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二十卷│须颂篇第六十(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2-24

《论衡》第二十卷│须颂篇第六十(5)

【原文之五】

谥者,行之迹也。谥之美者,成、宣也;恶者,灵、厉也。成汤遭旱,周宣亦然。然而成汤加“成”,宣王言“宣”,无妄之灾,不能亏政,臣子累谥,不失实也。由斯以论尧,尧亦美谥也,时亦有洪水,百姓不安,犹言尧者,得实考也。夫一字之谥,尚犹明主,况千言之论,万文之颂哉!

船车载人,孰与其徒多也?素车朴船,孰与加漆采画也?然则鸿笔之人,国之船车采画也。农无疆夫,谷粟不登;国无强文,德暗不彰。汉德不休,乱在百代之间,强笔之儒不著载也。高祖以来,著书非不讲论。汉司马长卿为《封禅书》,文约不具。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杨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陈平仲纪光武,班孟坚颂孝明,汉家功德,颇可观见。今上即命,未有褒载,《论衡》之人,为此毕精,故有《齐世》、《宣汉》、《恢国》、《验符》。

《论衡》第二十卷│须颂篇第六十(5)

《论衡》第二十卷│须颂篇第六十(5)

《论衡》第二十卷│须颂篇第六十(5)

【拙解】

谥号,从中可体现生前的德行。谥号好者,如成、宣之类;谥号恶者,如灵、厉之类。成汤时遭遇旱灾,周宣王时也遭遇旱灾。然而成汤死后加上“成”字为谥号,周宣王死后的谥号为“宣”,偶遇之灾,不能因之而贬政,臣子依据君王的生前德行而为其追加谥号,不违其实。由此而评论尧,尧亦得好的谥号,而其在位时亦发生洪水,百姓不得安定,尧死后仍获好的谥号,是实际查验其德行而为。一个字的谥号,尚且能说明君主的德行,何况千言的评论,万字的赞颂呢!

船车载人而行,与人徒步所行相比何者更远?无装饰的车船,与漆彩装饰的车船相比何者更美?如此说擅长写作之人,便如国家船车上的彩画。农耕无强劳力,粮谷不丰收;国家无善写文人,功德隐匿不显。汉朝功德不少,混于世代之间,是因擅长书笔的儒者不予著书记载。汉高祖以来,所著书文并非不论述汉朝。汉朝司马长卿写出《封禅书》,书文简约不细。司马子长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杨子云辑录了从汉宣帝以至哀帝、平帝的事,陈平仲记录光武帝,班孟坚颂赞汉明帝,汉室功德,还是足可观见了解。当今皇帝即位,尚未有褒赞记载,《论衡》作者,为此竭尽精力,所以著有《齐世》、《宣汉》、《恢国》、《验符》等篇。

【小议】

王充本就对儒学心存成见,不喜儒者常过誉其主的做法,于是在自己褒赞汉代及当朝皇帝功德的同时,不忘毁批儒者不为皇帝歌功颂德,未必只是文人相轻,或许更有道家与儒学之争。善写文者不只有儒者,汉朝天下不乏“鸿笔”之人,著书得以留传千载者也是不少,王充只是其中之一,虽然《论衡》堪称经典。王充经历的时代,正值废新莽、光武帝复兴汉室。汉室崇儒,王充知儒家而更喜道学,其思想常与其时主流发生冲突。不同于其他文人多尚古,王充更愿盛赞当朝光武皇帝、汉明帝及汉朝先王,或许正因如此,其作《论衡》书中尽管充斥大量批儒言辞,却仍得以面世并留传下来。王充的“毕精”,非只有《齐世》、《宣汉》、《恢国》和《验符》,亦有《儒增》、《问孔》与《刺孟》。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