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都辨出了些什么?

 江山携手 2019-12-23

金陵十二钗中,贾元春笔墨不多,却是个极关键的人物,她的命运走向决定了贾府的兴衰。前八十回没有看到她最后的命运,通行本只简单说她薨了,怎么薨的,又是一个宫廷疑案。

贾元春是贾政的嫡长女,入宫伴君多年,终于时来运转封为贤德妃。她的上位似乎能给正在走下坡路的贾家带来好运,然而之后的省亲活动却直接把贾家推向了败亡的深渊。

贾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她的大致结局是:二十年了才把谜团打开,榴花开了就难结籽了,要失宠了,风光不再只消三年的工夫,虎兕相争,必见血光,便是黄粱美梦结束之时。

元春花了二十年工夫,到底辨的是什么是非呢?先得从她入宫时说起,她比长兄贾珠年龄小几岁。按照宫廷选秀惯例,女子入宫一般都在十四岁左右,贾元春正值妙龄,而哥哥贾珠此时已经进学,走在科举入仕的途中。后来元妃省亲时,她抱怨父母把她送到不得见人之处,以致骨肉分离,从这点看出她是不愿意进宫的,但贾政还是把他强行送进宫去。

贾政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一个原因,贾珠科举进仕这条路走不通了,他甚至因此英年早逝。元春失去了哥哥,而失去哥哥又很可能跟父亲有很大的关系,她对父亲贾政是有抵触情绪的,那时的她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但是,在父权至上的封建家庭里,她除了服从父亲的安排别无选择。贾政靠儿子走文官路线的希望破灭了,祖宗留下的产业又迟早会耗完,他只是个清水衙门且无实权的员外郎,并没有撑起国公府的能力,现在要保持贾府的尊贵地位只剩一条路——攀附皇亲。

元春自此走上一条自我牺牲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她带着怨气,带着忐忑不安进了宫,也不知前途在哪儿?宫廷斗争,步步惊心,处处机关陷阱,为了生存下去,贾元春进宫后每一天都在观察各处的暗流涌动,辨别是非,趋利避害。一开始皇帝并不在意她,她也想快速的上位,很快机会来了。

义忠亲王,四王八公一派的力量很强大,几乎要架空皇帝的权力,朝廷的政令颁布起来很费劲。皇帝想改变这一状况,贾元春来自八公中的荣国府,代表了贾家宁荣两府的势力。但两位老国公早已去世,贾敬为首的第三代人都不堪大用,充个数而已。皇帝想了想,就从贾家开始分化义忠亲王的阵营,让他们内部先内耗起来。

贾元春这时要辨别的是非——是要维护贾家还是皇帝?该站哪一边。她其实只能选择后者,皇权大如天。她一再告诫贾府要低调点,简省点,因为她能感觉到皇帝不喜欢贾家,皇帝加封她使她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恐惧。她想给贾家传递宫里的信息,就在元宵节出了好几个灯谜,每个谜底都是不祥之物,意在提醒贾家居安思危,谨慎小心的过日子,又于五月端午前令贾府在清虚观打平安醮,原意是为阖家祈福消灾的,贾府却把这些活动办成了狂欢节,完全意识不到危险的来临。

贾元春是靠告发秦可卿而上位的吗?之前分析过,秦可卿和义忠亲王即便有血缘关系,未必是皇帝诛杀的对象。贾元春从小见过这个女孩,看着她在贾府长大,后来嫁给宁府的蓉少爷,直到她离奇死亡,这个过程长达二十年。近在咫尺,自己又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么长时间难道辨不出来吗?搞情报的效率也太低了。

告诉皇帝又能如何?她因此而立功了吗?一个秦可卿的真实身份,对于皇帝能有多大意义呢?皇帝感兴趣的不是她,而是她如何有这么大的排场?谁是幕后的主使者。贾元春在告知皇帝秦可卿的身份的同时,一定透出了对皇帝更重要的信息——秦氏家族和四王八公之间盘根错节的关系,这些江南望族,真的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