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伯良:东汉眉山(3):人物

 嘉绒遗民 2019-12-24
□ 古 伯 良

  自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开始,秦、西汉、东汉各代政府都因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陆续移民巴蜀。
  迁徙到巴蜀的外来移民中,有官宦、豪绅、商贾,也有贫民、灾民、刑徒,他们与原巴蜀土著民一起,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和经营发展,到东汉时,涌现出许多的“强宗豪右”和“著姓大族”,犍为郡和武阳县也不列外。《华阳国志》说:“武阳县,特多大姓,有七杨、五李,诸姓十二也。”[1] 
  这些大姓,不仅仅只是富豪家族、世家大户,他们当中,还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有的官至“国家级”领导,有的出任“省部级”高官。

  武阳张氏,是留侯张良的后代,是中原移民到眉山发展成豪门大族的代表,其代表人物是张皓、张纲父子。
  西汉末年,中原大乱,张氏一支迁居武阳,在今眉山市彭山区开始了新的生活。张皓(公元50—132年),字叔明,少时游学京师,长大后“归仕州郡”,随后历任尚书仆射、彭城相、廷尉等职。永建元年(126年),汉顺帝刘保即位后,任命他为司空。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三公是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可见张皓职位之高。张皓向朝廷举荐了大量贤才,“天下称其推士”。[2] [3]
  张皓有两子,长子张宇曾任范阳太守,是晋代司空张华的先祖。次子之子张纲(108—143年),字文纪,他任侍御史时,敢于不畏权贵,直言正谏。汉安元年(142年),朝廷选派八使巡访州郡,宣扬风俗教化,检举核实善恶好坏。其他七名专使都是知名大儒,多当过大官,只有张纲年少,官位最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任,唯有张纲把他的车轮埋在洛阳都亭,说:“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这便是成语“张纲埋轮”的故事。随后,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弹劾太尉、司徒“尸位素餐,不堪其职”,并历数当朝国舅、大将军梁冀15条罪状,京城都为之震动。当时,广陵郡(扬州)有一支张婴率领的农民义军,十多年都不曾被朝廷平定。梁冀为了陷害张纲,就让他出任广陵太守。张纲到任后,只身前往张婴军营,劝降了张婴,平定了动乱。张纲在郡任职一年后,不幸英年去世,百姓老幼相携到府衙吊唁他。张婴等五百多人还穿戴丧服,送张纲灵柩到犍为(今彭山区)安葬。张纲有三个儿子,后来分别担任郎中、尚书、豫州牧。[4]

  除了外来移民后裔外,在东汉眉山的豪族中,也有原居蜀地的氐人。《四川通史》说:“《华阳国志》中《蜀志》、《汉中志》所列川西各县的‘大姓’,杨姓所占比例特大,其中多为汉化氐人。”[5]武阳杨氏,可谓川西杨姓的代表,这个杨家,现今可查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8位。
  杨涣,字孟文,生卒年不详,武阳人,以清秀博雅著称于世,历任台郎、相、尚书、中郎、司隶校尉。《华阳国志》称颂他:“孟文翘翘(qiáo,出众),丕显(英明)有成。”汉顺帝时,连接中原与四川的重要交通干道之一褒斜道断绝,“深执忠伉”的杨涣“数上奏请”[6],建议重修褒斜道南口石门,打通褒斜道。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延光四年(125年)十一月,朝廷“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路”。[7]褒斜道南口石门,是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之一,经过修整重开的褒斜道,安全平坦,行旅称便。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汉中太守王升在褒斜石门石壁上刻文,称颂杨涣重开石门的功勋,这块石刻便是著名的《石门颂》,也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下图是《石门颂》。
东汉眉山(3):人物
  杨涣有两个儿子三个孙子,也是能臣干吏。小儿子杨文方,曾任汉中太守。杨文方长子杨弼,曾任冀州刺史、下邳相,次子杨頍(kuǐ),二千石。杨涣的另一个孙子杨淮,历任尚书、河东守、尚书令、河南尹、司隶校尉、将作大匠。他为官忠直,不畏权势,常常上奏弹劾为非作歹的权贵,很有政声,满朝士臣无不敬佩其正直不阿。[8]东汉熹平二年(173年)二月,犍为郡人卞玉经过褒谷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乃为文记述杨淮、杨弼生前的仕迹和建树,这就是《司隶校尉杨淮下邳相杨弼表纪》,也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杨淮表纪》。[9]
  值得一提的是杨氏家族还有两位女性,一位叫杨进,一位叫阳姬,她们是眉山历史上最早见于史载的女性。《华阳国志》载,杨进是武阳县杨家的女儿,将作大匠、广汉人王堂(《后汉书》有传)长子王博之妻。王博的后母文氏有母仪当代的德行,杨进把她的教导作为自己的准则,在家里端庄有礼。牂牁太守李祎家也有后母,但家中常常不和,他感叹家中徒有富贵,学问却比不上王博家。
  杨文方的妻子阳姬,更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是武阳人,出自贫寒。杨涣刚担任尚书郎时,有次请假回家,当时阳姬还是个没有出嫁的女子,因为父亲犯法被关在牢里,她便在路上拦住杨涣的马,为父亲申冤上诉,言辞慷慨,边说边哭。杨涣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便向郡县政府讲明情况,把她的父亲放了出来。杨涣认为阳姬是个才女,便聘娶她为儿子杨文方的妻子。事实证明,阳姬真是一位贤德的奇女子,她嫁给杨文方,不仅使她的家族得以和高门大族联姻,她的两个弟弟都得以做官,使阳家成为世代官宦之家,更重要的是她养育了两个出色的儿子,长子杨弼官至冀州刺史,次子杨頍也是二千石(郡守)级别的大官。不仅如此,她的侄子、官至司隶校尉的杨淮还把她接到自己的官舍中住下,常常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地方。她帮助丈夫和杨淮选拔推举的青年才俊赵宣、五方,后来分别成为犍为和广汉的太守。
  杨家还有一位叫杨子舆,曾任蓝田令,可能生前便告老还乡,死后葬于江口。[10]

  除了张、杨这两个大家族之外,东汉时,武阳县出的名臣还有王升、赵松、赵敦等。
  王升,字稚纪,他在汉桓帝建和年间(147年—149年)任汉中太守时,不仅主持书刻了《石门颂》,还在褒斜道上架设桥梁,修建可盛粮食和柴草的石仓,极大地改善了褒斜道的交通条件,方便了过往行人,令“行者欣然焉”。而他主持书刻的《石门颂》,至今仍保存在汉中博物馆,是“石门十三品”之一、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另外两颂为《西狭颂》、《郙阁颂》),其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国之瑰宝”。
  赵松,字君桥,小时候曾多次向隐士费贻请教问题。当他得知费贻立志做隐士后,仍经常和费贻来往,但从不暴露费贻的行踪。公孙述被平定后,出任过上党太守。
  赵敦,字建侯,起初曾做过新都令,宣扬德教礼仪,颇有治绩。三公府和大将军梁冀多次聘请他,他都不去。特别是梁冀,对他是聘书不绝。后来梁冀被逼自杀,朝廷派人看守他的尸体,不准人前去吊唁。赵敦感其知遇,独自前去吊祭,然后到有关部门自首,皇帝赦免了他。《华阳国志》赞曰:“建侯吊梁,效志知己。”

东  汉  武  阳  名  

氏族

姓 名

字号

  

            

张皓

叔明

尚书仆射

彭城相

廷尉

司空

《华阳国志》:张皓,以文聪明,辟大将军掾,迁尚书仆射,彭城相,进隐士闾丘迁等,徵拜廷尉。延光三年,安帝将废太子为济阴王。皓与太常桓焉、太仆来历争之,安帝不许。及安帝崩,济阴得立,为顺帝,以皓为司空。久之,免,复徵为廷尉。清河赵腾坐谤讪当诛,所引八十余人。皓以圣贤明义争之,咸称平当。另见《后汉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张晧传。

张宇


范阳太守

《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张皓子,晋司空张华的先祖。[11]

张纲

文纪

广陵太守

《华阳国志》:在汉朝公平廉正,权宦侧目惮之。汉安元年,以光禄大夫持节与侍中杜乔等循行州郡,考察风俗。出宫埋车,先奏太尉桓焉、司徒刘寿尸禄素餐,不堪其职;出城,又奏司隶校尉赵峻、河南尹梁不疑、汝南太守梁乾等赃污浊乱,槛车送廷尉治罪。天子以乾,梁冀叔父,贬秩,免峻等。又奏鲁相寇仪,仪自杀。威风大行,郡县莫不肃惧。还,冀恨之,出为广陵太守。承叛乱后,怀集抚恤,甚有治化。在官一年卒。另见《后汉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张纲传。

张续

尚书

《后汉书·张纲传》:拜纲子续为郎中。

张方

豫州牧

《华阳国志》:张纲,子续,尚书。续弟方为豫州牧。

张檀

郎中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张纲,其子檀,官郎中,子续官尚书,子方官豫州牧。[12]

杨涣

孟文

司隶校尉

《华阳国志》:杨涣,以清秀博雅,历台郎、相,稍迁尚书、中郎、司隶校尉。甚有嘉声美称。另见《石门颂》。

杨文方

汉中太守

《华阳国志·阳姬》:后文方为汉中太守,以赵宣为贤,将察孝廉,函封未定,病卒。姬秘不发,先遣孝廉上道乃发丧。宣得进用,姬之力也。

阳姬


杨文方妻

《华阳国志》:姬,武阳人也。生自寒微。父坐事闭狱。杨涣始为尚书郎,告归,郡县敬重之。姬为处女,乃邀道扣涣马,讼父罪,言辞慷慨,涕泣摧感。涣愍之,告郡县,为出其父。因奇其才,为子文方聘之。结婚大族,二弟得仕宦,遂世为宦门。后文方为汉中太守,以赵宣为贤,将察孝廉,函封未定,病卒。姬秘不发,先遣孝廉上道乃发丧。宣得进用,姬之力也。后文方兄子伯邳为司隶校尉,时姬长子颖伯冀州刺史,仲子頍二千石。伯邳以禀叔母教,迎在官舍,每教伯邳政治。伯邳欲举茂才,选有二人。伯邳欲用老者,嫌以其耄;欲举五方,而其年幼,以咨叔母。劝举方。后赵宣为犍为,五方为广汉,姬尚在。故吏敬之,四时承问不绝。

杨弼

颖伯

冀州刺史

《杨淮表纪》:伯邳从弟讳弼,字颖伯,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迁左丞、冀州刺史、太医令、下邳相。

杨頍


二千石

《华阳国志·阳姬》:时姬长子颖伯冀州刺史,仲子頍二千石。

杨淮

伯邳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华阳国志》:杨淮,涣孙也。初为郡守,太尉李固荐淮累世忠直,拜尚书。太傅陈蕃表为河东,入为尚书令。奏书治南阳太守曹麻、颍川太守曹腾、济南太守孙训等子弟依讬形势,淫纵,徵廷尉治罪。训,梁冀妇家子也,于是权贵惮之。又荐朱禹、盛精、滕延为尚书,陆稠为郡守,皆名士也。桓帝即位,拜河南尹,迁司隶校尉。冀叔父梁忠为执金吾,不朝正初,劾奏之,朝士服其公亮。徙将作大匠。另见《杨淮表纪》。

杨进

王博妻

《华阳国志》:进,武阳杨氏女,大匠广汉王堂长子博妻也。博后母文,有母仪之德,进杨则其教为行,闺门雍穆。牂牁太守李祎家亦假系,每不和,叹恨徒富贵,学问不及博家也。

杨子舆


蓝田令

江口崖墓M900在墓口一侧有刻字:“蓝田令杨子舆所处内”

王氏

王升

稚纪

汉中太守

《石门颂》:至建和二年(148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王元


别驾从事

《华阳国志》:别驾从事王元,武阳人,刺史张乔时,见《杨统传》。

李氏

李禹

季士

右扶风丞

宜禾都尉

《右扶风丞犍为武阳李禹通阁道记》(简称《李禹通阁道记》)载:“右扶风丞犍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士,以永寿元年中,始解大台,政由其兴,安平之处,万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授)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付□郎,巴郡朐忍令,换汉中(成)固令,(迁)宜禾都尉。”

赵氏

赵松

君桥

上党太守

《华阳国志》:赵松,字君桥,武阳人。为童子,数资问费贻;及知其避世,密与周旋,终不露之也。述平,举茂才,为上党太守。

赵敦

建侯

新都令

《华阳国志》:赵敦,武阳人也。初为新都令,德礼宣流。三司及大将军梁冀累辟,终不诣,冀辟书不绝。后冀自杀,使者监守,不使人吊问。敦独往,吊祭讫,自拘有司。天子赦之。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两汉经学兴盛,流派众多,官方还设立经学博士负责传习经书。东汉之时,四川也涌现了一批经学博士或大儒,其中在犍为武阳传经讲学的名儒便有定生和周循。
  《东观汉记·王阜传》说,“王阜,少好经学,年十一,辞父母……欲之犍为定生学经,取钱二千、布二端去。母追求到武阳北男谒舍(客舍)家,得阜,将还。后岁余,(其父王升)听之定(生)所受韩诗。”[13]
  这则故事说明,武阳有个叫定生的经学博士,他是“韩诗(汉初燕人韩婴所传授的《诗经》)”学派的,名声应该很大,连蜀郡的王阜都要前来向他学习。这个王阜也是才学过人,跟随定生学了几年之后,17岁就开始当经学老师,“声闻乡里”,后来做了益州太守。《孟孝琚碑》还说,孟广宗(字孝琚)十二岁跟随其父到武阳县后,“受韩诗,兼通孝经二卷。”虽然孟广宗的老师不一定是定生,但至少证明武阳研习传授“韩诗”已蔚然成风。
  谶纬学也是当时的官学之一。《后汉书·杨厚传》载,杨厚的祖父杨春卿,“善图谶学,为公孙述将。汉兵平蜀,春卿自杀,临命戒子统曰:‘吾绨帙中有先祖所传秘记,为汉家用,尔其修之。’统感父遗言,服阕,辞家从犍为周循学习先法,又就同郡郑伯山受《河洛书》及天文推步之术。”后来,杨统“位至光禄大夫,为国三老。”杨统之子杨厚,“少学统业”,后又“习业犍为,不应州郡、三公之命,方正、有道、公正特征,皆不就。”[14]
  《四川通志》云:“周循,犍为人,教授生徒时,新都杨统从循习业,统子厚亦受业于循,父子俱得循传,显名于世。”[15]虽然这个周循不知何处人士,但他很有可能在当时的犍为郡治武阳教学授徒,而且传授谶纬学。

参考文献
[1]《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2]《后汉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张晧传
[3][7]《后汉书》卷六·本纪第六·顺帝刘保
[4]《后汉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四十六·张纲传
[5]罗开玉《四川通史》(第二册),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
[6]《石门颂》
[8]《华阳国志》卷十(中)·犍为士女
[9]《杨淮表纪》
[10]南京博物院编《四川彭山汉代崖墓》,1991年7月第1版
[11]罗家祥《犍为郡记》
[12]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77页
[13]《东观汉记》卷十三·王阜传
[14]《后汉书》卷六十·列传第二十·杨厚传
[15]《四川通志》卷九(上)·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