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鞅变法前秦国真的很弱小甚至到亡国边缘吗?真实情况是这样

 唐封叶 2019-12-24

一直以来流传一种说法,那就是商鞅变法前秦国十分弱小,是商鞅的变法才让秦国变成强国。近年随着《大秦帝国》小说和电视剧的热销、热播,这种观念又得到加强。

翻开《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头两章题目就是“六国谋秦”、“国耻昭昭”。这两章写的是秦献公在秦、魏少梁之战中重伤而亡,魏国召集“逢泽之会”,六国国君在会上谋划共同攻打并瓜分秦国。按小说所写,秦国可不就是弱小到了危亡边缘?你别说,唐封叶还真看见有不少人在历史帖子里煞有介事地说秦献公死于少梁之战的战伤。

秦献公-《大秦帝国》剧照

可惜,小说就是小说,《大秦帝国》的上述描写其实是艺术虚构,是完全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首先,没有任何史料记载秦献公是死于与魏国的战争的。

据《史记》记载,秦献公确实是在少梁之战(前362年)的第二年去世的,但司马迁又说,在秦国取得大胜的少梁之战中,秦国领兵主将是庶长国,而不是秦献公。

《史记·赵世家》:

(赵成侯)十三年,秦献公使庶长国伐魏少梁,取其太子、痤。

而且按照秦献公的年纪,他也不大可能上战场一线了。因为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秦献公生于秦灵公元年(前424年),到前361年去世时已经63岁。古代医疗卫生条件差,“人生七十古来稀”,秦国人能让60多岁的国君冲到一线去拼刀吗?所以历史上的秦献公应该是自然老病而死的。(其实秦献公死于少梁之战的说法最早就出自小说《大秦帝国》。)

其次,小说中“逢泽之会”上六国谋秦的剧目更是穿越加编造。

历史上魏国确实发起过“逢泽之会”,但不是前362年前后,而是在秦孝公十八年、前344年,是在商鞅变法之后。小说一下子把这次大会的时间提前了18年。而且历史上真正的“逢泽之会”的主题也不是对付秦国,而是魏惠王称王;会上齐、楚、燕、韩等大国均未到场,倒是秦国、赵国和一帮小国到场,会上咋会有六国讨论讨伐并瓜分秦国的桥段呢?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小说《大秦帝国》中对商鞅变法前秦国情况的描写完全是危言耸听的,没有任何历史文献记载秦献公死于对魏战争,当时各国也没有组团谋划伐秦,秦国更没有到危亡边缘,那真实的历史上,商鞅变法前秦国的情况和国力如何,算不算弱小,在天下各国中能排名多少呢?下面唐封叶就简单介绍一下。

话说西周后期秦人这个附庸小政权的地盘主要在陇西(陇东仅有若干小据点)。他们与戎人杂处,兼营农业和畜牧业,经济文化确实还都很落后。

东周初年秦襄公建国后,开始东越陇山大力拓土,经过秦文公、秦宪公和秦武公等多代君主的努力,已经将势力拓展到渭河平原东部。到秦穆公时他任用百里奚为相,几次击败晋军(河阳之战、韩原之战等),三次置换晋国国君,迫使晋国割让河西8座城邑,并灭掉黄河西岸边的梁国、芮国等小国,终于基本占据了黄河以西的整个渭河平原也即所谓的八百里秦川。虽然秦穆公后期碰到了晋文公,被封锁在河西关中,但又从西戎得到贤臣由余,得以向戎地拓展,开地千里,并得到天子周显王所赐的金鼓,称霸西戎。所以秦穆公时,秦国的国势达到了春秋时期的高峰。秦穆公也成为众多版本的“春秋五霸”中的一霸。

▲春秋前期形势图

那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关中渭河平原再加上陇西的地盘),在天下诸国中排名也是比较靠前的,仅逊于齐、晋、楚等国。因为占领了原周朝的西王畿核心区域,得到大片沃土尤其是掌握较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周人遗民,秦国的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农业已经成为经济的主要项目,商业也活跃起来。

《史记·货殖列传》云: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在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地重,重为邪。及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秦穆公早期,晋国遭遇饥荒向秦国借粮。《史记》记载,当时秦国运粮的船只挤满渭水,不见首尾,极为壮观,史称“泛舟之役”。可见当时秦国粮食储备之丰富。

粮食产量提高,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秦穆公护送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晋文公)回晋国继位,一共出动了战车五百乘,骑兵两千,步卒五万人。要知道三四十年前齐桓公称霸天下时也不过有兵力三万。因此历史学者杨东晨等人推测,春秋时期秦地人口不下于六七十万,与齐国等国不相上下,是当时第一等的人口大国。

秦国的国力强大还表现在都城的规模上。考古证实,秦国都城雍城城址东西长近3500米,南北宽近3100米,总面积达1000多万平方米,略小于同时期的齐都临淄和楚都郢都,与周天子居住的周王城近似,但比晋都新田和鲁都曲阜、宋都睢阳要稍大一些。由余归秦前作为戎人使者出使秦国,曾张大嘴巴感叹雍城宫室壮丽,称:

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雍城遗址示意图

仓廪实而知礼节。春秋时期,礼乐文化在秦国也得到传承发展。唐朝初年,人们在陕西发现了著名的石鼓文,内容讲述秦国国君、贵族的生活,形式与《诗经》相同,基本是四字一韵,诗歌水平达到相当造诣。秦穆公在招待由余时曾称“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另据《国语》和《左传》记载,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设宴招待,宾主双方均以《诗经》中篇章唱和应对,显示秦国君臣对《诗经》的熟悉程度完全不逊于中原贵族。秦国民间虽然保留较多戎狄习俗,但值得一提的是,孔门七十二贤哲中有秦人三人——秦祖、壤驷赤、石作蜀,儒家文化在普通秦民中也有一定程度传播。

秦国石鼓文

秦穆公死后,秦国社会继续缓慢向前发展,但继任的几代秦君都比较平庸。由于晋国出现几代霸主明君迅速崛起,所以在秦、晋斗争中秦国一直落在下风,河西部分城邑又被晋国占领。尤其是在秦桓公、秦景公时秦国两次被晋国组织的联军打到关中内陆,让秦人十分丢丑,这就是“麻隧之战”和“迁延之役”。

不过好在秦国体量大,尤其是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南、北、西面均没有什么敌人,只需集中全力防守东面一个方向即可,所以别国很难给予它重大打击,更难灭掉它。不久在秦景公后期宋国大夫向戌发起的“向戌弭兵”活动中,秦国虽然排在晋、楚两霸之后,但与旧霸主齐国平起平坐,成为天下“四大国”之一,可见其实力和国际地位。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云:

晋、楚、齐、秦,匹也,晋之不能于齐,犹楚之不能于秦也。

再看考古。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凤翔南发现“秦公一号大墓”,即秦景公的墓地。这是一座“中”字形的先秦超级大墓,创下多个记录:一,大墓长300米、宽42.5米、深度相当于8层楼,比殷墟商王墓葬大40倍,是截至目前(2019年)考古发现的最大的先秦墓葬。二,大墓中的椁室采用古籍中记载的天子规格的“黄肠题凑”形式;三,大墓使用殉人达186人,为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两千多年来,尽管该超级大墓已经被盗掘无数次,但仍出土了金、玉、铜、陶、漆等器具600多件,尤其是其中出土了几件铁质农具,证明秦国农业技术是紧随东方国家的。秦景公时秦国的国力可见一斑。

秦景公儿子秦哀公时,吴国伐楚,郢都沦陷,又是申包胥哭秦庭,求来了秦师相助,再加上吴人内讧,才使楚国得以复国。秦军能与当时以凶悍著称的吴军一较高下,其战斗力不言而喻。

秦公一号大墓-秦景公墓

不过从战国初年开始,秦国确实逐步衰落了。这一方面是秦国自身的原因。进入战国后秦国的头两位君主一个谥号厉共公,一个谥号躁公,都不是好谥号,说明两个君主比较糟糕。尤其是自秦躁公以后秦国多次发生争位的内讧,政局不稳定:秦躁公死后无子嗣、大臣拥立躁公弟怀公继位;怀公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被杀,大臣又拥立怀公孙灵公;灵公死后大臣废黜其子公子连(秦献公),拥立怀公少子秦简公上台;后来公子连又打回秦国,杀死了秦简公之孙、秦后惠公之子秦后出子,重登宝座,这就是秦献公。

▲战国前期秦国世系

另一方面,则是东方国家发展较快。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以魏为首的东方国家纷纷变法飞速前行。秦国政局动荡,再加上僻处西方未能及时学习东方先进文化经验(如秦桓公十年、前594年鲁国即开始实施“初税亩”),所以自然被甩下了。

以魏国为例。战国初年,魏文侯在诸国中率先任用布衣卿相变法:用李悝为相废除世卿世禄,依照《法经》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实行“平籴法”;用吴起为将,精选士卒严格训练,为魏国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魏武卒。因此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早期的第一强国。

秦国衰落的军事表现,就是河西几乎全面失守。

秦灵公在位时,晋国魏家(当时还未被周天子承认为诸侯)以河西少梁城为据点,与秦国激烈争夺河西之地;之后的秦简公在位时期,魏家占领黄河以西、洛水以东的大部分地区,并设立的西河郡,秦人痛失河西。(当然这里唐封叶要再次说明一下,河西除了梁国、芮国外,最初本来晋国占领的地盘最多,魏夺取河西算是“收复”。)

魏国鼎盛时的西河郡示意图

河西的失去让秦人痛定思痛,开始了改革的试探之路。

秦简公六年(前409年),简公下令允许小吏佩带宝剑,史称“初带剑”,从服饰制度方面提高新兴阶层的政治地位。第二年,秦简公又下令“初租禾”,即废除劳役地租,按照田地的实有亩数来征收田赋。秦国的土地制度终于在约200年后接近中原各国,此后秦国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一定程度激发。

秦简公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秦国的国力军力,秦简公和其子秦后惠公一度趁着三晋和齐国争夺中原之际发动对魏国、韩国的反攻,在多次失败的同时也取得一些小胜。

秦后惠公在位十三年驾崩,他的儿子出子继位时尚在襁褓之中。流落三晋达30年的秦灵公之子公子连趁机杀回国内夺取权力,这就是秦献公。秦献公登基时已经是40岁的不惑之年,他又熟悉三晋的情况,于是在抓牢权力后进行缓慢但稳健的改革。

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开始,他先后实施了“止从死”(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yuè)阳(在今陕西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在蒲地、蓝田等边境地区设县、“初行为市”(允许在国都内设立贸易商行、从事商业活动)、“为户籍相伍”(打破国野之分、族群之别,把全国人口按照五家为一“伍”编制起来)等改革,秦国面貌逐渐得到一定程度改变。

秦献公后期,魏国迁都大梁,国家的重心也随之迁往中原,而魏国的西河守、名将吴起也离开魏国前往了楚国。趁此良机,秦献公加大了对河西的反攻力度。在经历最初几次失败后,秦人先后赢得了雒阴之战(前366年)、石门之战(前364年)。尤其是石门之战,秦军斩魏军首级达6万,连周天子周显王都送来了“黼黻”(fǔfú,绣有各种花纹的高级礼服)以示庆贺。2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又派庶长国讨伐魏国西河郡,这就是少梁之战。在此战中,秦军大胜,俘虏魏国公孙痤,收复了少梁城北方的要地繁庞城。

由以上史实可知,从秦简公开始到秦献公,几代秦君都在改革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进,并取得一定进展。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上台时,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方面虽然依旧落后于东方国家,但秦国已经走出战国初年的谷底,国力在不断回升,与魏国的差距逐渐拉小,表现就是在与魏国的战争中扭转了最初的被动挨打局面,尤其是秦献公去世前,秦军一连取得了三次对魏国作战的胜利,收复了河西的一些城邑。本文前面曾解释过,当时没有六国合谋伐秦之事,所以根本不存在“秦国已经到了亡国边缘”的问题。如果画一个抛物线来表示秦国的走势,从秦献公开始,这条抛物线就是逐渐上扬走高而不是继续下降的。

所以,商鞅变法前秦国是否“弱小”,就看你和谁比了,看你的参照物是什么。

和那会儿的天下第一强国魏国相比,秦孝公初年的秦国当然能算得上“弱小”。因为那时秦国综合实力确实不如魏国,也多次败在魏国手中。不过要是以魏国为参照物,当时赵、韩、齐、楚、燕等国也都可以说是“弱小国家”了,因为他们也都不是魏国的对手。

要是放在当时的天下中,与同时期还剩下的大约30个诸侯国比综合实力,秦国不但不算“弱小”,还要算是个强国:秦国是几百年老牌大国,根基深厚,土地广阔肥沃(关中沃土),人口众多(吞并巴蜀前秦国人口应在200万以上),战略位置优越(只须防东面、易守难攻),民风淳朴,军队彪悍,虽然政治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于东方先进国,但在不断变革调整中。具体说,秦孝公继位时的秦国综合实力绝对强过泗上十二诸侯(宋、鲁、卫、邾、薛、郳、滕、莒、任、郯、费、邳)和巴、蜀、中山、越等这些国家;在战国七雄中,商鞅变法前的秦国综合实力就算弱于魏国和楚国(体量大,又经过吴起短暂变法),但唐封叶个人认为强过燕国、韩国是没有问题的,和齐国和赵国差不多能算并列(当时齐国刚刚田氏代齐,田齐最初屡败于三晋;而赵国领土隔太行山被分为西北、东南两半,赵烈侯虽用公仲连改革,但依然多次败于魏国)。所以说商鞅变法前的秦国在天下30余国中至少可以排前5名(并列)。你认为一个在30人班级中考前5的算是差生吗?

秦孝公初年战国形势图

现在我们可以下结论了:秦国曾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位列春秋“四大国”,战国初年虽然一度落后,但体量较大,地理占优,经简公、献公初步改革,国力有所回升,尽管弱于魏国,但在天下诸侯中仍居强国之列。

可能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秦国弱小呢?为什么小说《大秦帝国》要把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说得那么凄惨呢?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是有些人有意或无意过度美化商鞅、拔高商鞅变法而已。把商鞅变法前的秦国说得越弱小,岂不更显商鞅“化腐朽为神奇”的本领?商鞅变法确实对秦国有功,但离开了秦国数百年基础和秦简公、秦献公等人的改革铺垫,也是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的。

还有人会问,既然秦国当时虽然落后但算不上弱小,也没有亡国之危,秦孝公为什么要变法呢?其实他在求贤令里说得很清楚:

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说白了,秦孝公希望变法不是为了“救亡图存”(秦国没衰到那份上),而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国力,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祖上荣光,进而称霸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