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老祖陈抟其人

 雨颐墨 2019-12-24

生活,文化,历史,社会

陈抟画像;

生活,文化,历史,社会

陈抟书法;

    人们都知道道教鼻祖老子、教主张陵,但知道道教老祖陈抟的人则不多。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年)出生于西蜀崇龛县(今四川安岳县)龙台驿灵山观(今观音寺)。仙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七月二十二日,享年118岁。

    四川安岳出了一个陈抟。以往《宋史》和1979年版《辞海》把道教这样一个重要人物陈抟记录为安徽亳州人,是无史料可查的。

    陈抟为安岳人,历史凭据最为清楚。他在自己的著述《易龙图序》署有“西蜀崇龛陈抟序》,这七个字是任何史料不能代替的重要佐证。北宋朝廷史官李宗谔(965~1013年),字昌武,奉诏主编《祥符图经》,又名《州县图经》分册《普州图经》中明确记载:“陈抟字图南,崇龛人”。“既长辞父母去学道,或居亳为亳人,或居洛为洛人,或居华山为华人。”南宋淳熙(1174~1189年)间,国史院撰修官吕祖谦(1137~1182年),字伯恭,奉诏主编《圣宋文海》(后改名《皇朝文鉴》)、《宋文鉴》将陈抟的《龙图序》收入其中,亦对陈抟故里作出了肯定。南宋历史地理学家王象之(?~1279年),撰写的《兴地纪胜》、《普州卷》中有九处记载陈抟的遗迹,也对陈抟为普州(北周建德四年建制)即崇龛人作了充分肯定。宋冯叔豹《过崇龛寨题希夷宅》一书中也明确说:“希夷故宅,在安居县,崇龛镇二里,国初,即其宅为灵山观,宣和间赐额“钦真”。北宋乾德五年(967年)废县为镇,原崇龛县“龙台镇”划归崇龛镇管辖。两镇合一后,崇龛是两个集居镇,集居、聚居通称“闾里”,简称“里”。

    四川文史馆游时敏先生在《陈抟先生小考》中定论:“依据史料,应着重第一种说法更应确定陈抟出生地在今安岳县境内的观音寺。”(见《高道陈抟》第27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陈抟与世不争,不贪富贵,不求仕禄,不仅受到社会人士的普遍尊重,而且受到朝廷多次召见。(曾谏过多次治国之道,均得皇帝恩准。)唐僖宗赐他为“清虚处士”。周世宗赐他为“白云先生”,宋太宗赐他为“希夷先生”。陈抟集“道德文章已系于一身”,成为中华民族古代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的一代楷模。元代学者虞集在《题陈希夷先生画像赞》中评价他为“图书之传,百世之师”。

    书写“福寿”二字,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今安岳、大足、潼南、峨眉山、华山、山东蓬莱仙境等全国各地,皆保存了陈抟书写的“福寿”二字石刻,此二字独具特色,内含“田给予福、林付长寿”八字哲理,受到世人赞叹。其寓意是宣传道家人与自然、注重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粗食布衣等哲学思想,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奕棋是中国一门增知强身的一项体育运动,古往今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四川省邛崃县的白鹤山点易洞对面有棋盘山仙人洞,是陈抟修炼时常奕棋的地方;华山至今还保留一个“博台”俗称“下棋亭”,传说陈抟与赵匡胤以棋局赢华山,其遗迹在此。“自古华山不纳粮”,就是讲的这个传说故事。2001年陈抟学术研究会会长杨启富同笔者曾亲临华山考察,获得不少陈抟学术方面的资料、照片,受益非浅。

    陈抟集政治、哲学、道学、社会科学、书法、医学、棋艺于一生,不愧为道家学派一个天才、全才。鲁迅说:“中国文化之根砥全在道教。”而道教文化的精华凝聚于陈抟。陈抟在中国道教史上立下的丰碑是永存的。

    【作者:刘联群,安岳陈抟学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阳登华,安岳陈抟学术研究会秘书长】

 (摘编自四川社会科学在线网,来源:《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