隐去,突出随身法器,表现八仙过海的场景。

    这件风筝飞得还可以,但有些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对于改进提高有些帮助。

    第一个问题,膀条出弯有些早。可见图片的出弯局部。硬翅上下膀条一般长,但为什么给人感觉是上膀条长,下膀条短些呢?诀窍就在出弯早晚。下膀条偏细,很早就顺势上扬;而上膀条比较粗,只是在每边膀子约两个头宽处,才开始细软的。出弯早,容易耷拉肩膀,造型上也不好看。朋友指出这个问题后,我除了刮削膀梢起些作用外,还有一招,就是改变膀嘴的角度,大于九十度,也就是膀兜变浅了。过去有些老艺人扎制半瘦燕,还故意做出浅膀兜,这倒是碰巧吻合了。

    第二个问题是色彩关系没有处理好。风筝的色彩,最好是重彩,那样才空中效果好。我这件色彩偏浅,远效果差点。以前曾经做过一件暗八仙瘦燕,没画云彩,八件法器在空中醒目。如果改进,可以考虑减少一些云朵,加深器物颜色。

                     九龙纹瘦燕儿

    这件瘦燕儿的骨架是前几年做的,不小心摔断了上膀条。参照原图案,略有改动,重新画好糊上的。因工作量大,也算是今年的第二件活儿了。

    这件比常规尺寸略大一点儿。我做风筝,不太讲究传统规格,有多长的竹板,就下多大的料。有时也按照箱子或盒子的尺寸做风筝,反正不想参加比赛,大点小点无所谓。

     瘦燕画龙的很多,如二龙戏珠、五龙燕儿、九龙燕儿,等等,但多是画九龙壁上那种威风凛凛的龙,我这个却是用了龙的纹样。这类纹样多用于装饰,位置在边边角角,不大会作为图案的主体。我反其意而用之,也是找乐子吧,看看把次要变为主要的效果。

     九条龙纹,除了翅膀和腿子的四条,中间是两条,腰栓上有一条龙纹变形,在腿脚处增添了两只小家伙儿,凑合出九龙纹瘦燕儿。

     这件骨架是常见的五拆。扎制这种结构的沙燕儿,一是膀梢可以软一点,减少膀线对上下膀条连接处的拉力。二是上下膀条的连接竹条绑扎,只要牢固,正面平整,不影响糊面料,怎么扎都行,没有一定之规。三是腿子裆处的骨架,过去是一根竹条烤出来的,必须准确,才能对齐,难度大。后来我用两根竹条烤扎,容易对齐,也减小难度。四是翅膀和腿子的插接点必须准确。有人画插接的沙燕,会在翅膀腿子与门子的衔接处留点空白,糊好后,插上再补画,就是担心对不上图案。其实,如果找准对接点,就不会出图案对不上的问题。找准对接点不是很容易,一定在正上方看准了,画上细的笔道,尽可能减少误差;风筝是对称的,但不等于两边就完全一样。找对接点时,最好多量几次,两边对着再看;还有糊面料也容易出偏差,过膀线的剪口有可能在糊的时候被拉拽出很小的豁口,上下或左右稍微错开一点就会出问题。

    这件瘦燕儿是用撕不烂面料糊的。撕不烂糊盘鹰翅膀相对容易,但糊沙燕翅膀难度很大,尤其是包边,不容易粘上。在丝绢或无纺布上画,一两遍就比较均匀了,但在撕不烂上画,底色我起码要画四遍以上,对着光看,还有不均匀的情况,过于费时费力。

    以后,我还是用丝绢糊沙燕吧。

                         琵琶风筝

    去年底做了两件月琴风筝,飞得还可以。有朋友就说了,再来件琵琶吧。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还真琢磨这事儿了。这不,花了一星期时间,还真弄出来个琵琶。

    这件琵琶风筝,宽四十一厘米,高一百厘米,中心骨稍微粗些,其他竹条纤细,面板是整体的,琴轴琴头部分可插接,便于携带。画面从敦煌石窟里搜罗来藻井图案,自己改造了一下。想素一点,用了紫罗兰丙烯,效果不理想,有些碎。由于琵琶下胖上瘦,属异形,下提线就得长点儿,上头还得加跟线管住头部,等于有四根提线。飞得凑合吧,适合二到四级风,风小了起不来,风大了吃不住。不过,空中造型效果还好。

                   石头剪子布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古老的猜拳游戏,各地称呼不同,北京的小孩儿叫猜丁壳,各地或许也有自己的叫法。搜索网络,说这个猜丁壳起源于中国,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不少国家都知道这个游戏。

     拍子的骨架简单,是比较好飞的那种,但这个竹条偏硬,撕不烂面料糊得也有点板,今天放飞就拴了根尾巴,以后让大风吹出风兜来就稳了。

     有这个想法十几年了。不过,以前思路受限,总想着画一块大石头,一把剪刀和一块布头。近些年微信中的表情包丰富多彩,用猜丁壳表现石头剪子布颇有画面感。由于这是个猜拳游戏,与色子性质近似,因此选择了这个轮廓造型,恰好有三个面,安排石头剪子布的手型正好。

     骨架复杂、色彩艳丽、画工精细的风筝固然好,但少用竹条、色彩单调、好学好画的风筝也不错。当然,风筝飞得好,空中效果好是我追求的。

                    猴子捞月(改进版)

    去年做过一件,对主体部分有点不满意。今年来了灵感,保留尾部,重新制作了主体软拍子。不过完成后,家人提出意见,主要有三:一是透视不对;二是色彩不好;三是小孩画得不好看。也是,我没有绘画基础,非要画人物,还能不露馅!特别是手,好像猫咪的爪子。哈哈,先这样吧,还是和朋友们说说我的制作想法吧。

     原来的猴子捞月,是直接表达,按照故事的叙述,在树丛中露出明月,猴子挂在树上打捞掉到水井里的月亮(下面的内容省略了)。

     这次换了个思路,小女孩儿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着童话故事书《猴子捞月》,书的封皮上表现了树和月亮。女孩儿看得入神,所谓出神入化吧,猴子都跑出来了,奋力捞月。还有一只调皮的小猴,爬到沙发后面,偷偷地看女孩儿看书。

     虽然已经试飞成功,但沉淀一阵子,再看看想想,也确实发现问题。除了家人的看法,我也觉得,这个设计,虽然意境有了,但风筝的主体不够突出,远效果不好。沙发和猴子飘尾,色彩还凑合,但造型有些脱节,达不到浑然一体的效果。

                        柿柿如意

    这件软拍子竖串(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风筝,由四个单只圆形软拍子组合而成。每个圆形画面,是柿子的俯视图,当然不是写真,示意而已。红色代表柿子的颜色(柿子多是黄色,这是为了空中效果,夸张了柿子的颜色),绿色的四角形,是柿子的蒂(没有全涂绿色,是考虑反差)。在蒂的空间,借助民间的谐音,写入四个字:柿柿如意,图个吉祥。在顶端插上个能晃动的如意,这就全了。为什么写柿字,而不写事字呢?一是这个构图,还是有点不鲜明,不是那么容易看出来,用柿这个字可以引导一下;二是空间不大,柿这个字的笔划结构好安排,而事情的事,横笔划太多,远效果不好。

    能够把几个柿子想到风筝上,应该感谢赵世明老师曾经做过的一串糖葫芦。那串糖葫芦不大,需要系个尾巴。我们曾经探讨过,个体大的风筝宽容度高,也就是说,如果小风筝稳定性不够,同样结构的大风筝,稳定性会好一些。我这件很像赵老师的糖葫芦串,但个体大,而且比较软,依靠多提线控制稳定性,今天试飞,效果还可以,四个字在空中很显眼,就是角度差点。

      再补充几句,由于是四个拍子插接,原先担心会在空中松开解体,专门安装了别棍,但实际上不大可能。主要是提线往中间用力,限制了松动;还有风筝受力后变形,插接部位别着劲,更不容易滑脱了。

                          单喜字

     撕不烂材料的广泛使用,软拍子的制作和完善,是这件喜字风筝的前提条件。

     北京传统风筝中,喜字是常见的样式,但多是硬翅,个别有硬拍子结构。这次我用软拍子制作单喜字,也是一个尝试。单喜字对折结构,两根竹条作为中心股,承上启下。根据喜字字形,上下五层形成利于泄风(民间习惯说法)的多个侧面积,又有多处镂空或相当于镂空的地方,因此飞行性能很好。

      画面安排了二十四只蝙蝠,没有下大功夫摆布,如果按照民间一些说法讨个吉利数字也不错。在色彩上费了些脑筋。大红蝙蝠,底色应该画什么。按说,最好是黑色,但喜字用黑色总觉得不合适,蓝色绿色也做个试验,都不好。最后还是选择的丙烯色深红。画好后,我自己感觉这种配色挺好。这件风筝,稳定性、角度、色彩,都还可以。

    不过,只有中间一根竹条,受不住大的扭力,还需要改进,提高中间的承受力。

                     二娃小屁孩儿

    这是第二件,因此戏称二娃。骨架结构与早前制作的那件一样。之所以想再做一件,一是因为这种结构造型飞得好,二是想改变一下画面的色彩关系,形成鲜艳和素净的对比。但效果并不理想,无论是远效果还是近效果,都不及第一件。当然这是我的感觉。

    试飞过,有点摆,调整下提线,就好了。今年眼力手劲儿都不及以前,准头儿不够了。嗨,这是早晚的事儿,能飞起来就好。

                            如意

    如意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器物,后来失去了原来的作用,仅仅是有吉祥如意的含义,在装饰上用的较多。把如意做成风筝,是十几年前的想法,当时计划如意头是米字型硬翅,放飞可能更稳定些。后来觉得硬翅携带不方便,就改成现在的软拍子了。这件风筝上下分四个部分,插接组合。如意头下部和柄有个线套,使如意头贴近柄,否则不稳定。经试飞,二三级风还飞得不错,但风小了不好起,风大了扛不住,还需要改进。

            三多九如小瘦燕儿

    一只放置多年的二尺瘦燕儿骨架,竹条都变深棕色了,想糊上玩玩。但有点自我虐心哦,长时间没画这么小的,总是在撕不烂上刷,毛笔有点耍弄不开,特别是腰栓部分,过于狭窄,很是难画,持续一周时间,还得看篮球世界杯呢。完成后看,有点粗糙,又不想下大功夫,只能凑合了。试飞有点向右偏,好在吃上风就正过来了。图案是传统的三多九如,在蝙蝠的姿态上有一点自己的设计,中间那只是四翅膀的,以前提及过,来自故宫一大殿内的穹顶图案,算是有个出处,从宫中飞到寻常百姓家。图个乐呗。

                  四只小沙燕儿

    几年前,朋友给了我几小捆36厘米长的竹条,省了劈竹板的麻烦,扎了几个同等尺寸的小沙燕骨架,一直放着没糊。最近来了兴致,陆续糊上面料。实实在在的感觉,再不糊就不行了,眼力、手的稳定性都跟不上了。

   一尺以内的,还可以叫微型,我这几只,就算小型吧。这等尺寸的沙燕,一般不愿意做。一是和比赛不搭界,二是难度比较大,三是放飞起来感受不到多大劲,没意思。

     一尺左右的沙燕,削刮骨架的膀梢比较难,硬了不行,太薄太软易折断。面料薄一些为好,比如棉纸,用洋纺也行。糊小沙燕,乳胶最好用稀的,还要少用胶,胶大了会拿面料甚至导致骨架变形。画小沙燕,用品色、彩色墨水比较好,用国画色也行,就是别厚了,否则会影响稳定性。

     小沙燕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变形小,携带方便,等等,喜欢就行。

九福小绿燕儿

这是与前几只小肥燕同样长的膀条,年底,忙中抽闲糊上了。传统沙燕儿的配色,群青底色,画绿蝠,很好看,民间味道十足。当然,也要点缀一些其他的颜色,避免单调。这件小家伙儿,眼睛、头顶、第一道腰栓以及蝙蝠的耳朵用红色,第二道腰栓海水江牙,有黄绿红蓝白五色,这些都起到了陪衬的作用。群青在沙燕儿中用的很多,目前市场上卖的群青颜料,大多偏浅。早年孔祥泽老先生曾经告我,在群青中加点普兰,效果会好些。我是记住了。

结束语

下了两场雪,外面气温很低。原计划还要完成一件大沙燕,但年底事情多,静不下心来,就把糊风筝这事儿给耽误了。明年再说吧。

还是去年的结尾,能耐住性子看到这儿的,不容易,我一并感谢🙏,祝福各位朋友新年快乐!

注:上面这个堆雪人的风筝,是多年前做的,算是冬天的装饰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