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最贤惠皇后,大唐盛世也有她背后的功劳

 天地史话 2019-12-24

英武皇帝唐太宗的身后,有个贤德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河南洛阳人出身显赫,家族是北魏宗室之长,因而在鲜卑汉化时被赐姓长孙。

出身鲜卑宗室的长孙氏嫁给了西魏八柱国唐国公的儿子李世民,从此成了贤内助。《新唐书》: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礼法......益观书,虽容栉不少废。《资治通鉴》: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裨益弘多。

为了避免唐朝外戚专权,她主动要求哥哥长孙无忌让位,退居闲职。临终是,她还说“妾之本宗,因缘葭莩,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长孙皇后在世时,唐太宗经常与她讨论国家大事,听取她对一些大问题的意见。每当唐太宗任情使性不能虚心听谏时,长孙皇后便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规劝,使唐太宗能够继续保持虚怀纳谏的好作风。

曾有一次,皇宫中负责养马的下人把马养死了,李世民大怒,“因杀之”,就要杀了这个下人。长孙皇后听说了这件事,跟太宗讲起书上的故事。

说过去的齐景公因为养马的人把马驹儿养死了就要杀了这个人,当时的一个大思想家晏子请求列举养马人的过错,他说养马人其错有三,

第一是把皇帝的马养死了;

第二条是让国君因为你把马养死了就杀掉你,会让普天下的百姓说我们的国君残暴;

第三条是若是这个消息让诸侯听到了,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

齐景公听到这里,就放了养马人。太宗一听,也不禁为自己妻子的才智莞尔,当下便放过了养马人。

有一次,唐太宗罢朝回宫,满面怒气,口中连连嚷道:“我迟早非杀了这个乡巴佬不可!”长孙皇后忙问他要杀谁,太宗恨恨说道:“魏征这个老东西,他总是在朝廷上当众忤逆,给我难堪,弄得我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后一言不发,悄悄退入内室,换上了朝服,出来相见。太宗很奇怪问道:“喜从何来?”皇后答道:“圣人说君明则臣直,朝中有直言进谏的贤臣,不就是因为你的圣明吗?”太宗听了恍然大悟,立即转怒为喜,重重赏了魏征。正是有了长孙皇后这尊女神的暗中保护,魏征那颗险些被砍掉的脑袋才长得更加结实,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也更气势磅礴!

长孙皇后却也决不是刻板无趣之人,从她唯一留下的一首七律诗可见一斑: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逺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名为“春游”,实际是借春游写一位美女,很有特色。诗中明写春色,却暗喻人物,非常巧妙。桃花偷色,暗示她人面桃花;嫩柳学身轻,隐喻她身柔似柳;花中舞蝶,兼示她穿行如蝶;树上啼莺,犹言她欢笑如莺。前两句是景的人化,后两句则是人的景化,从而将景美、人美、情美合二为一。结句长孙皇后以“林下”、“风流”自许,反映出一种志得意满、踌躇洒脱及与她皇后身份地位完全吻合的心态。加之正值韶华芳龄,一时忘情,一时收敛,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就连唐太宗也觉着妻子的描写很是贴切、生动,“见而诵之,啧啧称美。”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 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 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 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