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协作机器人助力中国机器人发展

 天正恒业168 2019-12-23

Bussmann

 当代,随着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和网联化等许多新兴技术应时而生。2019年7月3日,上海国际汽车制造技术与装备及材料展览会(AMTS)上齐聚了一大批汽车行业商,为大家展示了一系列尖端的技术。

在本次展会活动中,我们接触了协作机器人领域极具代表性的企业——艾利特机器人,想进一步挖掘协作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价值。其CEO曹宇男和CTO孙恺接受了我们的特别采访。

如果说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是代表了速度与精度的钢铁猛兽,满足着人类关于工业自动化的最佳市场想象力,那么协作机器人无疑是人类在工业领域对于空间与角度的极致探索,是机器和人共同作业于自动化领域浪漫与实用的完美结合体。

“中国机器人的弯道超车不是梦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曹宇男自信地谈到。中国机器人市场,仿佛是这位曾经的书生挥斥方遒的战场。

行业周知的是,艾利特五位核心创始人最早全部是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的学生,也都是王田苗老师嫡传的硕士和博士。时间一晃十六载,艾利特在中国悄然起步,从研发机器人控制系统开始,逐步完成了国产化控制器的从无到有,再从有到优的技术积累,同时在工厂生产数字化以及智能化方面的积极探索,也让艾利特积累了良好的口碑,造就了如今艾利特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的国际视野。

当我们提出,关于艾利特创始成员有着深厚的数控领域背景,但艾利特作为一个企业转而向机器人行业发展,是否容易引发外界质疑声时,曹总笑着说:“数控和机器人天生就是一对,发那科领先世界的一横一纵体系就是指的数控和机器人两个板块的高速发展。艾利特的机器人技术,是创始团队在数控领域多年积累与沉淀后,顺理成章的爆发,同时也能为机床上下料等应用提供更完善的、集成度更高的解决方案。”

确实如此,最早期艾利特就与西门子等企业在数控领域展开了竞争,通过团队的凝聚力和技术实力,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如今艾利特依托自主研发和生产控制器的这张王牌,成为小型机器人行业专家,开始了替代国际品牌的步伐。

当谈到目前协作机器人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时,曹宇男认为,目前协作机器人的开拓难度在于应用还未全方位普及,但随着新能源、无人驾驶等技术为主导的新一代汽车产业爆发期和换代高潮,同时在柔性化和数字化生产需求推动下,协作机器人的市场空间不可估量。

曹宇男讲到,艾利特协作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仪表装配、搬运、螺丝拧紧等应用已有成熟案例。随着汽车行业与协作机器人的绑定关系正在逐渐建立,相信协作机器人的整体增速会愈发加快。

在谈到目前协作机器人行业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曹宇男表示国产协作机器人正处于良好的合作+竞争的关系中。他认为,目前协作机器人行业的加入者还在增长,但类似优傲艾利特这样具有大批量量产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多。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都类似ABB和发那科,有着合作共赢的落地战略。

曹宇男提到,协作机器人不同于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在产线替换灵活度,工人滞工周期、人机协作效率等都有明显优势。有别于Rethink之前因为不以市场为导向而导致的失败退场,他认为,在核心技术的优势积累下,中国协作机器人仍然需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坚持技术的研发创新,坚持产品的迭代更新,方能在市场格局尚未明显成型的阶段迅速扎根行业并深度挖掘。

据了解,目前艾利特的产品已经在数十家知名企业中得到应用,并在欧洲、北美、日本、东南亚等市场都有相关业务。未来,艾利特仍将在机器人研发、品控、服务等方面持续投入,以卓越的技术实力、精湛的生产工艺、专业的贴心服务推进产业进程,助力中国机器人走向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