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安帖》幕后:5块钱买的书法,63年后卖了3亿多!

 攒菁堂 2019-12-24

中国嘉德副董事长王雁南与龙美术馆创办人、著名藏家刘益谦交接草书《平安帖》

关注收藏的人,对刘益谦这个名字绝对不陌生,动辄上亿的收藏让他成为收藏界的传奇人物,而他所创下的最“牛”收藏奇迹,就是在2010年用3亿多元收藏了一幅“赝品”书法,而且耗费了五年才将这件书法收入囊中。

中国嘉德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向龙美术馆创办人、著名藏家刘益谦颁发成交确认证书

这件书法是持有者委托嘉德在2010秋拍上拍,刘益谦和他的团队决定拿下这件书法,他在场外电话遥控参与竞拍。嘉德方面对刘益谦的参与非常重视,由嘉德总裁胡妍妍在场内亲自与刘益谦实时沟通代为举牌,最终以3.08亿元的天价拿下。


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草书《平安帖》竞拍现场

这件书法就是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这幅书法之所以是“赝品”,是因为这幅书法并非王羲之的真迹,而是后人仿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它仍是一件年代久远的罕见书法,具有书法和文物两大价值。这件仿摹王羲之的书法,刘益谦之所以愿意花3亿买下,是因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也没有王羲之的真迹,而且像这样的仿摹书法全世界也不会超过十幅。

草书《平安帖》上历代鉴藏印章凿凿可考

刘益谦拿出3.08亿元并不困难,但他拿到这件草书《平安帖》的过程却并不轻松。一般来说,拍卖结束后双方就可以进行交割,但刘益谦却足足等了五年,在等待的五年期间还经历了很多曲折,但当刘益谦最终拿到这件自己花了3亿还等了5年的草书《平安帖》后,仍然很开心。这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一切还要从1947年说起。

王羲之 草书《平安帖》

水墨绢本 手卷

24.5 × 13.8 cm

中国嘉德2010秋拍

成交价:RMB 308,000,000

1947年的琉璃厂远没有如今这样繁华,当时战火未歇物价乱套,整个琉璃厂的古玩字画店基本都出于歇业状态,偶尔有零星几个小摊也罕有玩家光顾。但这一天有一个摊主非常幸运,他迎来了一个神秘的藏家,这个人在他的摊子上翻了一会儿后,拿起了一幅古旧的书法,正是草书《平安帖》。摊主已经很久没有开张了,非常迫切地希望能做成这笔生意,因此几乎没有经过太多的讨价还价就以五块钱的价格成交了。

草书《平安帖》

63年后,这个神秘藏家的后人将雪藏已久的草书《平安帖》委托嘉德上拍,随后就有了刘益谦3亿买“赝品”的故事。但事情却没有这样简单,当草书《平安帖》被拍出3亿多的消息传开之后,那位神秘藏家家族内部发生了纠纷,原因就是草书《平安帖》委托上拍的时候,只是这个家族的某一个人的私自主张,而其他同样有继承权的后人并不知情,当其他有继承权的后人知道草书《平安帖》被拍出3亿时,便与那个私自做主的委托人发生了物权纠纷。


草书《平安帖》又称《告姜道帖》,笔法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颇合羲之草书法度。本帖绢地和前面的花绫隔水均为宋时织物。经柯九思、李锦、文徵明、吴其贞、曹溶、梁清标、乾隆内府递藏护持,历代著录累累,久享盛名,被乾隆皇帝赞誉“可亚时晴”。

刘益谦在微信朋友圈中感言


当刘益谦等着嘉德交割的时候,之前的委托人已经无法单独完成法律手续,委托人从一个变成了很多个,嘉德方面也无法马上履行交割手续。这一等,就等了五年,直至多个委托人之间的物权纠纷尘埃落定,刘益谦才如愿以偿拿到草书《平安帖》。

草书《平安帖》

著录:

1. 宋《宣和书谱》卷十五。

2. 宋·潘师旦《绛帖·法帖第六》。

3. 宋《澄清堂帖·王右军帖卷四·丁一》。

4. 明·文徵明《停云馆帖·唐人真迹卷第四》。

5. 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

6. 明·孙矿《书画跋跋》。

7. 明·董其昌《戏鸿堂法书》卷十六。

8.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

9. 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一。

10. 明·陈瓛《玉烟堂帖》卷九《六朝法书》。

11. 明·王秉錞《泼墨斋法书》第四。

12. 明·吴其贞《书画记》。

13. 清·安岐《墨缘汇观》。

14. 清·顾复《平生壮观》。

15. 清《石渠宝笈续编》(卷二),《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第4册911页,上海书店1988年出版。

16. 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辩》,3-4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出版。

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道帖》,最早见于北宋著名丛帖《绛帖》,后经《宣和书谱》著录,当时共有九行,后被一分为二。上帖是前半部,为绢本,纵24.5厘米,横13.8厘米,共4行,41个字。草书《平安帖》上并没有作者的名款,但历史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王羲之所书。

草书《平安帖》

延展开这幅书帖,41个字的周围盖满了几十方收藏鉴赏印章,可见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屡次易主。乾隆帝盛誉该帖“可亚时晴”,媲美“三希堂”瑰宝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民间流传王羲之高古摹本无出其右。

小编觉得,关于草书平安帖》的真伪,孰是孰非,谁也无法真正断定,但它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却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王羲之草书平安帖》的秘密

草书《平安帖》

草书《平安帖》又名《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告姜帖》、《十二月六日帖》。除此摹拓本外,还被宋代以来的不少丛帖所收刻,如宋刻《绛帖》、《鼎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廉泉本、戏鸿堂本)以及明代的《停云馆帖》、《墨池堂选帖》、《玉烟堂帖》和清代的《筠清馆帖》、《海山仙馆摹古帖》、《耕霞溪馆法帖》等。

摹本草书《平安帖》与最早收刻此帖的宋《绛帖》后卷六刻本比较,只有前四行,刻帖后五行残缺。

草书《平安帖》墨拓本

为了方便做内容上的分析,现将帖文加以句读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岁忽终,感叹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书,知姜等平安,寿故不平复,悬心。顷异寒,各可不?寿以差也。吾近患耳痛,今渐差,献之故诸患,勿勿。力不一一,二月告姜等平安,寿故……

其大意今译如下:

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诸人,岁月如逝,转眼又快要到年终了,深为感叹。我很想念你们,但又不能前往见你们。收到你们去年十月的来信,知道、姜等人的近况尚好,只是寿的旧病尚未恢复,令我十分担忧。最近天气异常寒冷,你们都还好吧?寿的身体也有所好转了吗?我近来耳疾很疼痛,但现在稍微好点了。献之患各种疾病,也疲顿困乏。暂此,不一一详述。二月,告姜等诸人,平安,寿也依就……

宋《绛帖》后卷六刻本

一、信中涉及的人物

此帖文体为晋人尺牍,即私书家信。其中涉及人物有“姜”、“道”、“寿”和“献之”。

“姜”在王羲之尺牍中频繁出现,如“二十七日告姜,汝母子佳不?力不一一。耶告。”“六日告姜,复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力诸不一一。耶告。”这两帖末皆署名“耶告”,即“父字”之意,可知此二帖均为寄女儿之书信(详后)。

摹本和拓片合成复原后的草书《平安帖》

“道”、“寿”虽然在王羲之尺牍中很少出现,但“道”排在“姜”名之后,也应该是王羲之儿女辈的字或小名。据书信内容可知,“寿”与“姜”、“道”也应是同等身份。

至于“献之”则有疑问。因为在晋人尺牍中,对亲近人物一般称字或小名,罕见有直呼其名者。在王羲之尺牍中,除了此帖外尚未见称“献之”之例,倒是“官奴”频出,一般认为即指王献之。还有一杂帖称“子敬”者,“子敬飞白大有意”,也应比较可信。另外,此帖后“献之故诸患……”三行可能是从他帖窜入的帖文,其真伪尚有待于研究。

宋拓绛帖刻本与绢本王羲之草书《平安帖》比对

二、尺牍的书式和习语

此帖是一通典型的晋人存问尺牍。其通常信文顺序是,在问候季节时候后,一般先叙双方收、复信情况,继以询问对方安否、报知自己近况等,然后以结尾用语结束全文。在当时士族生活圈中,他们主要以这种简洁的问候方式相互联系,沟通和增进彼此间友情和关怀。此类尺牍的特点为叙“时令”道“寒温”,即在叙季节四时之后往往频发感叹,情似诉哀。与草书《平安帖》的“岁忽终,感叹情深……”语式相似者不少,如:

草书《平安帖》

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陟冬日,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

初月一日羲之白。忽然改年,新故之际,致叹至深。

初月一日羲之报。忽然改年,感思兼伤,不能自胜,奈何奈何。

十二月二十四日羲之报。岁尽感叹。

初月二日羲之顿首。忽然此年,感远兼伤,情痛切心,奈何奈何。

王羲之

书信有不少尺牍套语习语,如“告”是在尺牍中表明尊卑身份的语词,此信为尊者寄卑者的书信,故使用此类语言。“汝”、“吾”亦然,在与卑者书中,称谓使用的最大特点就是多用人称代词,如“吾”、“汝”,一般不使用“足下”等,也不自称己名,如“羲之”。其他还有“平安”、“平复”(恢复)、“悬心”(担忧)、“可”(很好)、“差”(稍好)、“勿勿”(疲顿困乏)、“力”(身体情况、精力)、“不一一”(又作“不具”。意为礼节未周恳请谅解)等,都属晋人尺牍套语习语。

《平安帖》

三、帖文残缺及文字释读

如上列释文所示,摹本只有前四行,缺刻帖后五行,明显有阙文。而刻本后半部分也有窜入其他帖文现象。如从文意来看,后三行“献之故诸患勿勿力不一一二月告姜等平安寿故”与前帖内容不相关,字迹也大异其趣,可能是从他帖窜入的帖文。《澄清堂帖》以之作为别帖,附在《雨晴帖》之后,看来不无道理。

帖文“寿故不平复”之“寿”有释作“眷”者,据文意和字形来看,当作“寿”。“吾近患耳痛”之“耳”有释“有”者,据文意和字形来看,当作“耳”。“勿々”为“勿”的重复字。“不一一”同“不具”。“二月告姜”之“月”有释“夕”者,但据文意和字形来看,似当作“月”。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四、帖文涉及的一些情况

因此帖又名《告姜帖》,故对收信人“姜”需要详加考察。按,王帖中屡屡出现的“姜”,以前学者虽已推知其为王羲之儿孙辈,但不明具体所指。后据近些年发现的唐《临川郡长公主李孟姜墓志》(藏陕西省醴泉县昭陵博物馆)所引唐太宗语:“朕闻王羲之女字孟姜,颇工书艺,慕之为字,庶可齐踪。因字曰孟姜……”,知王羲之尺牍中频出的“姜”,实即王羲之《十七帖》、《儿女帖》所言“吾有七儿一女”之“一女”。关于此女,前引“六日告姜,复雨始晴,快晴,汝母子平安”中的“汝母子”,当指孟姜和她的儿子刘瑾。按,《世说新语》品藻篇刘孝标注引《刘瑾集叙》载:“(刘)瑾字仲璋,南阳人。祖遐,父畅。畅娶王羲之女,生瑾。瑾有才力,历尚书、太常卿。”刘瑾也应是《儿女帖》中令王羲之“足慰目前”的“今内外孙有十六人”中之一位外孙。孟姜是王羲之的唯一女儿,当然受到王羲之的特別疼爱。有一王帖道出其中情节:

吾去日尽,欲留女过吾,去自当送之,想可垂许?一出未知还期,是以白意。夫人涉道康和。足下小大皆佳,度十五日必济江,故二日知问,须信还知,定当近道迎足下也。可令时还,迟面以日为岁。

此帖应该是王羲之寄给女儿婆家(刘畅家)的,从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已在晚年,非常盼望女儿的婆家允许她回娘家来住一段时间。信中还恳求对方经常让女儿回娘家,说自己正度日如年翘首以盼与女儿见面的那天。

刻帖后半部分还有一处言及王羲之“吾近患耳痛”。关于王羲之身患各种疾病,从他的尺牍中多有反映,如“脚痛”、“腰痛”、“胛痛”、“头痛”、“齿痛”、“腹痛”、“肿 痛”、“肿疾”、“疟疾”、“呕吐”、“下痢”、“脾风”等。通过此帖还可知他患有“耳痛”病。王羲之在《十七帖》的《天鼠膏帖》中曾询问“天鼠膏治耳聋,有验不?有验者乃是要药”。这也可以间接证明王羲之患有耳疾,故很关心天鼠膏治疗耳聋是否有效果。

《平安帖》墨拓本

五、关于摹拓以及字迹风格问题

观摹本与刻本的字迹特征,应该出自同一底本,问题是各自所据底本孰先孰后、孰优孰劣。其实以两者略加比较,明显可以看出摹本书迹肥软柔弱,气韵不及刻本。此外摹本草书《平安帖》的“去十月书”四字作连绵草势,而刻本则无,此亦刻本胜摹本之处。清王澍论此类“字相连属如笔不停辍者”的书法云,“既乏顿挫,兼带俗韵”,并总结“右军虽凤翥龙翔,实则左规右矩,未有连绵不断者”(《淳化秘阁法帖考正》卷六)。所以若摹本和刻本均出自同一底本,只能说前者摹刻精致而后者摹拓粗率了,或者前者底本即是后者也未可知。

唐代摹拓法帖,一般使用纸张,如硬黄纸等,因为纸质较绢帛容易摹拓。双钩填墨其实并非简单地在笔画轮廓中如同蘸墨书写那样地“填墨”。据日本富田淳先生介绍,日本在对摹拓绝佳的《丧乱帖》进行修复过程中发现:“就双钩填墨之字面意味而言,即先勾出轮廓然后填上墨色。实际上仔细观察实物,并非如此简单。所谓填墨,是由许多细微如头发丝般的线条重合组成,技术相当精致。”那么绢质的材料能否进行如此精密的摹拓作业呢?我表示怀疑,或许绢本草书《平安帖》就是一件临本也未可知,此尚有待验证实物。

《平安帖》中的“平安”二字

关于草书《平安帖》的字迹,有人说摹本与《十七帖》风格相近,这也许是因为他只看了摹本前四行的字迹所得出的结论吧?

此说我不同意,现举例说明。刻本第五行以后的字迹渐呈恣肆之态势,如“以差也”、“痛今渐差”等字,纵放挥洒,与《十七帖》那种草法规范的专谨独草书大异其趣。《十七帖》的风格是“无圆而不矩,无方而不规;从规矩入,从规矩出;一步不离,步步纵合。至于能纵合,斯谓从心不逾”(王澍《虚舟题跋》)。而草书《平安帖》字迹比较率意,与具有草书教材和字典性质的《十七帖》相差很远。若问草书《平安帖》与哪种王帖字迹相近,我倒觉得其颇近《丧乱帖》意趣。比如第六行的“痛”字即与之非常相像,“痛”字在王帖中频出,是极具特征性的草字之一。此外,日本学者中田勇次郎先生认为草书《平安帖》不类王书,他疑其为后人临习王尺牍之伪作(《王羲之を中心とする法帖の研究》p164)。这个意见我也不同意。之所以有此看法,或许是怀疑此乃南朝、南唐的“戏学”、“仿书”的缘故吧?的确在王书流传史上,出现过不少所谓“抄右军文”的王帖。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载:“孝武撰子敬学书戏习,十卷为帙,傅云‘戏学’而不题。或真、行、章草,杂在一纸,或重作数字,或学前辈名人能书者,或有聊尔戏书,既不留意,亦殊猥劣。”(《法书要录》卷二)又宋代黄伯思云:“及备员秘馆,因汇次秘阁图书,见一书函中尽此一手帖,每卷题云:‘仿书第若干’。此卷伪帖及他卷所有伪帖者皆在焉。其余法帖中不载者尚多,并以澄心堂纸写,盖南唐人聊尔取古人词语,自书之尔。文真而字非,故斯人者自目为‘仿书’,盖但录其词而已,非临摹也。”“淳化法帖中有南唐人一手书颇多,如伪作山涛、崔子玉、谢发、卞壶,皆是一手写古人帖语耳,第三卷最多。今秘阁□,数匣尚在,皆澄心堂纸书,分明题曰‘仿书’,不作传摹与真迹。而当时侍书王著编汇殊不晓,特取名以入录,故与真迹混淆,却多有好帖不入,殊可惜也。”(均《东观余论》卷上)尽管如此,观草书《平安帖》字迹,犹存有一些王书特征,如上举“痛”字即其明证。所以,应该说草书《平安帖》的字迹还是有所本的,应属在多样的王草风格中的一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