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没有盗扰古墓出土东汉百戏俑灯,原来古人的夜生活这么多彩!

 天地史话 2019-12-24

东汉百戏俑灯

洛阳市一座没有被盗扰的东汉古墓中,考古人员惊奇发现了墓室砖台上放置着静美的百花灯。

这件彩绘陶灯有灯座、灯盘、灯柱和灯盏组成,灯柱以上由神龟背负,灯柱和灯盘上分别插着曲枝灯盏十二支曲枝长短有别,错落有致,上有戴冠羽人和卧蝉;灯盏作圆形朱雀状;灯座像是一座起伏的山峦,山上塑有人物和走兽等形象,造就了一派人神共处的梦幻形象。

在灯周围,成组乐俑和百戏俑有序地绕成一个半圆,或奏乐,或起舞,或倒立,或者做着各种滑稽动作,妙趣横生。距离这组伎乐表演不远处,还有一个长方形陶案,上面整齐排列着三排饮酒俑耳杯,以及筷子,铜刀和羊头等物。一千多年前,在摇曳的灯影下,乐手们为舞蹈和杂技表演倾情伴奏,汉代贵族热烈欢快的宴饮场景浮现在世人面前。

当娱乐遇上百戏

百戏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百戏有很强的娱乐性,在汉代十分流行。具体来说,它包含的项目有杂技(跳丸、走索等)、幻术(吞刀、吐火等)、武术(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及歌舞戏等,其中舞蹈占的分量最重。

东汉明帝刘庄在位时,在洛阳西门外建起了雄伟壮丽的平乐观,以供表演百戏,遗址在今孟津县平乐镇。当时每逢重要节日,举国上下举行庆祝活动,总少不了百戏表演。而外国使节来朝,除了应邀观看百戏,还会带来充满异域风情的乐舞表演。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在他的名篇《东都赋》中,就描写了四夷乐舞齐聚洛阳表演的盛况:东夷有《矛舞》,西南夷有《羽舞》,西夷有《戟舞》,北夷有《干舞》……双方彼此借鉴,互相交流,促进了乐舞事业的蓬勃发展。

汉和帝刘肇时期,史学家李尤创作《平乐观赋》,对百戏的精彩进行了描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风靡两汉的七盘舞,又名盘鼓舞,是舞蹈与杂技相结合的产物,表演者无论男女,都必须身穿长袖舞衣,保持舞姿的飘逸优美。同时,他们要像杂技演员一样,在盘和鼓上腾跳拍击,并保持节奏不乱,看上去十分惊险。

在七盘舞的表演中,舞袖、舞腰、舞足是三个重点。尤其足部动作要漂亮,还不能有丝毫误差。表演者会对自己的舞鞋(即屣)进行精心装饰,张衡《西京赋》中有“振朱屣于盘樽”的句子,就是告诉大家,表演者穿了鲜艳醒目的朱红色舞鞋。如果要后退踏鼓,对足部动作的要求就更高了,简直是险象环生,会让观众看得大气也不敢出。

当帝王遇上乐舞

汉代开国皇帝刘邦,是一位喜爱乐舞的平民皇帝。平定黥布叛乱之后,他回师经过家乡沛地,召集父老子弟一起宴饮,并乘兴击筑创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歌毕起舞,慷慨悲壮。

《大风歌》是楚声短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刘邦也为汉代乐舞之盛打下了根基。他晚年宠爱的戚夫人就是一位出色的舞蹈家,擅长“翘袖折腰之舞”。刘邦喜欢民间乐舞,开始把俗乐用于宫廷祭祀。

到汉武帝刘彻时,更是在宫廷设立乐府,并任用“性知音,善歌舞”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大量采集民间乐舞。李延年有个“妙丽善舞”的绝色妹妹,一直不为人知。一日,他即兴起舞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勾起了刘彻强烈的好奇心,他很快将李延年的妹妹纳入宫中,就是此后的李夫人。

汉成帝刘骜也是乐舞高手,他有个怪癖,就是喜欢一个人在黑夜里静静跳舞,且“步不扬尘”。一次,他到姐姐阳阿公主府上玩,见到了从小到这里当乐舞伎的赵飞燕。赵飞燕舞姿轻盈,能跳“掌上舞”,怜香惜玉的汉成帝总怕她被风吹走,特意建了“七宝避风台”供她居住,后来又将她册封为皇后。

汉代宫廷对乐舞的喜爱和重视,使官僚和贵族子弟纷纷将其作为必修科目。每逢宴饮聚会,大家都会以乐舞助兴。他们除了观赏乐舞伎的表演,酒酣之时也会“以舞相属”,即相邀起舞。

“以舞相属”是古代的交谊舞,包含有一定的礼节性。一般是主人先起舞,舞罢邀请客人,客人要起舞为报。如果被邀者拒绝起舞,将是非常失礼的举动,主人会觉得很没面子,两人甚至会结下仇怨。东汉时,学者蔡邕就曾因此得罪权贵,躲到吴地避祸多年,不敢回到京城洛阳。

乐舞在汉代人的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至于他们的墓葬中也不乏姿态各异的乐舞俑。在洛阳七里河汉墓中,曾出土一组著名的乐舞俑,其中一女舞俑正脚踏一盘,扬袖欲跃,这就是七盘舞风靡两汉的历史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